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战后,刘备和诸葛亮等人去了益州,为攻取西川做准备,而把关羽留在荆州,维持孙刘联盟的局面,以此抵御曹操,到了建安二十四年,也就是公元219年,关羽主动出击樊城,后来竟然被东吴吕蒙暗算,偷袭了荆州,这就是后人所说的大意失荆州,之后关羽便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杀,一代名将下场如此,实在令人唏嘘不已。
而后人对关羽的死,也是存在诸多的看法:
关羽攻打襄樊的前期,擒下于禁,斩杀庞德,把曹仁围困在樊城,军事上节节胜利,诸葛亮没有必要派蜀兵来增援他。后来从丢失荆州到败走麦城,时间很短,诸葛亮无法知道,即使知道了,也来不及增援。而另一方面,刘备戎马半生,做了汉中王后,还要创造条件筹备登基;当时虽已据有两川,但还须巩固;更有甚之就是他的将士须要较长时间休整。刘备自建安十六年(211)入川,为据西川就用兵三年,未久,又在汉中打了一年仗将士疲乏,这也是一个原因。当时上庸还有刘封和孟达的军马在,他们的不发兵营救关羽,也是刘备、甚至诸葛亮预计不到的原因外。
是诸葛亮为了“借刀杀人”。这一观点最早是由近代国学大师章太炎在《訄书》中提出“葛氏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的见解。,他认为,关羽镇守荆州,手握重兵,骄狂不可一世,不但易代(刘备死后)之后将难以对付,即使刘备健在之时,诸葛亮也很难越过关羽这道屏障而摄取更大的权力。故诸葛亮宁可丢失荆州,也要假吴人之手除掉关羽。
关羽之败,败在吴魏联盟绞杀,但真正把关羽送上断头台的却可能是自家人诸葛亮。
关羽攻取襄樊条件并不成熟,且完全违背了《隆中对》提出的待“天下有变”,两路北伐曹魏的战略决策。然《志》正文及斐注中均未见诸葛劝谏的记载。而只要诸葛亮负起自己作为“军师”的职责,随时将荆州的“险情”提醒刘备,与关羽“自小结契”、情同手足的刘备绝不会“疏慢”到只作壁上观,对兵败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的关羽不以一卒相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