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军山战斗,是汉中战役的第一个高潮,也是老将黄忠一生战绩的光辉顶峰。
“老”,是生命发展的必然规律,而对于一员武将来说又是无法抗拒的莫大威胁。老黄忠究竟有多“老”?《三国演义》的作者告诉我们他在小说中首次出场——从韩玄那里归顺到刘备帐下时,已“年近六旬”而到定军山战斗时他已须发皆白,“年近七十”,将入“古稀”之年了。在蜀汉五虎将中,黄忠,是年事最高的一位将领。
可是,诸葛亮却偏偏委派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去指挥定军山战斗!莫非是这场战斗本来就无足轻重?或者是当时诸葛亮身边实在无其它将领可派?
一、定军山之战,是整个汉中战役中关键性的一仗。
定军山是曹操在汉中地区的粮草积聚之所,又是汉中首府南郑的屏障。攻下了定军山,刘备就有可能进占整个汉中地区,从此,南可安保益州,巩固后方,北可进军长安,直捣魏国都城许昌。由于战略位置十分险要,曹操特地委派亲信大将夏侯渊在此重兵把守。
二、当时诸葛亮身边,也并非无将可派。
除关羽镇守荆州外,其他名将如张飞、赵云、马超、魏延等都在川蜀地区。他们武艺高强,正当壮年而且在疆场上都有很高的威望。在一般人看来,让他们中的任何一位去攻打定军山,似乎都比老黄忠更有把握。既然如此,一向用兵谨慎、善于择将选才的诸葛亮为什么偏要派这位年近七十的老黄忠去完成这项十分艰巨的使命呢?
诸葛亮看中黄忠的,正是老黄忠的这个“老”字。或者确切地说,是黄忠的虽老而不服老的精神,是黄忠老当益壮的武艺勇力,老谋深算的用兵韬略。
衰老,往往使人暮气沉沉,但黄忠例外。他总是以“廉颇年八十,尚食斗米,肉十斤,诸侯畏其勇”自励,有一股不服老的可贵精神。衰老,势必使人体力虚弱,但黄忠例外。他“两臂尚开三石之号,浑身还有千厅之力”,老当益壮,不减当年。衰老,又难免使人智力衰退,但黄忠例外。他本来就并非一勇之夫,而愈近暮年则愈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作战。
在武艺方面,黄忠因其年迈,可能不如正当盛年的关、张、赵、马;但在肯动脑筋运用谋略方面,却要高于关、张、赵、马一筹。发生在定军山战斗前的葭萌关之战,黄忠先以骄兵之计,故意节节败退,把敌人一步步引进自己设下的圈套,将魏军打得丢盔卸甲;后又以两路夹攻战术,一举击败了曹魏名将张郃,夺取了军事要地天荡山。
定军山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天险可以驻守,守山主将夏侯渊又是一位作战经验丰富、颇知兵法的人物。仅靠勇力而不借助谋略,是难以攻占的。诸葛亮选派黄忠担此重任,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看中了他的老谋深算。
诸葛亮看中黄忠的“老”还有一层心理上的因素,这就是利用黄忠的“老”,起到从心理上麻痹敌人的作用。
当时“五虎将”的称号尚未封授,黄忠在疆场上的声威,还远远不及早使敌人丧胆的关、张、赵、马诸将。加上以黄忠已年近古稀,对于这样一位老人,血气方刚而又武艺高强的夏侯渊哪会将他放在眼里呢?而诸葛亮在攻取定军山战斗中所需要的,正是夏侯渊这种麻痹轻敌情绪。
按道理来说。诸葛亮在一开始就会下令黄思去攻打定军山了。奇怪的是,恰恰与此相反,在最初阶段,诸葛亮却是竭力反对让黄忠出征的。刘备鼓舞黄忠去打定军山,诸葛亮却出来阻挠:
黄忠奋然保证“立斩夏侯渊首级,纳于麾下”,诸葛亮却“再三不容”,不肯发令。
这正是因为诸葛亮摸透了老黄忠的脾气:
他用的正是激将法。激将,只会激起这位老将军克难制胜的百倍勇气;激将,势必激起这位老将军的强烈自尊,促使他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夺取胜利。
事态的发展果真不出诸葛亮所料:夏侯渊听说诸葛亮派来攻打定军山的是年近古稀的老将黄忠,出于对这位老汉的藐视,他放弃了定军山有险可守的有利形势,变防守为进攻,终于给对方以可乘之机。
老黄忠果真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他在监军法正的辅助下,首先占领了定军山对面的高山,引出了定军山上的敌人。然后以拖延战术,销钝敌军的锐气。决战的时刻终于到来了。《三国演义》中这样描写道:
定军山战斗就这样以夏侯渊的丧命和老黄忠的胜利而结束了。
这是诸葛亮知人善任的用人路线的胜利,是主将黄忠和谋臣法正亲密合作的胜利,更是虽老而不服老老当益壮的老黄忠精神的胜利。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中,老黄忠不仅赢得了疆场上的赫赫声威,而且在文学典型人物的画廊上赢得了一席地位。这是一个具有高度艺术概括性又有十分鲜明个性的文学典型。自《三国演义》问世之后,人们在赞美现实生活中那些不愿服老老当益壮的老英雄、老模范时,不是总爱把他们称作“老黄忠”吗?这就充分证明,《三国演义》创造的这一文学典型在人们心目中的印象是何等深刻,流传的是何等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