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吸烟糜费金钱,并且容易引发火灾,清代历代皇帝一直提倡禁烟,然而却难以真正禁止这种陋习,社会上从普通百姓到达官显贵,都普遍吸烟。李伯元在《南亭笔记》卷五所说的“北京嗜巴蕴(烟草)者十而八九”,而作为四库全书馆总票官的纪昀更是大烟枪,还因为编撰《四库全书》有功,而被乾隆唯一特许,可以在翰林院吸烟。
根据历史记载,乾隆“曾赐斗一枚,准其在馆吸食”。故而他曾开玩笑地自称为“钦赐翰林院吃烟”。和影视剧表现的一样,纪昀吸的是旱烟,烟瘾极大,在当时被誉为吸烟冠军。如黄钧宰在《金壶七墨》中就说:“烟草…自国初通行以来,烟量之宏,烟具之大,以纪河间(纪晓岚为河北河间府献县人,故称纪河间)为第一。”
有关纪晓岚,他这位吸烟冠军的吸烟逸事,流传很广,如姚元之《竹叶亭杂记》卷五的记载就曾长期被一些文人加以渣染:纪文达(纪昀谥文达)又善吃烟。其烟管甚巨,烟锅绝大,可盛烟三四两,盛一次可自圆明园至家吸不尽也。都中人称为“纪大锅”。
旱烟锅大到能装三四两姻,的确是大得惊人。这个罕见的大烟锅,还留下了这样一个故事:《满朝野史大观》载:“一日,失去烟枪,公曰勿虑,但日至东小市觅之自得亦。次日果以微值购还。盖此物他人得之无用,又京中无第二支,易于物色也。”
能装三四两烟的烟锅相当于一个小饭碗(早烟丝很轻,且不能装得太紧,否则不易接火),由此可见,纪晓岚的烟瘾实在惊人。
纪晓岚这根可装“三、四两”的烟锅,如今已经难以找到相符的实物,但他所用的整个烟管却有拓片传世。由于纪的所用的烟管长,烟锅大,特别是烟管上刻有他手书的铭文:“牙首铜锅,赤于常火,可以疗疾,可以作戈。”在当时就很引人注自,杭州人陈仲恕为这根烟管拓了3张拓片。这3张拓片一张毁于战火,一张去了台湾,还有一张由陈伸烈赠于著名金石学家叶恭绰,最终落在上海收戴家谢冷梅手中。
纪晓岚虽然嗜烟如命,但也因为嗜烟,也吃过不少苦头。据历史记载,由于他烟瘾太大,几乎无时无刻都在吸烟,连到宫中朝见乾隆时,也要在上朝之前吸了几口。
有一天,纪晓岚在等侯乾隆召见时吸烟正吸得起劲,突然听到太监传旨入见,因为乾隆不喜欢闻到烟味,急忙把烟袋锅插入靴中,快步上殿。由于急忙之中未把锅中烟火熄灭,里面装的烟丝又多,故而烟丝继续燃烧,把袜子烧坏,痛得支持不住,又不能退下,只得在乾隆面前一边对话,一边极为痛苦地忍受脚上的灼烤,以至泪流不止。
乾隆十分惊异,连忙询问原因,纪晓岚只得如实禀告:“臣靴内走水(在宫中不能轻易说失火之类的话,故而把燃火说为走水)!”乾隆连忙叫他立即退出。待到他下殿脱去靴子时,皮肤已被烧坏,跛了好久才复原。因为走路晃悠,与之前走路很快判若两人,所以很多同僚也戏称纪晓岚为“铁拐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