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在当代,功在千秋”这句话出自《隋炀帝大传》。隋朝这个朝代和秦朝一样,十分短命。只传承了两代,便被起义者推翻了。然而,即使时间短暂,这两个朝代也曾创下了不世之功。
隋朝两位皇帝:一位隋文帝,一位隋炀帝。虽然朝代短暂,但这两位帝王均非等闲之辈。隋文帝,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大混乱的局面,让华夏大地再次实现了一统。《贞观政要·君道》中说道:“ 太宗谓侍臣曰:‘帝王之业,草创与守成孰难?’”隋炀帝,虽成长于相对安定的环境中,但他显然不是一个甘于“守成”的帝王。
▲隋炀帝杨广画像
01
大象二年(公元580年),周宣帝宇文赟英年早逝,小皇帝年纪尚幼,无法处理朝政,于是朝堂上出现了“禅让”的呼喊声。公元581年的时候,杨坚“被迫”接受了小皇帝的禅让,成为了新王朝的统治者,这个王朝就是隋。
虽然皇朝更迭,皇位易主,但百姓们却欢欣鼓舞。因为自东汉末年的黄巾军起义,到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中间经历了长达440年的分裂割据。在这几百年间,百姓们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所以隋文帝杨坚能够结束混战,王朝一统。对于社会底层的老百姓而言,着实是天降明君,庇佑九州。
▲隋文帝杨坚画像
隋朝完成统一之后,就开始大力发展制度,比如后世闻名的科举制度。在隋朝以前,选拔官员的制度一般都是“辟召制”,这是一种贵族选拔制度。但是这种制度有些缺陷,因为地方官员可以自行任命下属,新上任的官员也就成为了选拔者的“门生”,而非天子门生,这样就会分散皇帝的权利,不利于帝王专制。
02
对于当权者来说,这项制度难免有朝一日会成为心腹大患。所以隋文帝上台之后就废除了这一制度,改变了以往的官员选拔制度,从今以后所有官员的任命统一由皇帝自行任命,其他官员无任免权。除此之外,还规定外派的文官在一个地方的任职不得超过三年,武官不得超过四年,更不许官员在出生地任职。通过这些举措,隋文帝从根本上回收了权利,加强了皇权。
▲科举考试画像
但这样做也存在一些弊端——人才断层。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隋炀帝开创了新的选官的制度,他决定选官时不再局限于贵族之间,而是要面向全国招募。这样的选官制度不仅可以弥补人才的断层,还可以打破世袭官职的陋习,给平民百姓更多的改换门庭的机会。
这一新举措就是科举制度的萌芽。到了隋炀帝期间,更是在全国落实科举制,这一制度到了唐朝时,被彻底的完善了。科举制自被创立到停止使用,共沿用了1300多年,是各个朝代选拔人才的基础制度。
▲科举考试剧照
03
关于京杭大运河,民间对隋炀帝怨声载道。然而,不管是从当时的社会发展需求来看,还是如今的上帝视角来看,隋炀帝的做法相当卓有远见,造福后世。虽然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京杭大运河的开凿,确实加重了他们的负担,但基础设施建设这件事,的确是需要时间方能验证。颇有些“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意思。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是隋炀帝眼光长远的实证,并且能在短短几年内开凿成功,也说明了隋炀帝的魄力非比寻常。
而自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各种好处源源不断:首先就是京杭大运河的文化价值,它的开通促进了南北方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后世文化的传播交流;其次就是京杭大运河的经济价值,京杭大运河的开通,让南粮北运更加便利,促进了沿河两岸地区经济的发展。
▲京杭大运河苏州现址
第三就是京杭大运河的社会价值,平衡了南北方的社会发展;第四就是京杭大运河的军事价值,后世的很多军事战争都与京杭大运河有关,它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结语
所以,从科举制度、国家的大一统、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可知,这些都是一些有利于后世发展的举措,虽然对于当时的人民来说可能是一种负担,但作为国家的掌舵人,隋文帝和隋炀帝两父子的做法无疑是颇有远见。隋朝历史仅仅只有三十八年,但这三十八年的功绩却是很多朝代都做不到的。因此,将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称之为千古明君,实不为过。
参考资料:
《隋炀帝大传》
《贞观政要·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