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阅历的丰富,涉猎范围的增加,才明白历史仿佛给炀帝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里面包含着太多的误解和极大的不公平。
隋炀帝杨广(569-618)隋文帝次子,隋朝第二位皇帝,于604—618年在位。581年封晋王,589年任行军元帅统兵伐陈,600年立为太子。604年即皇帝位,年号大业。在位期间,政绩和暴政都很突出,他主持修建大运河、长城和东都洛阳城,开拓疆土畅通丝绸之路,三征高句丽,开创科举。但是,他对人民奴役征敛十分苛重,滥用民力,使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巨大的工程和连年的战争使民生不堪重负,引发大规模的叛乱。在农民军的打击下,隋朝统治摇摇欲坠,618年隋炀帝在江都(今江苏扬州)被部将缢杀,隋亡。
无论从主观动机或客观效果上进行考察,隋炀帝都应是一个有所作为的帝王,绝不能因隋朝的短促而亡而否定他的历史功绩。
杨广14岁时,同江南的大贵族之女萧氏结婚。一直到他去世,他们两人始终相敬如宾、举案齐眉。而且杨广就只有三个儿子,像这样感情专一的君主,就连历史上有名的贤君估计都比不上。隋文帝时,杨广亲自指挥完成祖国统一,”天下皆称广以为贤“,从而也结束了上百年来中国分裂的局面,使中国进入了和平、强盛的时代。
杨广登基之后,一生勤于政事,可谓是宵衣旰食的工作狂。在杨广看来,南朝灭亡主要的原因是“江东诸帝多傅脂粉,坐深宫,不与百姓相见”。因此在他统治的14年里,除了待在宫里的四年时间之外,其余大部分时间是花在巡游的路上。
杨广即位仅仅五年,隋朝国势达到华夏史上空前未有的鼎盛时期,户口数直到数百年后的唐玄宗天宝年间方始超过。而著名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皆不能及,其各项政治经济举措功在后世,利在千秋。
杨广在位期间,开完了他父亲未完成的另外四条运河。如今的京杭大运河,有很大一部分是隋炀帝开凿的。他还发展科举取士。重儒,兴佛,崇道,建东都,筑驰道;严肃政治,整肃朝纲,保护典籍,兴文倡武;平契丹,降突厥,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封贡日本,远涉台湾;安定西域,畅通丝路,开疆拓土,万国来朝,确立帝国体系,号曰“圣人可汗”。就连李世民也感慨道“自古以来不过一两代。”
隋炀帝身后骂名滚滚。“炀”,是杨广被缢杀当年,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加的谥号,表示“好内怠政”、“外内从乱”,为“下谥”、“恶谥”。后世对隋炀帝的评价,主要来源于唐朝史官编纂的《隋书》。在后人眼里,隋炀帝是“天下第一荒淫皇帝”,此评价似乎千百年来已成定论。显然,这是一种带有偏见的传统的观念。我们都知道隋炀帝死后,被后人诟骂,但他手中完成的南北大运河,却默默地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发挥作用。
但人无完人,即便那个人贵为天子,也不是完美的。不可否认,隋炀帝在位期间,修运河,开科举…这些丰功伟绩足以让任何一个皇帝青史留名。但隋炀帝好像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所做的大事百姓能否承受。也许是因为隋炀帝出身贵族,从未体会过民间的辛苦,以至于民间四处起义,他却不以为然,这最终导致他最后的悲剧。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