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患是明朝的重大外患,在明洪武初期,中国沿海地区就有倭寇扰边的情况发生,至明万历四十六年结束,倭患贯穿明朝200多年的历史,史书记载:“终明之世,通倭之禁甚严,闾巷小民,至指倭相詈骂,甚以噤其小儿女云”。可见倭寇给中国沿海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影响之大。
明代涉倭小说的题材内容
明代涉倭小说是明代社会的一面镜子,不仅记录了倭寇产生发展的基本情况,而且反映了包括明代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的社会现实,内容丰富,具有很强的写实性。所以,分析明代涉倭小说作品对补充和了解明代倭寇历史与社会现实具有重要意义。总的来看,明代涉倭小说主要反映了明朝政治、对外政策、军事和沿海地区居民的生活状况等几个方面的内容。
1.反映明代的政治与对外政策
明代涉倭小说反映了明朝廷政治的黑暗腐败,特别是在倭患最为严重的嘉靖时期,明世宗在统治中后期耽于道教不理政事,朝纲被严嵩父子把控。
“时礼部选译字诸生,嵩至,即要货贿己。而苞苴过多,更高其价”。
严嵩对官位明码标价,公然贪污受贿,御史桑乔列弹劾严嵩,嘉靖皇帝却给予庇护,在这一时期,政治腐败,民不聊生,致使倭寇更为猖獗。明嘉靖是倭寇最为猖獗的时期,此时期政治腐败问题也十分严重,明代涉倭小说大量反映了这一时期的政治情况:皇帝不理政事,严嵩把控朝廷,官员相互倾轧。
具体的表现在《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一书中有大量反映,此书“郗游击大破倭贼”一节讲抗倭将领张经被瓦氏怀疑与倭贼勾结,瓦氏遂独身一人到京上报朝廷弹劾张经。因严嵩和张经有私仇,遂趁机和赵文华二人陷害张经,虽然张经刚取得王江泾大战的胜利,但是昏聩的统治者仅凭赵文华的一面之词就把抗倭功臣处于腰斩的极刑。
汪五峰、徐碧溪等倭寇头目因为惧怕抗倭将领张经,所以令手下的倭寇不要轻易侵犯三吴地区。但是,当听说张经被斩之后,汪直、徐碧溪二人又率领倭寇大肆入侵沿海地区,当时曹邦辅领兵御敌,因为兵备落后、士兵没有纪律等原因,被倭寇打得惨败。关于严嵩的恶行,历史也有相关记载:“嵩无他才略,惟一意媚上,窃权罔利……俱先白嵩许诺,然后上闻”。明世宗在统治的中后期不理政事,严嵩一味献媚于皇上以取得信任,掌控朝廷,所有事情先要禀告严嵩,得到允许之后方可禀告皇上。
严嵩常常因为一己的私利就残害有功之臣,如抗倭功臣张经、李天宠、王忬等人就是死在严嵩的一己私利下。从明代涉倭小说所反映的现实来看,除了抗倭将领张经被无辜陷害致死外,具有相似经历的还有名叫李默的吏部尚书。吏部尚书李默为人公正无私,因为严嵩收受别人的贿赂,于是想要李默升某人为官,但是李默没有遵循他的话,于是严嵩怀恨在心,一直寻找机会想要报复。当时曹邦辅御倭失败,又恰逢山西发生了地震,于是严嵩命赵文华借机弹劾李默。《明史》中关于这件事情也有详细记载。
从明代涉倭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来看,在这样的黑暗时期,该受奖励的人没有受到奖励,该得到惩罚的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所以,当时官场混乱、相互倾轧的情况也就可想而知了。官员黑暗腐败,抗倭有功之人得不到重用和提拔,清廉公正的官员得不到好的任用,给倭寇可乘之机。于是,倭寇大肆劫掠明代中国沿海地区,给沿海地区居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明代的对外政策也对倭寇产生与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影响,这一政策及其影响在明代涉倭小说的内容中也有大量反映。
明太祖在洪武四年首次颁布海禁,随后在洪武十四年、二十三年、二十七年、三十年及宣德和正统时期,明朝廷又再三重申海禁政策。明代倭患最为严重的嘉靖时期,也严格执行海禁政策。嘉靖二年发生大内氏和细川氏争贡事件,导致明廷与日本之间的关系恶化。但是,当明政府采取严厉的海禁政策时,沿海居民和外来贸易商人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坏,海禁越严格商人获得的利润就越丰厚,为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人们不惜铤而走险秘密下海进行走私贸易,更有甚者,就直接对沿海地区进行烧杀劫掠。在《胡少保平倭战功》一文,倭寇头目汪直在刚入海为寇时用计杀死了海贼陈四盼一党,希望以此请求官府开互市,但是官府没有允许,只给了他一些米食作为犒劳。
因此汪直对众倭奴大怒道:“俺请开互市,彼此公平交易,都有利息,并不扰害你中国,你不许俺开互市,是绝俺们生意,俺们不免杀入中国抢掳罢”。众倭奴一齐欢哉乐也,踊跃从命。三十一年二月,汪直遂分付倭奴杀入定海关。因为禁海政策阻碍了他们正常的通商政策,所以汪直等倭寇头目便纠结倭寇劫掠沿海地区,一方面是为了掠得财物,另一方面也是对禁海政策的抗议。
再有,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十二户部《海上市舶司》一文,作者分析倭寇猖獗的原因道:“如嘉靖间,闽浙遭倭寇祸,皆起于豪右之潜通岛夷……全以通番致素封”。作者认为,倭寇发生的原因是朝廷实行的海禁政策,主张设市舶,开通互市。根据明代涉倭小说的记载,明代严厉的海禁政策是倭寇存在的原因之一,而自由贸易是当时沿海居民和倭寇的共同愿望和要求。
2.反映明代的海防力量
在明朝建国初期,国内政局还不十分稳定,张士诚、方国珍等余部还未降服,方国珍先降后叛,并下海引来倭寇侵扰中国沿海地区。《西湖二集》卷十七《刘伯温荐贤平浙中》一文记载此事说:“国珍见势事危急,复结海中大盗来援,又分遣人引日本岛倭入寇。”针对这种情况,明太祖朱元璋十分重视军事建设,特别是大力加强海防建设。大力修建卫所和招集士兵,并在倭寇频繁出现的时间和地点加强巡逻和抵御。
所以,倭患在洪武时期并没有造成大的祸患,这主要是得力于海防力量的加强。但是,之后各朝军事情况不一,特别是到明嘉靖时期,海防力量十分薄弱,倭寇之所以能在明嘉靖时期形成重大声势,与当时的海防力量薄弱有很大的关系。明代涉倭小说反映,在明嘉靖时期,最高统治者明世宗在统治中后期耽于道教不理政事,奸臣严嵩专权,导致朝廷内部政治腐败,海防落后,军队纪律涣散,对抵御倭寇入侵没有强有力的措施。如下图《醉醒石》第五回《矢热血世勋报国全孤祀烈妇捐躯》。
小说反映了当时沿海地区海防设备残破落后、经久不修,士兵多数不在守备,剩下的老弱士兵又不知如何应对倭寇来袭,他们不懂得作战时机,见到有倭船来就用铳炮、火砖,待到倭船靠近时,火箭器就已经用完,士兵只能逃跑,将官对此也没有办法。虽然花费大量的军费御倭,但是倭患仍然猖獗,反映了当时海防空虚的现实。书中姚指挥说的一番话同样反映了当时海防落后的现实:在的不肯操练,军器硝黄,还要偷卖……若是内外勾引应合,这沿海腹里,都不得宁戢。
根据小说记载,当时沿海地区的兵士人数很少,而且兵将相互不认识,剩下的兵士不肯操练,甚至还要把军备物资卖掉换钱。将官为贪图军费,少了士兵也不去增补,更有沿海大户人家勾引倭寇来侵扰沿海地区。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海防荒废、不堪一击的现实,这样更加助长了倭寇的势头。在嘉靖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的几年时间里,倭寇来势凶猛,《型世言》第七回《胡总制巧用华棣卿王翠翘死报徐明山》一文描述嘉靖三十三年,王翠翘在回乡路上遇见倭寇来袭的情况为:王翠翘在回乡的路上遇到陈东、徐海等带领众多倭寇劫掠沿海地区,百姓刚逃跑到东边,遇见大批倭寇,又逃跑到西边,又说倭寇在西边,吓得不知道逃到哪里才可以。可见当时倭寇声势浩大,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沿海地区的设防情况却是“无兵可恃,军民汹汹,好生慌张。
明代涉倭小说的人物形象
1.明代涉倭小说中的抗倭将领形象
在明代涉倭小说中,抗倭将领的英雄形象占主要部分,如《风月相思》中的冯琛、《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和《奇兵不可再》中的戚继光、《刘伯温荐贤平浙中》中的刘伯温和朱亮祖、《胡少保平倭战功》和《平倭》中的胡宗宪、《矢热血世勋报国全孤祀烈妇捐躯》中的姚指挥、《倭患》中的朱先以及《御倭》中的唐钦尧。这些将领在抵御倭寇的活动中不顾个人安危英勇奋战,对抵御倭寇的侵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他们为保护国家和沿海人民的安危尽心尽力地抗击倭寇入侵,并且取得了可观的战绩。
戚继光为剿灭明代倭寇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可以说,其对明代倭寇的最终平息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明代长篇涉倭小说《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便是以历史演义小说的形式为其巨大功劳著书立说,这部小说集中叙述的是浙江、福建两省的抗倭史事,以戚继光为代表的爱国军民与汪直、许朝光带领的倭寇之间的斗争。作为一名抗倭英雄,戚继光身上有着特别的精神气质,在《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演武亭戚公操军”一节中,作者对其外在形象描写为:身披红丝五花之甲,眉分八字,须列三髭,坐于演武亭上。
但是,戚继光也并非完人,作者突显他的优点外,还写了他身上的不足之处。在“刘都督回家祭祖”一节中,吴生因妻子叶娘被刘都督杀死而去戚继光处告状,希望戚继光能为他讨回公道。戚参将曰:“书生果有才调,可置吾左右,以备顾问,何如?以一女子而丧平日之英雄耶?且亡者不可复存,死者不可复生,况草堂刘公为之事,吾不能如其万一,事在已往,言之何益?”戚继光没有体会吴生对其妻子的感情,认为一女子的性命不足道,对吴生的请求没有理会,表现了其冷酷的一面。
明代抗倭将领的队伍中,除了英雄,也出现了许多无能者,他们不但不能有效地抗击倭寇,反而还参与到掠夺老百姓的队伍中,遇事则抱头鼠窜、弃城而逃。在《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一书中,浙江提督阮鹗因贿赂严嵩被擢升为浙、福巡抚都御史,在去赴任的路上放任士兵骚扰百姓。当然,抗倭将领中的无能者只占小部分,大部分的将领对抗倭都是全力以赴的,只是由于倭寇的奸猾狡诈、朝廷的腐败无能和其他客观的原因导致了他们的失败,而非他们自己的无能。
2.明代涉倭小说中的倭寇形象
在明代涉倭小说中,中国人眼中的倭寇总体形象是:赤身露体、半裸跣足和肩扛大刀。在《涌幢小品》卷三十《王长年》一文中,王长年从倭寇手中逃脱回来的时候,因他长得很像倭寇的样子被当做倭寇抓了起来。
文中描述道:“长年秃而黄须,类夷人,并缚诣镇将所,妄言捕得贼,零舟首虏,生口具在,请得上功幕府。”王长年因长得与倭寇相似,被当成倭寇抓去请功,可知,“秃”、“黄须”是倭寇的特征之一。《杨八老越国奇逢》一文也有记载:“所掳得壮健男子,留作奴仆使唤,剃了头,赤了两脚,与本国一般模样,给与刀仗,教他跳战之法。中国人惧怕,不敢不从。
过了一年半载,水土习服,学起倭话来,竟与真倭无异了。”根据这两篇小说可知,沿海居民被掠去后,被迫打扮成倭寇的样子充当假倭,而“髡跣跳战”是对倭寇外在形象的高度概括,也是中国人眼中对倭寇的总印象。这种印象可以在田中健夫《倭寇——海上历史》一书有关《倭寇图卷》的描述中得到印证。《倭寇图卷》,可以说是唯一描绘倭寇的绘画史料,它是东京本乡求堂书店从中国带到日本并卖给东京大学的,在关东大地震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都幸免于难,现藏东京大学史料编纂所。
《倭寇图卷》是纵宽三十二公分全长五百二十二公分的绢本着色长卷画,画面构成按照倭寇船队的出现、登岸、观望形势、掠夺放火、中国人逃难、倭寇与明朝官兵交战、报捷、明朝官兵出击的顺序,依次展开。关于倭寇形象,《倭寇图卷》刻画为:“船上的人都把头剃成半月形,着浴衣似的的单衣,跣足,衣服上没有画带子,关于衣服穿着的描绘很暧昧”。
这是中国人把对倭寇的印象转化成图画的形式,是对明代涉倭小说中倭寇形象的一种很好的解说。另外,明朱九德《倭变事略》一书有关于倭寇形象的描述:“约贼六十余,皆髠头鸟音,有枪刀弓矢而无火器”。其中“髠头鸟音”是倭寇入侵时留给当时人的印象。以上倭寇形象是在倭寇进行劫掠行径时中国人所看到的倭寇的外在形象,在中国人的眼中,他们秃头、赤脚,扛着大刀,作战时一跃而起。
明代涉倭小说的艺术特点
1.明代涉倭小说的叙事艺术
在明代涉倭小说中,除《四友斋丛说》卷之十一《史七》一文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外,剩余的明代涉倭小说皆采用的是全知叙事视角。如《三刻拍案惊奇》第七回《生报华萼恩死谢徐海义》一文,作者以全知视角讲述故事,在介绍每个人物出场时,作者写道:“这翠翘是山东临淄县人,父亲叫做王邦兴,母亲邢氏。他父亲是个吏员。”再如《胡少保平倭战功》一文,作者写道:“这戡定祸乱之人姓胡,双讳‘宗宪’,号梅林,乃徽州之绩溪人也。嘉靖戊戌进士。
其人有个倜傥之才,英雄之气,机变百出,胸藏韬略,智谙孙、吴。”作者对故事人物的全部情况了如指掌,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向读者介绍。编辑型全知视角指的是作者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可以灵活多变,他们既可以置身于故事之外,以旁观者的身份进行讲述;也可以从某一人物的视角出发进行讲述;还可以模仿故事中某一人物进行对话;还可以深入到人物内心揭示其观念和情感;甚至可以自由地发表种种议论,表达自己的爱憎褒贬,以及对人生、历史、社会的看法。明代涉倭小说大部分采用编辑型全知视角,叙事者可以运用多种身份展开对故事的叙述和评价,使得叙事角度灵活多变。而且作者充分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情感,使得小说内容充实、情感丰富。
2.明代涉倭小说的创作笔法
关于小说的虚实问题,历来是小说理论家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宋代以后,小说虚实参半的现象突显,小说除了作为“史之余”以外,其虚构性的文学色彩大放异彩。这在当时的历史演义小说中有很好的体现。关于明代涉倭小说反映的现实问题,笔者在第二章明代涉倭小说的内容中有详细的分析,这里就不再赘述。所以,这一节内容,主要探讨明代涉倭小说的文学虚构性。
文史有别,除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现实之外,作为小说,作者还会经常在小说中运用虚构的创作方法,有时因情节需要,作者往往也会在文中加上神魔及悖谬的虚幻故事。写实和虚构同属于文学的创作方法,无论运用哪种方法,这都体现出小说具有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如《型世言》第七回《胡总制巧用华棣卿王翠翘死报徐明山》一文,为了突显王翠翘义侠之气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作者在文中结尾处讲到华棣卿在渡曹娥江时做了一个梦,他梦见了王翠翘成仙并过得逍遥自在,他与王翠翘在梦中交谈,王翠翘如此回答(下图)。
这里说明因王翠翘帮助胡宗宪劝降徐海平倭有功,所以有好报。但是胡宗宪因违背诺言诛杀投降的徐海,那么就得到了该有的报应。作者通过虚构出这样一个子虚乌有的梦,向读者传达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观念,同时交代了义侠女子王翠翘的去处,有了一个美好团圆的结局。在抗倭的过程中,为了显示抗倭英雄的功绩,小说作者往往会夸大甚至是扭曲事实,这在《戚南塘剿平倭寇志传》一书中有充分的体现。
总结
明代涉倭小说不仅记录了倭寇活动时期沿海地区居民生活的状况,而且反映了明朝和日本当时的国内形势和两国之间的关系。所以,通过明代涉倭小说的研究,从与史学不同的视角来了解这一段历史和剖析明代涉倭小说的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倭变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