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万历明日议和,首辅赵志皋为何共九次明确表达支持?

万历明日议和,首辅赵志皋为何共九次明确表达支持?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4864 更新时间:2024/2/7 9:15:35

一、战争费兵费饷威胁明朝内部安定

万历援朝战争期间,调兵与粮饷问题一直是决定出兵救援与否的关键因素。明日双方谈到议和停战问题之前,明朝虽已有两次大捷,但兵力损耗巨大。万历皇帝下旨令兵部讨论东倭封贡事宜之初,石星就指出;“千里趋利,兵家所忌”,“况自辽至釜又数千里,劳疲兵勤远略,臣等不敢轻议”。甚至到了朝鲜使臣到达明朝再次求援,明朝册封使欺瞒之事几近败露之时,石星仍然以出兵将使明朝国力损耗巨大为由拒绝再次出兵救援。

1.兵部尚书石星的议和

当时明朝出兵朝鲜在兵力方面主要有三难:一是万历援朝战争之前,明朝刚刚平复宁夏内乱,内乱刚刚安定即出兵援助属国力不从心;二是出兵援助朝鲜是越国远征,水土不便,兵马、粮饷都匿乏;三是明朝的南北水陆兵马,各有其防虏防讯的专责,驻扎在各营各区,抽调不易,而重新召募土兵远征尤难。

除主张停战议和的兵部尚书石星之外,也有一些主和派以兵力、粮饷问题请求停战。如兵部主事曾伟芳曾万历皇帝上奏,当时日本军队的主要兵力己经随丰臣秀吉返回日本,只有小西行长的军队留守,因为知晓明朝军队还未撤离,因此不敢轻举妄动,虽然有前线消息称丰臣秀吉短暂休整后会卷土重来,但“风不利,正苦冬寒”,季节因素使得日本军队不会很快再次出兵,而沈惟敬正于倭营讲和之时,咸安、晋州却遭到攻陷,应当令朝鲜自己守卫自己的国家,“练兵积粟,以图自强。”

帝以为然,因此“敕谕昖者甚至”。虽然曾伟芳并没有表达支持和议,但这间接表明了明朝方面确实无力继续代朝鲜守国。明朝正式册封日本之前,巡抚辽东李化龙总督经略孙矿也向万历皇帝上奏:“防御事宜一募补浙兵宽奠,原题募兵万余,辽左残破应募者少,且御倭不可无南兵,吴惟忠所领浙兵原系防倭,东征稍有损伤,宜仍募足三千百名就近给粮,令驻劄山海石门操练,遇有倭警,发凤凰城一带防御,无事仍回蓟镇,若倭信紧急则再守台南兵,庶几兵力易集,一议客兵部议发蓟镇一万保镇八千第多,持久不免疲累…一可以责成一预备粮饷,刘綎吴惟忠所统及宽奠蓟保兵约二万一千七百有奇,每月粮饷及赏犒杂用约四万,一年须四十余万,若倭患稍宁,可次第渐减,否则即府藏空虚亦宜曲处,不可因饷废兵致遗后患”。

由此可见,明朝于派兵御倭之事一是调兵不便,时常要招募新兵补缺;二是耗费粮饷巨大,若不逐月递减兵力,则所需粮饷日积月累可使府藏空虚。有观点认为,这场战争使得明朝国力大损,从而激发了明末农民大起义。

2.兵力粮饷的巨大损耗促使首辅支持和议

在和议之前、之中与失败之后,赵志皋都曾多次向皇帝上奏自己对于明朝远征弊端的看法。明朝正式册封日本之前,日使小西飞入明朝之时,赵志皋曾向皇帝奏报:“前此东征虽有两战之捷,而兵马人员失甚多,所用钱粮几至二百万迁东疲极难支傥,仍复用兵不知又费兵马钱粮几何,将国计益诎辽左益危而几辅重地或生他变,臣等是以仰奉明旨与本兵详议,且以—封完目前之事其战守机宜,不妨随事整理,即他日有畔,可因时补救”在册封使李宗城逃亡之后,赵志皋仍然兵马钱粮问题坚持推动和议进行。

和议己经失败后,已经遭受诸多弹劾的赵志皋又一次向皇帝上《陈议东事》,虽然当时明日和议已经失败,但赵志皋于该中明确解释了其对于明朝远征弊端的看法。

在文中,赵志皋认为明朝远征援助朝鲜的不利条件第一是有兵马奔走、粮饷搬运之苦。第二是日本已经占据朝鲜主要城市,战争形势对明朝不利。第三是经过长期战争,明朝主力部队战斗力已经大幅削弱,长此以往很难取胜,而再从各省调兵前往支援困难较大,“今丁壮己毙于锋芒,纵欲再调,不过柔弱之徒,况宣大、山西、蓟辽诸镇,连年征发,户籍空虚,北虏乘机,时挟贡赏,其势决难再调。若腹里召募,率皆乌合,即如前赞昼主事徐中素上疏,君称平日蓄有死土三千,比及东行,旋于京城内外招集市井佣贩之流,此辈自不识旌旗,耳不辨金皷,泗川之败,正是此兵,言之令人可恨。兵可再调乎?”

不仅如此,经过连年征战,再征集军费也无可能;第四,明朝远征朝鲜之时,国内时有叛乱,明朝已自顾不暇。“在中国,则兵疲粮竭,脱有奸徒乘机倡乱,如近日河南插旗之变,则在我非特不能救朝鲜,且将自救之不暇矣…辽虏不时入犯,陨将丧师,尤为腹心之疾,是岂可舍近而求远?”

作为首辅,明朝内部的安危是赵志皋关心的主要问题。壬辰援朝战争之前,万历三大征之一的宁夏之役,是赵志皋任首辅期间参与决策的一次重要战争,其对于战争耗费之巨大也十分了解。赵志皋文集中也有多篇有关对宁夏之役的奏疏,其中也多次提到战争对于民力之损耗。

为鼓舞前线将士的土气,犒赏军费就要数万两白银,可见战争之中明朝不断遭受灾害,出兵已经使国库空虚,灾害与战争交迫更有使得民生疲惫、国家不宁之危险。而宁夏之役尚未平复,明朝又连年出兵援朝,其对国力的损耗可想而知。因此,出于减少军费开支,避免过度征调土兵招募民力充军,稳定明朝内部安定的角度来看,作为首辅的赵志皋理应主和而非主战。

二、万历一朝不断激化的君臣矛盾

万历一朝矛盾的焦点之一是太子的确立即“国本之争”。万历皇帝不顾传统摘长子继承制,一直属意皇三子为太子,引起了朝臣的争论。正当壬辰战争进行之时,明朝内部就立太子问题出现了矛盾的爆发——“三并封”。万历二十一年正月辛巳,皇帝下诏不兑现之前册封皇长子为太子的承诺,而是将皇长子和皇三子一同封王,日后再考虑册立太子之事。对此,明朝廷臣力争,“三王并封”事件最终失败,时任首辅王锡爵也因“三王并封”之事乞休回家,赵志皋接替其担任首辅。

“国本之争”后,万历多年不上朝,君臣矛盾不断激化,首辅赵志皋也多次上疏力图缓和君臣矛盾。辽东失事时,万历皇帝下诏夺巡抚韩取善职,将副使冯时泰下狱,而轻罚总兵官杨绍勋,引起朝臣不满,赵志皋向皇帝进言要其不应该只怪罪文臣,毕竟战事失利是武将造成的,但是万历皇帝不从。之后言官向皇帝进言“乞减织造”,赵志皋等“请尽付诸曹议行”,而万历皇帝“恶中官张诚党霍文炳,以言官不举发,贬黜者三十余人”,赵志皋等连疏解救,皆不纳。

万历皇帝虽然并不直接参与战争决策的讨论,但在明朝讨论东封之事时,其主张是支持议和的。万历二十二年九月,得到朝鲜国王请册封日本之请求后,万历皇帝“因怒前此议阻封贡诸臣,切责兵部不能主张大事”,并认为“朕思东事阻挠坏乱,皆群小朋谋,指使附和,以致失策,此皆河南道御史,今刑部山西司主事郭实首为倡阶阻挠大事,以致群小结党附和妄议烦兴造言惑众好生不忠可恶,本当拏问从重究治,姑且革了职为民”。

这从侧面反应出,皇帝是主张和议的。之后万历面对赵志皋的乞休也曾说:“封倭一事原系本兵集议,朕心独断,卿有何欺误蒙蔽,不必深辩,今虽倭情未定,朕且欲以—封羁縻,其诸战守机宜方在督饬中外,着实修举,未尝失策,卿奢硕首臣,受恩深重,正当为朕任事分忧,岂可因浮言横诋力求引退,宜即出入阁辅理,毋得再辞”可见皇帝是站在主和派一方的,而赵志皋作为首辅虽然有调节君臣矛盾的职责,但在“国本之争”后不断激化的君臣矛盾中,支持皇帝的决议也是他的必然选择。

结论

赵志皋在推动和议的进程中,力排万难坚持和议。发挥了首辅的重要作用。无论册封与和议的成败与否,为减轻明朝国力损耗计,为维护“朕也独断”的万历皇帝决策的威望计,为保全自己的政治利益计,作为首辅的赵志皋推动和议是他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标签: 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一代雄主郭威:从草根逆袭成为皇帝,亲身授课教赵匡胤黄袍加身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赵匡胤的“黄袍加身”成了一个典故,流传千古,不过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赵匡胤并非是第一个玩“黄袍加身”的,其实他篡夺的后周的开国君主,比他先玩这一招,而且他玩得比赵匡胤还要精妙。仅论演戏,赵匡胤得喊郭威一声“老师”。郭威生于乱世,也长于乱世,他几岁时,官至顺州刺史的父亲郭简被刘仁恭所杀。年幼丧父的郭威跟

  • 万历皇帝会不会早已经死亡了,28年不上朝难道只是掩人耳目?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万历皇帝长达28年不上朝吗,万历皇帝真的不理朝政吗,万历皇帝哪年开始不上朝

    明朝的皇权体系被后世人戏称为:“无人自动驾驶”而皇帝在不在这“车”里面并不重要,中央完美的制衡和决策制度,真的可以做到即便是万历皇帝消失,都不会对天下运转有何影响的程度。在正史的记载中,明神宗朱翊钧在万历十四年之后,做到了“隐居”的地步,二十八年的时间里,不上朝,也不面见朝臣,更几乎没有与外界之人来

  • 中国古代城市建设发展史:人们学会用砖砌城墙,还是在明代以后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古代老百姓修建城墙,城墙发展史,古代城墙是怎么修建的

    答案也非常简单,用土坯累土,有很多人会问,用土坯的话,会不会一下雨就冲垮了呢,答案也是肯定的,在古代修建的城墙,尤其是明代之前的,一般下雨都会造成一定的损坏,毕竟那时候土坯修筑的城墙,离坚固和耐用还很远,所以为了加高和加固,往往城墙都有很大的厚度,比如楚国都城郢的城墙厚度就有14米。而用土筑城的方式

  • 中国历史上,唯一列入王朝军队编制的女将,让清军张献忠寸步难行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然而,2000年是在是太久了,总会有一些女性,突出重围,绽放自己的光彩,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浓厚的一笔。在政治方面,武则天达到男权的顶峰,在文化方面,李清照也是力压一带人。在军事方面,花木兰、梁红玉、穆桂英、秦良玉,都是战功显赫的女英雄。今天小编给大家介绍的主角就是——秦良玉。秦良玉,于万历二年,生

  • 两首截然相反的唐诗,几家欢乐几家愁,诉说着科举考试的悲欢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写科举制度的唐诗,关于科举唐诗,关于唐代科举的唐诗有哪些

    贞元十二年春天,又是一年的进士考试揭榜时。在唐朝,考试是在秋天进行,结果是在春天公布,考中进士称为及第,等到吏部复试后授予官职的,称为登科。一旦登科,就是有了官籍,憋了几十年的学子们终于得到了收获,各种疯狂的庆祝层出不穷,让长安城的百姓见怪不怪。这一年就有个激动的考生,虽然已经两鬓斑白了,却依然学着

  • 一生五次征,吓得敌人绕道走,凭另一本事登上明朝宝座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明朝五次北征,洪武年间进行了几次北征,明朝历史完整版

    不过虽说军事能力朱棣比不过他老爸,但是有项技能,朱棣可是赶超了他老爸,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个就是演技!我们先介绍一下朱棣。朱棣他上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据说生下来时,有祥瑞之像,房间冒香气。这其实也不少见,那宋朝的皇帝赵匡胤也自带香囊出生的,人家还叫香孩儿呢。朱棣出生的时候,正好是朱元璋正跟陈友谅在

  • 中东有个神秘民族,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希望能够回归祖国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中东成吉思汗后代,成吉思汗的后裔有哪些,亚欧大陆有成吉思汗血统吗

    在我们国家总共是有五十六个民族的,不过中国地势那么广阔,且还有那么悠久的历史,所以说其实还是有其他很多的少数民族的,不过他们散落的范围比较广。而有一支在中东地区的民族,他们自称是成吉思汗的后代,这些人就是德鲁兹人,他们在以色列生活着。当时成吉思汗在中国尽情的驰骋着,不过除此以外,他还去过很多其他地方

  • 下属进献一绝色美女,朱元璋见后立刻杀掉,下属称赞:真是大丈夫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朱元璋看上灭灯的女官,洪武大帝朱元璋,朱元璋1-46集免费观看

    朱元璋也有男人的通病,那就是好色。他拥有不少妃嫔,但是不论这些妃嫔再怎么美貌多情,也越不过马皇后在他心目中的地位。马氏是朱元璋的结发妻子,是郭子兴的义女。她从小在郭子兴身边长大,为人知书达理,性情也十分温厚。当时朱元璋追随在郭子兴麾下,郭子兴十分器重他,又看重他老实本分,于是就将养女马氏许配给他。马

  • 东林党的第一位内阁首辅叶向高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阉党的崛起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叶向高后代,叶向高简介,叶向高楷书作品

    五年过去了,李廷机依然还是内阁首辅,依然还在庙中落脚。他不但没能辞职归乡,反而赚到了一个“庙祝阁老”的雅号。据《明史·李廷机传》记载:待命逾年,乃屏居荒庙,廷臣犹有繁言。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万般无奈之下,李廷机冒着“违抗圣意”的危险,毅然决然地“逃离”了北京,逃回到了福建老

  • 万历为何20年不上朝?张居正执政10年都做了什么?他对万历太严格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张居正给万历留下了哪些国家,万历对张居正的贡献,张居正死后万历没有上朝吗

    张居正是万历初期的首辅大臣,辅政10年大权在握。一条鞭法的改革政策,使得明王朝续命六十年之久,可惜因为劳累过度而猝死。可以说在张居正辅政这10年,明朝是蒸蒸日上,经济得到了蓬勃发展。可是张居正死后,明朝经济逐渐下滑,万历皇帝必须要负主要责任。是什么导致万历皇帝20多年不上朝的呢?他为何如此憎恨张居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