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门,红墙,黄瓦这是身份的标配,是皇室的象征,是一门之隔外商贩小卒为了生计而奔波的无奈,是他们一辈子的奢想。却不知他们的羡慕正是那高位之上人的悲哀。生而为皇族没有父母疼爱,没有潇洒童年的幸福回忆;登基为帝,天灾人祸之外还得处处小心小人的算计,夜幕回忆,最多的是勾心斗角下的苟且偷生。
朱由检是明光宗朱常洛的第五个儿子,其生母乃是婢妾出身。母族的卑贱让朱由检在皇嗣众多的明皇宫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因此,皇位对他来说是一种奢侈,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考虑的更多的是如何讨的父亲的喜爱,如何让自己在这个如履薄冰的皇宫安然的活下来。
或许是上天对朱由检的一种眷顾,天启七年八月十一日甲辰,明熹宗崩,由于明熹宗生前没有留下子嗣,因此继承大统的责任落在了他同父异母的弟弟朱由检身上。朱由检受遗命于同月廿四日丁巳继承皇位,时年十七岁。就像道家思想所宣扬的任何事物都有他的两面性。朱由检受福于帝位的后面就是自缢于匪贼之逼。
朱由检上任后大力整治朝纲剿除阉党,除害魏忠贤,平反冤狱。但是,没过多久明王朝就迎来了他的劫难。史料记载朱由检上任之后明朝天灾不断。“崇祯元年,全陕天赤如血。五年大饥,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饥,八年九月西乡旱,略阳水涝,民舍全没。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无,十一年夏飞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或许是明王朝的龙脉已尽,这端天灾还没有应付过去,那端人祸就追赶上来了。安身立命是一个王朝最基本的立身准则,但是这对于风雨飘摇中的明王朝来说是一场空想。各地饥荒不断,人们连最基本的口粮都无法得到满足又何来安身。面对朝廷的“不所为”愤怒中的人民在耗尽了最后一丝耐性之后爆发了起义。
十年来起义军如燎原之势席卷明王朝大半江山。起义军的强盛让崇祯帝身上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他开始手足无措不断变换镇压起义军的首领。在这种情势下闯王李自成带领着他的起义军在河南建立了根据地成为了明王朝最大的起义敌手。
内忧还没有根除,明王朝又遇到了以皇太极为首的满人和努尔哈赤率领的后金这两个外患。三方战线,明王朝的军事,经济和人力都迎来了不同程度的透支。尤其是经济来说,没有了钱就说明军人的武器装备,日常口粮都在不同程度上大幅下降。
这让明军士气大降,每天与三方对战的都是一群拿着拙劣武器毫无精神气的明军。因此,此时对明朝来讲最好的选择就是与一方讲和结盟。于是崇祯帝提出了议和的方案。当然,三方道路不同结盟的结局也不同。
李自成领导的是饥荒中产生的农民起义军。以明王朝目前的国库能力是无法支付起百万起义军的口粮钱。而南宋的前车之鉴让有着狼子野心的满人也成为了不可议和的对象。最终与明王朝纠缠了数十年的后金成为了朱由检最好的选择。
虽然说这是明王朝唯一可以活下来的方法,但是一帮心高气傲的明朝大臣却不赞成这种法子。他们处处阻扰议和进程,朱由检暗中与后金的议和事宜也被卢象升以死相逼结束了。但是,这帮心高亮节的大臣并没有为战争带来胜利的结果。卢象升战死沙场明王朝岌岌可危,与满人议和成为了明王朝最后一线生机。
朱由检秘密召见陈新甲商量与满人议和的事宜。不料却遭陈新甲的侍从泄密群臣大怒,无奈崇祯帝只好斩杀陈新甲平息怒火。崇祯17年,国都面临破城之灾,朱由检召集群臣商量迁都南京之事。遭群臣拒绝,此时朱由检已经对这群大臣死心了。声泪俱下:“我绝不是亡国之君,但你们都是亡国之臣。”
迁徙之事虽然已经没有希望了,但是朱由检还是想做最后的努力。他假借御驾亲征的准备完成迁都之事。不料被识破,于城门口被拦回。崇祯十七年三月,大同沦陷,京师告急。再多的努力都是于事无补,面对明王朝的悲哀。崇祯苦笑着说:“大臣们耽误了我,但我却要陪着社稷一起死。我大明二百七十七年的基业,在朝夕间土崩瓦解,全都是奸臣作祟所致,否则完全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后崇祯留下遗书自缢于煤山。
崇祯是一个亡国之君但绝不是一个亡国昏君。在被拦回皇宫之后,为了纪念在战争中捐躯的军人,感念无辜惨死的百姓他在宫中设下佛龛,举行法事祈求国泰民安,还颁布“罪己诏”检讨自己的过失,请求黎民苍生的原谅。破城前三个月他还召集大臣为战争中的军人捐献物资。
但是,这些大臣一个个的都喊穷,没有一个人愿意站出来做表率。却没料到在面对李自成的时候这些大臣都不穷了。王之心向李自成交了十万两银子的买命钱,陈演交了四万两银票的买命钱。后朱由检的尸体被起义军摆在东华门示众。这些明朝遗臣面对自己曾经追随过的帝王遗体冷漠而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