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来多少事,浊酒一杯笑谈中。各位读者大家好,感谢您的关注和阅读。今天我们继续来聊一聊三国的那些人和事儿。此人帮助曹操赢得了天下,却因一句话被杀,曹操为何容不下他?
曹操在统一北方的过程中,遇到最大对手是袁绍。公元200年,双方在官渡进行了一场生死决战,当时曹操的实力远逊于袁绍,不仅在兵力对比上是1:5,后勤补给上也是捉襟见肘,但曹操却创造了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拿下了称霸北方的关键一仗,这其中许攸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许攸是曹操的老朋友,但此时却在袁绍麾下效力。袁、曹在官渡相持不下时,许攸向袁绍献了一计:趁曹操主力都在前线后方空虚之时,分兵袭取他的根据地许都。这个建议很毒辣,如果偷袭许都得手,一来可以将汉献帝控制在手中,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就会捏在袁绍的手中;二来可以令曹操腹背受敌,首尾不能相顾;三来可以切断曹军粮草补给,瓦解曹军士气,从而动摇其军心。但是刚愎自用的袁绍信心满满,认为可以很轻松解决曹操,否决了许攸的建议。恰巧此时许攸的家人犯了法,被留守的审配拘押了起来,许攸一怒之下投奔曹营,将袁绍的军事机密当做投名状进献给了曹操,并建议立即攻打乌巢,切断袁绍的后勤供应。曹操依计而行,将袁绍打得全军崩溃,只带了八百余人逃回河北,从此失去了争霸北方的实力。
建立奇功的许攸有些飘飘然不知所以然,时时以曹操的第一功臣自居,还自恃和曹操的特殊关系,数次轻慢曹操,甚至在公开场合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瞒,无我,汝不得冀州”,意思是没有他许攸就没有曹操的今天。客观来说,许攸说的是实话,曹操在听说许攸投诚时也说:“子远来,吾事济矣!”但理是这么个理,话不能说的这样露骨,许攸狂妄的行径在曹营中引起了公愤,最终也激怒了曹操,落了个身首异处的下场。都说“宰相肚里能撑船”,汉丞相曹操素来以求贤若渴、豁达大度闻名,为了延揽人才,祢衡击鼓讥骂于他,他也没有直接加害;陈琳写《为袁绍檄豫州文》,将他祖宗三代骂了个遍,他反将陈琳收做秘书,为何独独容不下一个狂妄无知而且立有功劳的许攸呢?
事实上,许攸之死表面上看是他自取其祸,狂妄自大所致,实际上和他的人品休戚相关。许攸的狂妄,可以看作是他的性格缺陷,他的人品缺陷则要比性格缺陷大的多。首先来说许攸贪财,他背叛袁绍不仅仅是因为家人被抓,还有袁绍满足不了他贪婪的胃口的缘故。他在曹营的同事荀彧评价他“贪而无治”,袁术也说他“凶淫之人,性行不纯”。贪财之人往往把利益摆在第一位,有奶便是娘,容易为利所诱。
其次许攸是个政治上的投机分子。曹操用人唯才,不拘小节,有些小毛病可以忽略不计,但在政治上必须忠诚可靠。遍观曹操手下的谋臣武将,虽然有很多是投诚过来的,但没有一个主动卖主求荣的人,而且归顺曹操之后,都能忠贞不二。比如庞德,被关羽俘获后,面对威逼利诱就是宁死不屈。显然许攸不是这样的人,早在汉灵帝时期,许攸就和冀州刺史王芬等人合谋,企图发动政变废黜灵帝,当时他还拉拢曹操下水,被曹操严辞拒绝。他追随袁绍时又为了一已私利就临阵叛变,将自己的同志加战友出卖地一干二净,这样多次卖主求荣的人在政治上是绝对不可靠的,是难以让人产生安全感的,留着也是一个祸患。
杀了许攸这样一个人品低下而口碑又差的人,群众只会拍手叫好,是不会阻断曹操贤路的。清代学者何焯评价说:“许攸卖国邀功,小人之尤者,收治之殊快也”,确实很有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