林虎军依靠构筑的工事,固守不出,蒋介石错判敌情,认为这是敌军后卫,蒋介石鼓励手下说:“敌人所修工事,只是为了掩护退却之用。”
蒋介石挥军冒进,双方一触即发,一场恶战立即展开。林虎军人数众多,据守不出,待革命军锐气受挫后,全线出击,这支东征军不支,纷纷后退。
蒋介石组织人马企图反击,结果敌人一个侧击,再次失败,官兵全线崩溃。
局面已无法收拾,军官们也转过来四处逃跑。蒋介石的总指挥部也被后退的溃兵冲散。
蒋介石身边的侍卫,有的被冲散,有的跑得没了影子,没剩几人,而林虎的队伍逼近过来,只剩一二里路了。
蒋介石以为要完蛋,拔枪在手要杀身成仁:“我是总指挥,必须为这件事负责,我没有脸回去见江东父老。”
陈赓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只是损失了一个师,而且这又不是我们的黄埔部队,我们把部队整顿后再来干他们。”
陈赓拉着蒋介石就走,结果蒋介石心里慌乱,腿也吓软了,走不动路。陈赓情急之下把蒋介石往身上一背,带着仅剩的两三个侍卫拔腿就跑。
跑到河边,找了条船过河,就此脱离了险境。蒋介石这时也缓过劲来,健步如飞,反而是陈赓他们跟不上了。
1926年陈赓受中共中央派遣,前往苏联学习情报技术
回国后,陈赓在上海取名:“王庸”,身着青缎子褂裤,裤腿上紧扎黑色缎带,标准富二代派头,家子弟)打扮,故意和警察、特务、巡捕等混在一起。
陈赓不仅与上海国民党特务头子、青帮杜月笙及其下面的小头目也拉上了关系,还与英国、法国巡捕房的上层人物交情匪浅。
时间一长,上海三教九流甚至国民党的上层人物都知道上海有个仗义疏财、豪气云天、高朋满座的“王先生”。
于是就出现了国民党特务和巡捕在执行抓捕行动时,遇到到陈赓,热情招呼之余还邀请他一同参与的情景:“王先生,抓共产党,一起来吧,行动完了大伙喝酒。”
后来,陈赓在上海的活动被国民党特务首领戴笠察觉,悬赏下达通缉令后,英国巡捕房急忙通知“王先生”,请他协助抓陈赓,于是,在上海出现了“陈赓抓陈赓”的乌龙事件。
1930年,神通广大的“王先生”开始投资医院,人吃五谷,皆要生病。
他在今天的北京西路690-696号,开设医院,里面医疗设备、医生和护士一应俱全。
医生查房,护士送餐,流程标准,步骤按部就班,照章办事。开业不久医院就爆满,无法对外继续收治病人。
然而1个月后,风云突变:护士离职,医生罢工,医院倒闭,房主驱逐……
王先生一声令下“关门歇业”,解散医院。依旧豪气云天,上海滩对他高竖大拇指。
其实这家医院二楼住院部的病人全部是参加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的与会人员假扮的,一楼的医生和护士是特科人员,四楼手术室则是会场。
同时,以无床位和传染病等理由,使外界隔绝,保证了会议的顺利进行。
在苏区反围剿时,陈赓右腿重伤,有截肢风险,秘密只身赴上海疗伤
1932年的上海火车站,陈赓发现一排国民党军官在候车,其中有他在黄埔军校时期的教官钱大钧,陈赓急忙把帽子一耷拉,躲到角落。
登车时,国民党军官登上了一节专为他们准备的高级车厢,陈赓背过身挤进人群,在最远的一节普通车厢坐下,用帽子盖住脸,假装睡觉。
列车启动之后没多久,一个国民党军官站到他的身边:“陈赓先生,钱师长有请。”
陈赓知道被钱大钧发现了,但见这架势钱大钧没有动武的迹象,干脆打死不认:“什么陈先生,钱师长,我就一个泥腿子,你们认错人了吧。”
国民党军官一再相邀,陈赓不断拒绝,他本身对陈赓也不认识,加上钱大钧给他的命令是礼待,无奈之下只好悻悻而归。
没过多久,这个国民党军官又过来了,后面还跟着钱大钧,陈赓莫法否认了,只得汕汕笑道:“老师,原来你也在这里。”
钱大钧拉起陈赓的胳膊:“到我车厢,有茶,有水果,管够。”
钱大钧问起陈赓苏区和红军情况,套陈赓的话,陈赓神色坦然,说:“我已经厌倦了打打杀杀,转行做生意人了,不再过问国家大事。”
钱大钧心想你拉倒吧,笑笑没有深问,两人很快把话题引到了在黄埔军校时的日子。
车厢里在座的国民党军官,大多都是黄埔军校的学生,对陈赓佩服得不得了,兴趣高昂,聊的是海阔天空、不亦乐乎。
陈赓高谈阔论,但一直提着一颗心,车至徐州时,借口说:“我到站了。”
钱大钧也不阻拦,起身相送,陈赓下去在人群中兜转了几圈后,登上了还是那节距离钱大钧最远的车厢。
结果列出一起动,副官立马出现在陈赓面前,陈赓哭笑不得,只好硬着头皮过去,嘿嘿一笑:“下错了,下错了。”
钱大钧继续好吃好喝地招待他,火车到站后,钱大钧没有问陈赓要去哪里,干什么,送给他300块大洋当路费。
钱大钧是蒋介石的“八大金刚”之一,为何对陈赓这个对手如此以礼相待?
这要从东征时说起。那时,钱大钧还是蒋介石的警卫官,本该时刻护卫蒋介石安危,结果在五华县那一战,在蒋介石最危险的时候,钱大钧被冲散了。
蒋介石脱险后,要枪毙钱大钧,幸得陈赓苦苦相劝才罢休。所以说,陈赓对钱大钧有救命之恩。
后来有人把这件事报告蒋介石,说钱大钧私通共匪,放走陈赓。
蒋介石知道后没有动怒,反而说:“钱大钧处理得好。”
抗战中,陈赓担任129师386旅旅长,在神头岭、响堂铺、长乐村等战役中痛打侵华日军。
解放战争时期,陈赓也是大放异彩,率军在晋察冀全歼阎锡山主力,淮海战役中击溃黄维兵团,广西战役中,击败桂系3兵团。
陈赓将军在越南、朝鲜,留下赫赫威名和战功
1945年8月26日,根据同盟国协议,国军云南第一方面军20万进入河内,接收日军投降。中国受降军完成任务后,于1946年6月陆续撤出越南。
二战被希特勒打丢盔弃甲的法军,好了伤疤忘了疼,以战前越南是其殖民地为由,出兵占领了越南南方和北方的大中城市。
1950年,胡志明向中国请求救援。陈赓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前往越南,统筹军事援助和军事指挥。
中越之间要实现军事援助,就得先打通边界上的交通线,因此越南北方重镇高平成为必须拔除的第一颗钉子。
高平旁边有两个县城东溪和七溪,互成倚角,越军将领的战术就是简单的直捣黄龙,还美其名曰“出其不意”。
罔顾了高平三面环水、背面靠山,自古易守难攻,而且法军已加建坚固工事,派遣重兵把守的事实。
况且进攻高平就得渡江作战,没有纵深和迂回,面对拥有坦克、大炮和伞兵的法军极容易进入越军最短板的阵地战。
陈赓对越军将领说:“当务之急是消灭法军的有生力量,而不是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
陈赓分析了越军没有重武器,且缺乏攻坚的经验,得出在运动战中,调动法军寻找战机,扬长避短消灭敌军的战术。
这种战术,越方将领闻所未闻,全部屏声息气,仔细聆听。最后,陈赓斩钉截铁地说:“先打东溪。”
1950年8月16日,越军兵分三路攻打东溪,越军之前只打过游击战,从未进行大规模作战,战斗打响后混乱不堪,部署完全执行不到位,进攻部队各自为战,没有在同一时间向法军施压,被防守的法军集中火力分个痛击,伤亡惨重。
越军将领开始动摇,箭在弦上不得不发。陈赓拍着桌子说:“必须不惜一切代价拿下。一旦撤退,全军士气再无,没有第二次机会。这是扭转战局的唯一机会,也是部队成长的代价。”
在陈赓的坚持和调度下,越军重新部署、同时发起三面冲锋,激战两天两夜,全歼装备精良的一个营法军,攻克东溪县城,将法军横挡在中越边界的一字长蛇阵拦腰切断。
此刻的高平被切断了与大本营的联系,孤立无援,面对越军将领的兴奋且期望的眼神,陈赓指示:“下一步,围点打援。”
法军总部这边也没有坐以待毙,立即出兵,围魏救赵,一路救援高平,一路攻打越南人民军的根据地北太省首府太原。
陈赓坚定不移实施自己的战略计划,向高平进发,法军无奈,急派七溪的勒巴兵团2000人救援,而陈赓早在勒巴兵团必经之路布置了口袋阵,请君入瓮。
勒巴兵团陷入重围后,高平的沙格东兵团倾巢而出,试图内外夹击,中间开花,结果陈赓早已分兵布置,又一个口袋阵,最终法国两个主力兵团被全歼。
10月8日越军攻克高平,这一战法军共损失兵力5000多人。
其造成的影响是固守越北据点的法军军心动摇,不久中越边境一线的法军相继撤出那岭、同登、凉山、老街和沙巴,退守莱州。
陈赓指挥的越北边界战役大获全胜,自此中越边界畅通无阻,中国成了越南的强大后方,越军开始占据战场主动权,1954年,法国人彻底被赶出了越南。
1951年,陈赓奉命北上朝鲜,担任志愿军第二副司令员,指挥部队在异国他乡作战。
当时朝鲜战场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美军海陆空立体进攻体系,绝对的空中优势和重炮攻击。为了尽最大可能减少了我军人员伤亡,陈赓在朝鲜引入国内抗日的地道战和越军抗法的坑道战。
朝鲜与越南地形极为相似,都是山地丛林分布,越军为了长期抵抗法军,深挖了许多坑道,用来抵消敌人先进武器装备。陈赓在志愿军中推广坑道,掀起了志愿军挖坑道的热潮,建立起庞大惊人的坑道防御体系。
志愿军官兵将坑道发展为战斗坑道、交通坑道和屯兵坑道相连的“地下长城”,战斗中伤员不经地面就可运送到后方坑道。
到1952年5月底,中朝军队共构筑9519条长达287公里的坑道,这些坑道分布山地和密林,不仅网状分布,设备完善,还有临时医院、粮库等后勤保障设施,可谓是攻防兼备。
抗美援朝上甘岭战役,中国没有出动一架飞机一辆坦克,火炮只有敌人四分之一且后期才开始投入使用的情况下,完全是以轻步兵依托坑道,硬撼武装装备和兵力数量都胜过己方的联合国军队。
上甘岭战役巩固了志愿军正面战场的地位,掌握了战场主动权,将美军打回谈判桌。
1952年,随着朝鲜局势缓和,停战和谈趋于明朗化,同年,哈军工正式成立,陈赓科班出身,加上文武双全,出任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