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武大帝:先攘夷还是先治内?汉景帝的决策其实从没变过

汉武大帝:先攘夷还是先治内?汉景帝的决策其实从没变过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786 更新时间:2024/2/5 18:07:03

但是,《史记》和《汉书》关于汉武一朝的记载很简略,常常三言两语就把一件事叙述完了,缺乏生动的细节,如果完全按照史书来拍,那电视剧根本没法看。

为了让电视剧具有可看性,编剧不得不在史实框架中填充具体的内容,使之血肉丰满。而为了营造戏剧张力,适当的加入自己的创作也是可以理解的。

从今天开始,我决定和大家一起重温《汉武大帝》,以电视剧为契机重新审视那段风云变幻、影响千秋万代的历史,感受西汉王朝不一样的气质。

第一集开篇(除去汉武帝和司马迁对话的部分),匈奴偷袭云中,掳掠汉朝的子女玉帛。汉景帝得报后,紧急召见御史大夫晁错,商量国策。

晁错虽然不是丞相,但极得汉景帝信任,每遇大事总是第一时间和他商量。汉景帝的一句“是可忍孰不可忍”,表明他决心还击,将军们的脚步声更加重了这种紧迫感。

然而,晁错却持不同意见,反复说明国内的藩王才是心腹大患,如果贸然出兵匈奴,以吴王为首的藩王必将乘虚而起,甚至取而代之。

汉景帝一下子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感叹晁错和贾谊当年为何没在北方封一两个王。晁错承认这是当时决策的失误,现在必须纠正,也就是采取削藩。

这里稍微有点不严谨,分封诸王的安排不是贾谊和晁错所能决定的,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刘邦建立汉朝后,迫于形势,采取了半封建半郡县的制度,给自己和后代挖了一个不小的坑。为了填坑,刘邦坐稳天下后不惜大杀功臣,消灭了除吴芮之外的异姓王。

异姓王解决后,同姓藩王的问题在经历两代传承之后凸显了出来,尤其是汉景帝和吴王刘濞有着极深的过节,当年可是亲手打死了人家的儿子啊。

晁错的意见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攘夷先须治内。到底是先攘夷,还是先治内,这是中国历代统治者遇到内忧外患时最为头疼的问题,近乎无解。

其实,攘夷和治内到底哪个为先,并没有绝对答案,需根据当时的形势判断。应该是谁的危害更大,先解决哪个,取决于最高统治者的权衡。

正史记载中,关于攘夷和治内的重要性,汉景帝其实一直都以治内为第一要务。

汉景帝继位后,继续执行父亲的和亲政策,与匈奴保持了相对和平关系,匈奴基本上没有大规模的入侵。《史记·匈奴列传》记载:终孝景时,时小入盗边,无大寇。

匈奴只是时不时的骚扰边境,而藩王却占据了汉朝将近四分之三的疆域,一旦处理不好,汉朝将成为第二个东周。在没有解决藩王前,汉景帝是不会对匈奴大规模用兵的。

电视剧中,为了营造戏剧冲突,汉景帝一开始是准备还击的,并召集将军制定反击计划。关键时刻,晁错抬出了汉文帝的遗诏,生生将汉景帝的战意压了回去。

这段情节虽然没有见诸史册,也和正史记载存在一定冲突,但符合人之常情。

对于汉王朝来说,和亲始终是一件不光彩,甚至是屈辱的事儿。当匈奴对边民烧杀掳掠时,气头上的汉景帝或许动过还击的念头,但最终理智战胜了情感。

况且,《汉武大帝》这部电视剧的主线集中在汉王朝和匈奴之间的战争上,编剧将这种情绪波动通过戏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也是一个不错的安排。

总而言之,《汉武大帝》虽然存在很多虚构情节,甚至出现和正史相悖的地方,但框架上是符合史实的,对人物的刻画也远比史书生动,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好剧。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玩空城计,司马懿为何没看出来?专家:原因在背后童子的脸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的空城计司马懿看破了吗,空城计司马懿为什么不敢杀诸葛亮,司马懿为啥放诸葛亮空城计

    三十六计中最玄妙的当属空城计,也就是装作有恃无恐的样子与对方打心理战,只要对面一疑心这计策就算成功了。三国时期,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就曾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所率领的十五万大军。史书记载,街亭失守后,诸葛亮领五千士兵驻守西城。诸葛亮明白,就这么点兵是万万守不住西城的,要想获得胜利,就必须要另辟蹊径。于是

  • 曹操花重金赎回蔡文姬,为何不娶她?史学家却羞于记载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涌现了不少的文人雅士,当然也不缺乏才貌双全的女子,就比如中国古代的四大才女蔡文姬、李清照、上官婉儿和卓文君,然而自古红颜多薄命,在古代那个战乱的时代,女子的命运是很悲惨的,更别说有才华又有美貌的女子,四大才女中只有卓文君命运较好,其他三人的下场却并不美好,尤其是蔡文姬,她的人生经历可谓是大起

  • 秦始皇北击匈奴是否操之过急?历史证明这次战争加速了秦朝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首先,我们要看秦朝北击匈奴是否正确,必须要看匈奴当时是否威胁到了秦朝的统治。匈奴族是长期游牧在蒙古高原的一个游牧民族,随畜牧而转移,逐水草迁徙。在战国以来,匈奴成为了燕、赵、秦的强敌,赵国便有李牧大败匈奴的战役。然而匈奴在该时期还未完成实质上的统一,力量还弱,还没有对中原产生实质的威胁。匈奴当

  • 项羽为何自刎?刘邦临死前看了吕后一眼,终于明白,却悔之晚矣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项羽死后刘邦的下场,吕后项羽,项羽死后刘邦还干了哪些大事

    在项羽自杀之后,刘邦如愿坐上了龙椅,他为了汉室江山杀了韩信和彭越,顺手收拾了造反的英布。但是没多久刘邦就后悔了,他一时的得意忘记了不远的匈奴,他在匈奴的注视下兢兢战战的活着,后宫中的那些嫔妃没有一个是省心的,一场接一场的阴谋和危险将刘邦逼到了绝境,为了能够保护自己的江山,刘邦再一次披上了战袍,只是这

  • 班固为什么冒着犯法的风险,私自撰写《汉书》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班固汉书对后世的影响,班固的汉书在中国史学史上的地位,班固编撰的汉书

    可是班固撰写《汉书》是自己写的,并没有得到朝廷的同意和授权,因此这种行为在当时是属于不合法的,那么班固为什么还会这样做呢?其原因有三点。1、受他父亲的影响班固能够撰写《汉书》是受到了他父亲的影响。班固的父亲班彪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很多人都来向他请教,学习。班固从小就耳濡目染了父亲的学问,因此他也开阔了

  • 盘点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手下的七大谋士,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孙权手下的十大谋士排名,三国孙权的谋士有哪些,三国孙权最顶级的五个谋士

    那么这些谋士经历了赤壁之战后,在历史中最后的结局又是如何呢?1、张昭是江东的元老人物,也是小说中第一个向诸葛亮发难的人,赤壁之战后张昭先后被封为绥远将军,侯爵之位。当孙权称帝而骄傲饮酒时,张昭曾以纣王之例警醒孙权,莫要骄傲妄为,不过这种直言,却让孙权对他的印象开始降分。以张昭的威望众人都推举他做丞相

  • 《三国志》记载的,蜀汉中后期的四大名将,看你是否知道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三国时期蜀汉的名将,三国蜀汉后期十大猛将,三国后期蜀汉最厉害的人物

    在西晋史学家陈寿中《三国志》,并没有五虎将这么一说,只是将此五人并在一个传中,名曰《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而且从这五人的职位来看,前四人的地位相近,而赵云只是个杂牌将军,与其余四人职位相差甚远;另外,从战绩来看,关羽、张飞无疑是最为显赫的,黄忠次之,马超更次。在这四人面前,赵云的战绩也差的很远。从

  • 普洱茶的茶祖为什么是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诸葛亮与普洱茶的关系,普洱茶祖是诸葛亮吗,普洱茶为什么是五世茶祖

    好音乐,伴你阅读普洱茶三国时期就崭露头角、在古代,今天的云南、四川、贵州一带是当时的西南,在当时分布着许多的少数民族,秦汉时统称为“西南夷”。那时,云南的大部分地区曾长期游离于中央工朝的管辖区外。六国统一后,秦始皇曾派常镇通西南夷;当时因交通受阻,便开凿了一条从今四川宜宾通往云南滇池一带的栈道,名为

  • 不懂用人术,是人才你也用不好!和曹操学用人术,让人才为你所用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曹操用人大全,曹操用人的八大技巧,用人之道有三层境界

    最喜欢的不是关羽赵云,而是乱世枭雄曹操。曹操算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更有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的头衔光环。而他有很多地方值现在的我们得学习。其中他的用人术尤其值得细细琢磨。 1.用人先知人 曹操在打败袁绍之后,经过多年征战终于统一北方,大势已成。当时很多人才投奔了曹操。而曹操手下更是人才济济

  • 古代最猛的武状元,韩信、白起和他没法比!他若造反,唐朝必亡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韩信在历史上有多厉害,白起与韩信,韩信在历史上的实力

    自古中国的文状元知名度很高,幸运的甚至都可以娶公主,可是历代武状元知名度很低。历代武状元知名度较高的则甚少,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只有一位,安史之乱后的唐王朝因其横空出世而得以延续,得以苟延残喘。郭子仪的最大功绩,就平定了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的很迅速,当时很多人没有反应过来,郭子仪还在老家守孝呢,朝廷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