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明是三国并立,相对于曹魏、蜀汉,为何没人尊东吴为正统

明明是三国并立,相对于曹魏、蜀汉,为何没人尊东吴为正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2621 更新时间:2024/1/17 6:11:38

上图_ 三国地图

曹魏:以谶纬为核心构建“三代禅让”的天命说

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传统政治中,“天命”是一个政权最为重要的立国之本。尤其是汉武帝独尊儒术后,以董仲舒“天人感应”理念为基础所建立的天命说,成为历代政权所最为重视的正统渊源,正所谓“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春秋繁露·为人者天》)。

而在儒家看来,“虞夏之兴”和“汤武之王”是“天命正统”观念中最为重要的思想资源。几乎所有的改朝换代,不外乎就是遵循、舜、禹三代和平禅让的“虞夏之兴”模式,或是遵循商汤、周武王暴力革命的“汤武之王”模式。任何帝业的“合法性”,无外乎就是通过一系列政治和舆论运作,让天下臣民都意识到这个通过前朝禅让或暴力革命而诞生的新朝代是“其德同天,乃能称帝”(《尚书·尧典》)。

上图_ 周武王姬发(?―前1043年),姬姓

因此,所谓的王朝的正统问题,其实就是围绕“虞夏之兴”和“汤武之王”两种政权建立模式而形成的一整套用以说明新朝代是“其德同天,乃能称帝”的政治和舆论运作体系。朝代的开创者们正是通过这套体系,对王朝合法性进行论述、争取广大臣民对新朝的政治认同。

但是众所周知,天意从来高难问。上天的意志凡人如何知晓?这就需要另一个系统来进行说明,由此便诞生了谶纬和神异之说。谶纬之学的核心,就是假设一些先贤能够预测天意,故而将其以谶语的方式记录下来,以便后人掌握、运用。秦代之后,谶纬盛行,并被纳入天命的舆论运作体系中,成为对朝代正统性论述的重要依据。

上图_ 谶纬,借图像和隐语把握神秘未知世界,此为东汉狞猎祥瑞图

讲完这些,我们就能明白曹魏政权的正统性源自何处。

首先,曹魏集团牢牢抓住汉末时流行于社会的“代汉者,当涂高也”这一谶语,以此说明“比昭有汉数终之极”,即汉室将终,而取代汉室统治天下的将是“当涂高”所代指的“魏家受命之符”,因为“涂者途也;象魏者,两观阙是也(“魏”字的意思是指道路两边高大的宫阙);当道(途)而高大者为魏,魏当代汉。”(《三国志·魏书·文帝纪》)。通过这一解释,曹魏便有了“受天命代汉”的舆论根基。

其次,曹魏占据了中原地区,而中原地区是正是中国古代所尊崇的“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三代故地”,是“受命于天”的天子信物之一,谁占据了中原地带,谁就在正统性的解释上具有“虞夏之兴”的强大号召力,也能够借此得到广大中原士人的支持。

由此可见,曹魏政权是通过谶纬之说的声势营造,结合其占据中原的实力条件,最后以“汉魏禅代”的和平过渡方式复制了古人极度推崇的尧、舜、禹三代间的“虞夏之兴”典故,通过“其德同天”的天命之说,将自己逐步送上了正统地位。

上图_ 刘备(161年-223年)

蜀汉:以伐罪为根基搭建“汤武革命”的天命说

和死对头不一样的是,蜀汉以“汤武革命”理论为核心,创建了与曹魏完全不同的天命体系,以证明政权的正统性。针对曹魏所述的汉室将终,而代汉者当涂高也的说法,蜀汉旗帜鲜明地指出“汉有天下,历数无疆”(《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说明汉家经过二十四帝的传承,其间虽有王莽篡逆,但仍由光武实现中兴,因此其气数不会消亡。

故而,由刘备开创的这个政权叫做“汉”,它继承的是太祖刘邦(刘邦为汉太祖高皇帝,习惯上称高祖)的“汉”与世祖刘秀的“汉”,只不过是被曹丕暂时“窃居神器”(《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而已。曹丕的篡逆之举弄得天怒人怨,故而由刘备开创的这个“汉”将遵从上天的旨意“恭行天罚”,以延续大汉的天下。

上图_ 魏文帝曹丕(187年冬—226年)

可见,蜀汉政权是以“恭行天罚”,即讨灭曹魏作为自己立国合法性的基础。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汤武革命”成为除三代禅让外,另一种秉承天命而取天下的典型模式。商汤灭夏、武王伐纣,乃是因夏、商纣多行不义、获罪于天。故而汤、武“代天行诛”,正是“其德同天”的体现。而如今曹丕篡逆、上天不容,蜀汉伐之,便是效仿汤、武的“代天行诛”,同样是“其德同天”的体现。

上图_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

诸葛亮主政后,为稳定国内形势,更是进一步完善了这一理论。孔明从刘邦为义帝发丧从而占据了讨伐项羽的舆论制高点这一政治高招入手,说明高帝代表天下意愿诛灭项羽,以巴蜀为根基创立大汉,证明了巴蜀就是汉朝的龙兴之地,“高祖因之以为帝业”。同时,进一步高举“恭行天罚”的北伐旗帜,并终其一生致力于此,以此坚定蜀汉上下复兴汉室的信念,并呼应先主刘备提出的“汉有天下,历数无疆”,从而得到了广大蜀地百姓的支持。

加之在中国古代,“存亡继绝”被视为一项极其高尚的行为。而孔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立挽汉室天命,更得到了广大士人的钦佩。尤其在国家风雨飘摇之时,对孔明的那种崇拜之情就更为强烈,蜀汉也因此收获了大量“粉丝”,对其正统性的认同时至今日都不缺乏群众基础。

上图_ 吴始祖武烈皇帝孙坚(155年-191年)

东吴为什么不被尊为正统

讲清曹魏、蜀汉的正统性渊源,再结合东吴开国的历史,我们便不难明白为何无人尊东吴为正统。东吴政权的发迹者孙坚初为大汉逆臣袁术的部将,其舆论基础本就糟糕。后来其子孙策公然与袁术决裂,并遵从曹操所控制的汉室的领导,由此得到汉廷的正式承认和册封,使其与所统领的江东民众有了名义上正式的君臣关系,这便成为东吴立国的根基所在。

孙权在赤壁之战前,便是本着“为汉除贼”的名义与刘备达成同盟共同抗曹。但不久后孙刘联盟破裂,孙权公然背盟袭杀关羽,向曹魏称臣,这就使其失去了在巴蜀地区的号召力。再往后,他再次与曹魏决裂,联蜀伐魏。这种复叛于魏的行为,也使得原本对其所有期待的中原士人大失所望,从而使东吴彻底失去了中原、巴蜀的舆论基础,自此只能偏居江东一隅。

上图_ 孙权题跋像

无缘巴蜀这个“高祖帝业之基”,也无缘中原这个“三代兴旺之地”,使孙权不可能举起类似“高祖灭项”这种“代天行诛”的大旗,也无法效仿尧舜禹之间的“虞夏之兴”之举。就算是有谶纬的支持,孙权称帝的法理基础也十分脆弱。为此,他采取的弥补措施是与蜀汉结盟,希望以汉室对其帝号的认同来强化其即位的合法性。

然而,孙权既想通过蜀汉的支持来巩固帝位,却又在即位诏书中说“天意已去于汉,汉氏已绝祀于天”(《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裴注引《吴录》)来表示自己称帝是顺应天意,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必然导致其称帝的正统性依据被进一步削弱。故而后世无人以东吴为正统,也就不足为奇了。

作者:林森 校正/编辑:莉莉丝

参考资料:

[1]《三国志》《尚书•尧典》《礼记正义》《全梁文•卷六十》《梁昭明太子文集》

饶宗颐《国史上之正统论》

[2]饶胜文《大汉帝国在巴蜀:蜀汉天命的振扬与沉坠》

[3]庞光华《论曹魏政权的正统性和曹操这被称“奸雄”源流》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更多文章

  • 捋一捋诸葛亮的兄弟子侄们:诸葛瑾、诸葛诞、诸葛恪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诸葛亮和诸葛恪谁聪明,诸葛亮与诸葛瑾是亲兄弟吗,诸葛瑾和诸葛恪什么关系

    父亲诸葛圭早逝,其兄诸葛亮与诸葛均及两名姊姊便由叔父诸葛玄抚养成长。诸葛玄曾受袁术推荐为豫章太守,后来被朱皓取代。兴平二年(195年)诸葛玄便带着孔明及其姊弟去荆州投靠了在襄阳的刘表。后来诸葛玄死在了荆州刘表处。诸葛玄死后,诸葛亮便带其弟诸葛均躬耕陇亩,后来刘备来到荆州投靠刘表,才有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 徐福、杨贵妃、刘邦后人,他们的后裔在日本吗?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徐福的后裔是谁,中国徐福后人现状,刘邦的后裔分布在哪里

    徐福是亦真亦幻的人物。你说是假的吧,但徐福在历史上确有其人,尤其是在起始汉代的谱录著作中,如《南洲·徐谱》《徐懋功家谱》都有提及徐福,而且《史记》《三国志》《后汉书》等正史都提到了徐福以及他东渡的故事。你说是真的吧,很多人将徐福东渡日本当作传说来看待。在传说里,方士徐福奉秦始皇之命,率领500童男童

  • 荆轲刺秦王失败了,为什么还能名列古代“四大刺客”之首?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荆轲为何刺秦王,刺客荆轲,荆轲刺秦王历史事件评价

    其中有四位比较出名,后人常把他们称为“四大刺客”,分别是:专诸,聂政,豫让,荆轲(排名不分先后)。而在这四人当中,虽然荆轲刺秦王失败了,却常常位列古代“四大刺客”首位(特指春秋战国时期的刺客们),这究竟是为什么?[var1]荆轲,战国时期魏国人,也称“庆卿、庆柯”等,是春秋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荆轲这

  • 管仲当年创立的行业,最初是国营单位,现在是见不得光的特殊行业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管仲经典名言100句,管仲纪录片,管仲的经济政策

    [var1]管仲作为历史名相的身份大家基本上都知道,但是管仲还有一个身份基本上是不为人所知的,这个身份跟他创立的一个行业有关,管仲在辅佐齐桓公富国强兵的同时还做过一件事,那就是创立妓院,《东周策》记载说:齐桓公宫中女市七,女闾七百。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早关于开设妓院的文字记载,管仲也就因此成了青楼妓院

  • 秦国崛起的基础: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刺激秦人血性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商鞅耕战,秦国商鞅变法的核心,商鞅变法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吗

    商鞅变法奠定了后来秦朝统一华夏的基础,以斩首记功也导致了战争的残酷性。在春秋时期和战国前期,军队大多实行“世卿世禄”的官制,军官的儿子继承军官的位置,下层士兵永远是士兵。战国时期军事力量最强的魏国,士兵斩杀一个敌人得到的只是八两铜,改变不了自己的地位,这样当兵者打仗就没有积极性。到了战国后期,秦国采

  • 战国时期的著名说客:苏秦家族皆为游说好手!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苏秦游说秦国失败原因,历史上苏秦的游说六国的故事,春秋战国时代苏秦个人资料

    “左支右绌”这个成语今天的书面语中还经常使用,字面意思是应付了左面,右面又觉得不够,形容顾此失彼,穷于应付的窘况,尤其用于财力不足或理亏而穷于掩盖的场合。那么,到底什么是“支”,什么是“绌”呢?相信很多人都不清楚。“左支右绌”最早写作“支左屈右”,语出《战国策·西周策》“苏厉谓周君”一节。战国末年,

  • 诸葛亮为什么会自比为管仲、乐毅,他们有何特别之处?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诸葛亮能比管仲乐毅吗,管仲乐毅和诸葛亮的关系,管仲乐毅与诸葛亮谁厉害

    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他助刘备取荆州、益州,割据蜀中以图天下,建立了一番功业,证明了自己并非浪得虚名之辈。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嘲笑一个有梦想的人,万一实现了会打脸。可是问题来了,古代先贤不胜枚举,诸葛亮为何要自比管仲、乐毅呢?难道周公、伊尹不如管仲、乐毅?难道张良、萧何不值得诸葛亮去效仿?

  • 历史神话故事之巫山神女与楚怀王的爱情故事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楚怀王和神女的故事,楚怀王和巫山之女,神话故事巫山神女图片

    战国时楚怀王游高唐,梦与女神相遇,女神自荐枕席,后宋玉陪侍襄王游云梦时,作《高唐赋》与《神女赋》追述其事。神女为“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美貌仙女,此后,“巫山神女”常用以比喻美女,“巫山云雨”、“阳台梦”遂成为男女欢好之典,千古付诵。神女瑶姬,是王母娘娘的第二十三个女儿,她心地纯洁,相貌美丽,王母娘

  • 公认的强权代表楚国,为何最后却被秦国所灭?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楚国是怎么被秦国灭的,楚国是秦国最难灭的国家吗,秦国灭楚国主力有多强

    [var1]图/战国初年的楚国01 春秋遗患春秋时期的楚国曾经观兵周郊、问鼎中原,与北方的晋国争雄天下。到春秋中后期时,楚国因为王族内部争斗频发,加之多有楚王在位期间昏庸无道,导致出现了诸如乾谿之乱,白公胜之乱等多次内战,并在公元前6世纪末遭遇了吴国七战入郢都的灭国式入侵,国力损耗严重,大量王室精锐

  • 管仲策划下的齐国崛起:周朝王室成为绝佳道具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管仲如何帮齐国称霸,管仲与齐国霸业的关系,管仲齐国霸业

    齐桓公曾经问管仲说:我想西行朝拜天子而贺献费用不足,解决这个问题有办法么?管仲回答说:请下令在阴里筑城,要求有三层城墙,九道城门。利用此项工程使玉匠雕制石壁,一尺的定价为一万钱,八寸的定为八千,七寸的定为七千,石珪值四千,石瑗值五百。石壁如数完成后,管仲就西行朝见周天子说:敝国之君想率领诸侯来朝拜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