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来说,胤禔名声实在太差,其他几位被赦免罪名的尚且还有着一丝余党支撑,胤禔却早就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通俗来讲就是有着皇子的命,却没有其他皇子的智商。康熙太子尚未被废时胤禔便和八爷党来往过密,他的亲生母亲惠妃正是老八的养母,康熙在厌恶八爷党争的同时也顺带着厌恶起这个草包大儿子来。
按照蒙古的旧例,在康熙废掉嫡子之后,胤禔确实有很大把握承接其位置。可胤禔生生把一把好牌打的稀烂,在康熙第一次废太子时,别人正想借此机会彰显自己重视手足之情,纷纷上书替废太子求情。可胤禔却压根儿没有想到这一层,要求领命杀死废太子胤礽。这样毫不顾念手足之情,连表面功夫都不愿意做的皇子在朝堂中名声急转直下,名声太臭,以至于在乾隆年间几乎无人愿意上书请求赦免胤禔。
之后他又被告发用巫蛊之术谋害废太子,两件事情加在一起,康熙气得骂''乱臣贼子'',夺其郡王爵,将其关在王府,严禁外出。
用黑暗的手段谋害兄弟,这可是在儒家文化区最大的红线,完全不可触碰。就算乾隆将胤禔放了出来,估计也没人会称赞他贤良,反倒会骂他瞎了眼,竟然放出一个曾经干出这样恶劣事情的亲眷,还会招致许多不必要的议论。
普通人都不会冒着风险去干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更不用说坐在九五至尊位置的乾隆。
其次,乾隆帝本身带有一定''刻薄''心理,并且胤禔所经历的事情实在特殊。他不是雍正下令圈禁的''政敌'',他是在被自己父亲亲手下令惩戒的。
到了雍正元年,雍正自己忙着整治八爷一派的时候,胤禔已经在圈禁之处待了许久了。他的罪名还是康熙帝定下的''以巫蛊之法魇镇、企图谋害皇储'',''谋害皇储''这一罪名在清朝宗室里面敏感性极重,也正是因为他触碰了这一不可容忍之处,所以才被圈禁、废除了宗室之位,几十年不可被赦。雍正在即位之后,朝堂上的议论之声就没有断过,有人说雍正是抢了自己弟弟的皇位,也有人说雍正是谋害了康熙,这几种说法对于雍正的统治都极为不利。而乾隆虽然喜欢和自己的老爹对着干,可毕竟自己也是雍正嫡系,为了强调自己老爹的合法性,同时也是为了强调自己的合法性,乾隆必须无条件地拔高康熙帝,绝对不可能把这个''谋害皇储''的罪名就这样轻飘飘的一带而过。
除此之外,这里面还有一个文字游戏的弯弯绕绕,八爷一党犯的罪名大多与政治斗争有关,而胤禔犯的是''谋逆罪'',已经完全超过了乾隆可以做主的范围,如果他给自己这位大伯赦免罪名,这就意味着其他人谋害皇帝看中皇储不属于''谋逆'',这可给了其他人一个巨大的空子。乾隆这样重视接班人的挑选,怎么可能给有心之人留下侥幸空间呢?
乾隆一直喜欢拿自己和祖父康熙做对比,老年提前退位,也是不想让自己的在位时间超过祖父,从此可以看出乾隆和祖父之间的羁绊非常之深,因此也有人猜测,乾隆是康熙隔代指定的,也正是因为乾隆,雍正才能够坐上皇位。
相比于自己的父亲,乾隆显然更加追捧祖父,如果自己赦免了这位祖父指定的罪人,那岂不是大逆不道。这件事还会朝堂政敌以把柄,乾隆最重视权力的集中性,是绝对不可能冒着这样的风险去赦免一个无关紧要的大伯。他唯一能够给胤禔做的,就是提高他生活的条件,让其活得优越一些。更不用说胤禔其实一直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凄惨,早在雍正时期他就一直住在自己的王府里,家眷都在,里里外外有人伺候,只不过是不能随意外出罢了。对大伯能给的优待雍正已经给完了,乾隆还能怎么做?只能顺其自然。
再者说,乾隆这个人本身就对宗室极为刻薄,给其他人平反也不过是想推翻自己老爹的威望,借此推行自己的政策罢了。乾隆在经历过一次宗室刺杀之后,干脆就一刀切,强令爱新觉罗家通通人不许参与行政,都乖乖在家做混吃等死的八旗子弟。在强压之下,当年就连乾隆最喜欢的弟弟弘昼也要装疯卖傻,装作窝囊废才能换来乾隆一点不带忌惮的关照。乾隆开创的宗亲不能参与政治讨论的时代一直延续到道光皇帝执政时期,嘉庆时期有一位皇族曾短暂参与军机处,但很快被罢免,也不值一提。
乾隆对于自己关系最为亲近的人尚且忌惮万分,不留情面,更不用说不会给自己带来好处的远亲眷了。乾隆上位时,身边有四位辅政大臣,这几位雍正留下来的老人牢牢的把控着朝政,乾隆发觉自己手中权力不够稳定,这才开始拉拢叔伯后代。而胤禔一支早已没落,拉拢毫无意义。除此之外,他也没怎么接触过胤禔,压根就不会有多少感情,作为一个极其聪明的政治怪物,他可从来不做亏本的生意,胤禔很明显就是一个''亏本''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