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战场地势太险进攻路线有限,对于曹真诸葛这种级别的统帅想判断出来不难。曹真伐蜀数路并进,“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一没预料到天气二被预料到路线毁了栈道,好不到哪去。幸好没遇上要么进入消耗战,能不能安全撤退不输还是个问题。
曹真灭蜀汉是不可能的,一是军力条件没有,同年魏延就敢深入敌后阳锡之战狂虐郭淮,在那之后蜀汉依旧有能力北伐。二是曹真没比诸葛强多少,冷兵器时代条件向当下防御战比进攻战好打。诸葛北伐好歹也有收获然后失利,曹真是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不全是天气原因,另一个原因就是路线被预料到栈道被毁了。三是诸葛打武都阴平,曹真根本想不到,等想去救时发现蜀汉主力到了就退兵了。当然也可以说那两郡没啥价值,但是曹真想去救见到诸葛来了就撤退,起码说明曹真没信心能赢。
雍凉三郡叛变的原因主要是两点:一是曹魏的错役制度和人质制度。曹操早年起兵在河南山东抢地盘,平定了当地的百万人口的黄巾军(含家眷)设立了错役制度。即将家眷纳入户籍屯耕,而将所征兵丁远调异乡,一旦触犯军法或叛逃家中所有人将被连坐。领兵的将领和谋士也不例外,必须将同族子侄留在邺城和许昌作为人质(详见官渡之战荀彧将家眷子侄送往曹操身边,与此同理)。这一制度很好地保障了曹操早期的兵将忠诚度,但也有弊端,比如濮阳之战被吕布陈宫偷家,曹操本来不久就能拿下徐州,但一听老家被偷担心兵将叛变于是马上回军与吕布决战(关羽荆州被偷,将士担心家眷安危人心离散,大军不久也土崩瓦解)。
二是人心思汉,对曹魏篡汉的法理认同感较弱。雍凉三郡本为东汉边塞重镇,汉人与羌胡杂居世代镇守于此,当初董卓马腾韩遂都是依靠凉州班底逐鹿天下成为一方诸侯的。到了曹叡时期,三郡官民却因为曹魏的错役制度和羌胡民族歧视政策被横征暴敛困苦不堪,民生凋敝。这才会有了季汉北伐箪食壶浆,望风而降的盛景。
曹真的大军第一时间就从魏水道到了上邽,那张郃应该不用绕陇山道过陇山了。而且如果魏军在关中主力就五万人的话,诸葛亮既然能基本完整的收拢所有部队,那在上邽或者天水跟魏军决战应该有兵力优势,连祁山堡都没攻就全军撤退了,曹真的部队和张郃的部队应该加起来少说有七八万到十万左右。
另外感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主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强行用马谡,不够慎重。第二个就是没有抓住重点,应该截断陇右与关中的联系,集中兵力攻克天水、上邽、广魏这些陇西核心区域还没投降的城池。就像游楚对蜀军说的,挡住了关中魏军主力,陇右各镇自然就会投降,即便不投降也可以慢慢吃掉。如果是其他有经验的名将来指挥,可能不会犯这样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