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汉朝的外戚势力风光无两,怎么到了宋明竟没什么存在感?

汉朝的外戚势力风光无两,怎么到了宋明竟没什么存在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2924 更新时间:2024/1/13 11:05:18

提起中国的外戚,很多人立马能想起两汉那些叱咤风云、驾驭皇权的各种国丈和国舅们,他们中的正面代表,文能运筹帷幄、安邦定国,武能封狼居胥、勒石燕然,威风一时无两;反面教材中废立天子的霍光、篡汉的王莽、毒死皇帝的梁冀,也都是气焰冲天,有着改天换地的胆量。

然而,此处有一个突兀现象:两汉时期,好像是外戚政治生涯的巅峰,之后的朝代则一个一个台阶往下走,失去了独领风骚的大权,变得不那么惹眼。到了宋明时代,我们甚至都说不出几个外戚的大名。

影视剧中的霍光。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外戚是怎么把路越走越窄的?这条下坡路,又经历了什么过程?

两汉外戚:皇帝、女主都在用

外戚势力的兴起,源于“大女主”。在整个封建帝制女弱男强的大局势下,女人在方方面面都是被压制的,即使帝王的后妃中有巾帼豪杰怀抱凌云志,敢于走上台前掌控乾坤,等着她的一定是那句“牝鸡司晨”,以及整个官僚系统的反对。所以,女主人脉和资源寥寥可数,如果想要办事整活,她们最先、也最敢信任的就是自家的父兄们。比如,汉朝之前最典型的外戚是秦国宣太后之弟穰侯魏冉。西汉初期,吕后为了守夫妻俩辛苦创下的基业,更一手推着外戚的势力刷新了记录。再之后的窦氏外戚、王氏外戚、傅氏外戚能组团出道,也都是因为他们家族出了能站上C位的大女主。

影视剧中的吕后。来源/电视剧《美人心计》截图

这是最主要的因素,然而,也不仅仅如此。

西汉这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从底层爬起来帝国好像特别亲民、接地气,娶老婆,可以娶家里穷到卖孩子的人家,甚至是二婚女子;用人方面,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皇帝认为,外戚就是“家人们”,女主用得,自己也用得呀。刘邦就不用说了,争地盘的时代,什么宗族势力、亲朋故旧,只要还能喘气带队的,统统都来者不拒,吕氏家族在建国之初,就给刘邦打下了不少基本盘。接下来,文帝与舅舅薄昭(早期)、景帝与窦氏家族的窦婴、武帝与舅舅田蚡和舅子卫青、外甥霍去病等的组合,大部分都合作出了1+1>2的效果。

影视剧中的卫青与汉武帝。来源/电视剧《汉武大帝》截图

对,没错。西汉的外戚之所以业绩如此辉煌,还因为皇帝舍得给他们上分。

另外,还有制度的保障。每当新皇即位,总要加封皇后、太后的娘家人——死了的提高阴间待遇,活着的也能获得实际好处。比如,文帝生母薄太后和皇后窦氏的父母都死得早,被追封了侯和侯夫人的荣誉身份。薄太后的亲弟弟薄昭也被封为轵侯,至于窦皇后家的舅子们,早年因为家里穷被人拐卖了,文帝便下旨在全国范围发布寻亲事,等窦皇后的亲兄弟和窦氏宗族认亲成功,就给他们安排了各种优良待遇。景帝一即位,又马上给两位舅舅加封为侯——窦长君为南皮侯(追封),窦少君为章武侯。

影视剧中的窦太后。来源/电视剧《美人心计》剧照

后来,逐渐成了一种规矩,新帝即位,总要追(加)封外公、加封舅舅和舅子。刘邦“非有功不得侯”的祖训,轻易就被外戚打破了。

武帝除了给舅舅田蚡和田胜封侯,还特别重用田蚡,曾让他担任丞相,可以说是既给侯爵,又给实权。再后来,新的外戚势力来了——皇后卫子夫的兄弟和外甥,以及李夫人的兄弟,武帝还给他们兵权,西汉武职系统里的大将军和骠骑将军都被分发出去。这样被重点培养的外戚,势力能不起来吗?到了西汉后期,太后王政君掌权时,王氏外戚仿佛掏了“侯窝”——一门封十侯,直追汉初的吕氏家族。最后,更发生了王莽篡汉的事。

虽说王莽的上台并非完全是因为他的外戚头衔,还有西汉后期一系列的儒风活动,但毕竟有了这层身份,他才能跻身朝廷中枢机构,最终中断了刘氏基业,于是,到光武帝用强力胶把汉朝重新黏上后,东汉集团很难不对外戚再次升起戒备之心。

光武帝对自己的三个外戚家族——樊家(舅舅家)、阴家和郭家,虽然按汉朝旧制又赐钱又封侯,表面风光和尊敬是铺天盖地,但实际上,他也不敢对他们委以重任。正是因为知道权力中心的危险,所以,光武帝的舅舅樊宏曾叮嘱儿子们:“天道恶满而好谦,前世贵戚皆明戒也。保身全己,岂不乐哉!”意思是,当外戚受封那么多是很危险的,不如低调地苟着,才可能长命。死前,樊宏还要求把自己的封国寿张县退回去,只留个亭侯。阴、郭两家对权力也有点避恐不及的味道,阴识、阴兴兄弟对皇家的封赏经常是一推再推,另一位大舅子郭况,也很识趣地只愿当个富贵侯爷。

影视剧中的阴兴。来源/电视剧《秀丽江山之长歌行》截图

到汉明帝迈着六亲不认的步伐走来,什么功臣、宗亲、外戚,统统被他打击个遍。明帝的皇后马氏曾总结:“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可见,东汉初年,大家对外戚势力是很紧张的。马皇后也有意压制自己家的外戚,每次跟皇帝商量工作,“未尝以家私干”,等汉章帝即位,要封舅舅给的侯爵,她也死活不同意。折腾了好大一圈,过了好几年,才给三个舅舅封上侯。而章帝之所以执着地要完成这个操作,还是因为“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

封外戚,是汉朝不知道啥时候约定成俗的优良传统。因为这个传统,随着东汉皇帝寿数的奇异规律——短命,东汉王朝很快迎来了一个非主流的政治模式:女主加外戚VS皇帝加宦官。从汉章帝开始,女主如春天的韭菜,一茬又一茬地冒出头,先是32岁的章帝早死后,他的皇后窦氏掌权,接着又有和熹皇后邓氏、安思皇后阎氏、顺烈皇后梁氏、灵思皇后何氏等家族轮番上场,外戚几乎陪跑了整个东汉。

影视剧中的何皇后与何进。来源/94版《三国演义》截图

不过,皇帝用外戚,只是皇权对臣下的使用和支配,而女主重用娘家,那就是共享资源了。所以,东汉自窦氏开始,这些外戚家族好像被打了膨胀剂,字典里就没有低调谦逊这些词,全是疯狂作死的状态,所以,此时的外戚在人们心里留下了只手遮天的印象。

外戚的衰退,是皇权伸张的“果”

严格来说,女主主政不能算皇权旁落,作为家长,女主是小皇帝的监护人,只是顺便再帮他监护一下国家而已。所以,外戚掌权也能算皇权进入了家族“内卷”。等到小皇帝长大亲政,这块蛋糕,他迟早要再卷回来。因此,皇帝强势时,外戚基本不能有太大的作为。

西晋时,因为出了位著名的大愚若智障的晋惠帝,他的皇后贾南风把握时机,上手打理夫妻“共同财产”,贾氏一门达到巅峰。本来,按历史经验,贾南风也算是合格的管理人,但问题是,每一个王朝都说要记住历史的教训,而他们往往又只能记住自己前一代的教训。晋朝铭记的教训,就是曹魏贬斥宗王,所以王朝被司马氏所篡时都没啥反抗力量,于是,他们大封宗亲,每个亲人都是管理一大片土地的王侯。现在,当发现女主要冒头时,西晋的宗亲势力不答应了,先是联合起来摁下女主,接着更直接引发了司马撕司马的八王之乱,直接导致了西晋的灭亡。

不过,虽然女主和外戚经常能引发一些动荡,但外戚作为本身就存在的特权集团,还没有人专门针对过。所以,到东晋这个权臣轮流上场的时代,外戚如庾亮等人,还充当了一份维护司马氏皇权的正面代表。毕竟,权臣大多是完完全全的外姓臣子,而外戚还是皇家亲戚,作为依附皇权的既得利益者,他们也不能容许权力被其他人一点点平移走。此后的历朝历代,外戚虽然低迷,却从未消失。

唐朝是外戚的转型期。早期,唐太宗重视外戚,自家舅舅和表兄弟,皇后的舅舅和兄弟,都被拉到了“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大群”里。不过,这些人严格来说只是拥有外戚的身份,在大唐创立之初,作为早已与李家捆绑在一起的姻亲关系,他们基本都参与了唐朝的建立,也属于功臣势力。所以,对待这类外戚,只需要按朝廷成熟而严密的官僚行政体系给他们升迁即可,至于亲戚情谊,大家经常一起聚餐喝酒吃饭就可以表达了。也因此,这会儿的外戚,除非特别有能力,如长孙无忌,既是唐太宗的舅子,又是最信任的哥们,所以如囊中之锥,肩负了托孤重任,其他的,都只是朝廷正常的官员而已。享受特权,也本本分分。

影视剧中的长孙无忌。来源/电视剧《贞观长歌》截图

可是,唐朝又出现了一个创造历史的女主——武则天。尽管武则天小时候跟武家人结了梁子,但上位以后,还是要依靠娘家人,一时间,武家人的风头甚至盖过李氏宗族,以至侄子都能和亲儿子叫板。虽然武则天最后还政李氏,武氏则也在中宗时期被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窝端了,不过,这一波闹腾,不能不让所有人再次回顾了一遍历史上的多次“女主乱政”,特别是想到东汉时外戚已经成为毒瘤的前车,大家很怕他们走空气也能传播,于是开始紧急收线,将女主与外戚统称为“女祸”。

接下来的唐玄宗,就给“女祸”差不多来了一段收尾工作。唐玄宗帝王权术耍得最溜,坐稳江山后,就收拾了与他一起挺过难关、算得上共同创业的皇后王氏以及王氏外戚,自此唐朝皇帝不再立后,算是减少“国舅们”的“存在”。前面说过,外戚的势力基本是由女主兴起的,女主都被压制了,更别谈女主的裙带外戚了。

唐玄宗还发布命令:“自今已后,诸王、公主、驸马、外戚家,除非至亲以外,不得出入门庭,妄说言语。”杜绝各大亲戚势力互通消息,大唐的外戚势力只能一步步往下走。即使是平定安史之乱的功臣郭子仪家,女的嫁入皇家,男的尚主,是铁打的外戚,但看多了前车之鉴,郭家只能紧急内部培训重申,要求子孙们低调低调再低调,以保太平。

到宋朝时,宋太祖赵匡胤直接下了祖训,不让外戚参与朝政。《宋史·外戚传》记载:“自西汉有外戚之祸,历代鉴之,崇爵厚禄,不畀事权。”意思是,他们只给外戚钱和虚衔,真正管事的权力是完全不给分享的。所以,整个宋朝,外戚的官职总体都不高。

宋朝也出了一位差点仿效武则天的女主刘娥,尽管掌握朝政多年,但她能做的也只是:“晚稍进外家……姻戚、门人、厮役拜官者数十人。”给老家亲戚们谋点力所能及的小福利。

影视剧中的刘太后。来源/电视剧《清平乐》截图

《续资治通鉴长编》里还记载了一段宋仁宗对待外戚的态度:“朕深不欲以国戚任军旅及朝廷之事,万一有过,治之则伤恩,释之则废法。如太后家子弟,但加以爵禄,奉祠而已。”说得好听是我怕伤着你们,所以不给你们权力,难听版就是:我要压制你们。

《宋名臣奏议集》里,北宋大臣吴执中也说,对待宗族和外戚,就是“养之以丰禄髙爵,而不使之招权擅事”,作为攀上皇亲的人,可以让你们当土豪,但不能安排重要工作。

所以,宋史研究者普遍认为,“宋代外戚无闻人”。毕竟,那是一个文臣最出彩的时代,外戚早就过时,被大家丢进历史回收站了。

明朝建立后,太祖朱元璋从历史中总结经验,认为败亡往往从内部发端,所以也给子孙们来了一段禁止女祸的祖训:“朕观往古,深用为戒。然制之有其道,若不惑于声色,严宫闱之禁,贵贱有体,恩不掩义,女宠之祸何自而生?不牵于私爱,惟贤是用,苟干政典,裁以至公,外戚之祸何由而作?”

这一点,明朝的后妃一般还比较守规矩。朱元璋的皇后马氏就起了带头作用。当初,朱元璋打算找马皇后的亲族来当官,皇后马氏拒绝说:“国家官爵当于贤能之士,妾家亲属未必有可用之才,且闻前世外戚之家多骄淫奢纵,不守法度,有致覆败者。陛下加恩妾族,厚其赐予,得保守足矣。若其果贤自当用之,若庸下非才而官之,必恃宠致败,非妾之所愿也。”她也很怕自家人没啥才能,只懂耀武扬威,最后的下场肯定是身死族灭。

哪怕遇到非常适合女主掌权的契机——明宣宗驾崩后,儿子朱祁镇只有8岁,权力一度处于真空状态,明朝后妃也表示这事我干不了。当大臣们发送邀请,让仁宗的皇后张氏来撑场面,张太后表示:“毋坏祖宗法,第悉罢一切不急务。”咱可不敢破坏祖宗规矩,皇帝还小,不着急的事就先不处理呗。她活着的时候,也一直严厉禁止自己家人参与朝政:“裁彭城伯张昶、左都督张升,不得与议朝政,自后虽爵至公侯,位为师、傅,亦优游食禄,奉朝请而已。”

影视剧中的仁宗皇后张氏。来源/电视剧《大明风华》剧照

一般情况下,王朝有祖训,朝廷有制度,可演变到后来破坏制度的大有人在,为什么唐玄宗以后,宋明对外戚的压制就这么彻底呢?

有人说,因为宋、明的后妃出身都不太高。宋朝喜欢选落魄武将的后代,明朝更直接从平民里选,《廿二史札记》里说:“明史载明祖之制: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所以,太底层的人读不了多少书,没有识文断字和主理朝政的能力。此说应该不能作为主要因素,前面说过,西汉皇室选皇后,就从来不看身份,连曾经的歌女都能母仪天下。汉文帝的窦皇后,家里穷得差不多卖孩子了,但她进入宫廷后还是努力涨知识,成为了有思想有个性的人。她支持的黄老之道,维持了整个文景时期。

那么,还能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宋明两朝对待外戚,一个封爵不授实官,一个不封爵不给实官,除了阶层上跨越了平民,有点敛财的身份,本质上也没太大特权;其次,除了西汉以及唐太宗这种与外戚属于铁哥们的例子,外戚的势力基本是由女主带起来的。女主要掌权,前提是皇帝死得早,新即位的是少主。但纵观宋明两朝,少主的几率极少,皇权强势时,皇朝的制度基本能得到维持,那么外戚很难打破规矩、扶摇直上。

因此,外戚基本都变成了富贵闲人。于是,古代的小说和影视剧里,“国舅”经常出无赖,因为他们难以参与政治,日常太游手好闲了。而作为关系户,他们的头衔又能让低微的官员给点面子,因此,强抢民女、为祸乡里这些行为,就只能安排在他们身上。外戚群体就这样又成了流氓大本营。

更多文章

  • 巨鹿之战项羽处于绝对劣势,为何最终反败为胜?项羽到底怎么赢的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项羽是怎么打败巨鹿,项羽为什么消灭巨鹿,项羽大战巨鹿完整版

    但实际上,历史上真实的巨鹿之战,其实是一场非常复杂的战争。所谓的破釜沉舟,确实是其中的关键节点,但并不代表项羽随便把锅一砸,把船凿沉之后,楚军就能以一当十,大败秦军了。这一战真正的关键,其实并不单单是在战场之上决定的,更多的还是战场之外的事情。想要说清楚巨鹿之战的来龙去脉,我们还得从当初陈胜吴广刚刚

  • 为什么汉武帝对外扩张会导致国力衰弱呢?唐,元,清,切不会呢?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汉武帝时期能横扫世界吗,汉武帝向西北扩张的事件,汉武帝身体巅峰时期

    为什么汉武帝对外扩张,会导致劳民伤财资源国力衰弱,那为什么,唐朝和蒙古元朝还有清朝前期,对外扩张都保特着强大的国力呢?对此我就来来说说我个人的观点,汉朝初期经过了汉高祖刘邦和吕后还有,汉文帝,汉景帝三代人的努力下,到了第四代就是汉武帝这一代达到顶峰汉武帝刚上台称帝的时候被很多人称作汉武世界汉武帝刘彻

  • 蜀汉灭亡,姜维需要负多大的责任?汉中防守战略,临敌应对失误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姜维该对蜀汉的灭亡负责吗,蜀汉灭亡时姜维怎么样呢,蜀汉姜维北伐

    《三国志》作者陈寿对姜维的评价并不高,说他“粗有文武,志立功名,而玩众黩旅。”意思是说姜维才能不高,却极度渴望建功立业,多次北伐曹魏是穷兵黩武,搞得蜀汉国力衰弱、师老兵疲。对于如何评价姜维,小编曾有文章专门讨论,今天我们来聊聊蜀汉的灭亡姜维有没有责任?首先,我们需要肯定的是,诸葛亮并没有看错人,姜维

  • 蜀汉傲骨枪,虎女震蛮邦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大家好!我是天蓬!相信熟读三国的小伙伴一看标题,就知道天蓬想说的人物是谁了!他们就是?天蓬想向各位小伙伴推荐一个父女枪的变种,是由关羽、魏延、关银屏组成的。关羽与魏延在蜀国很相象,骨子里都透露着一股高傲,魏延与关羽两人的死因也是与他们的高傲有点分不开的关系。相传关银屏在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回到了成都

  • 刘备和曹操的巅峰之战 汉中之战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和曹操汉中之战全过程,曹操与刘备汉中大战,曹操与刘备之争

    汉中是重要的战略要地,汉中郡四通八达。汉中向北可以经过褒斜道、散关道、傥骆道、子午道进入关中平原,而汉高祖刘邦就是掌握了汉中郡进而还定三秦(由于项羽把关中地区分封给了三个秦朝的降将关中地区就被称为三秦大地),获取益州的刘备如果夺取了汉中可以进而图谋关中,占据关中平原,东出函谷关按照秦国和汉高祖的路线

  • 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失去了11位大将,光看名单就知道他败得有多惨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能成功么,诸葛亮第一次北伐都带了谁,诸葛亮六次北伐情况

    诸葛亮的一生征战无数,最为成功的是七擒孟获,彻底收服了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稳固了自己的大后方。在完成对西南的征服之后,诸葛亮呈上了一张《出师表》,决心北伐,消灭曹魏,恢复汉室,完成“先帝之夙愿。”然而,街亭一役,让诸葛亮的首次北伐武功而返,可能很多人都认为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只是丢失了街亭和马谡,却

  • 关羽就是演义吹出来的?看看周瑜程昱刘晔郭嘉是怎看关羽的吧!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程昱夏侯渊郭嘉怎么配,在历史上周瑜怕关羽吗,周瑜对关羽评价

    关羽战平纪灵黄忠庞德,关羽就是演义吹出来的?看看周瑜程昱刘晔郭嘉是怎看关羽的吧!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程昱:刘备有英名,关羽、张飞皆万人之敌也刘晔:关羽、张飞勇冠三军而为将郭嘉: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 吕蒙:而关羽实熊虎也 陈寿: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 ,为世虎臣岳飞:一

  • 嬴政为什么把“寡人”改为“朕”?把字拆开,你就明白代表什么了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嬴政晚年为什么不叫朕,嬴政为什么自称朕,嬴政的性格与思想

    无论他们中有多少人,能够取得巨大的成功、被称为“千古一帝”的一定屈指可数。对于谁才当得起“千古一帝”这一称号,或许每个人的说法各有不同,但是没人能否认的是,秦始皇嬴政一定是其中之一。不得不说,秦始皇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结束了数百年来的分裂局面,统一六国,让中华文明得以迅速融合,加快了发展与进步。为

  • 东汉末年是四国并存,为啥罗贯中只写了三国?被忽略掉的是哪国?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罗贯中写三国的背景,东汉三国是哪三国,东汉三国

    著名作家罗贯中的一部《三国演义》写进了很多英雄豪杰的故事,迄今为止都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甚至会被称之为四大名著一,成为了人们口中经久不传的经典之作。相信了解历史的人知道,东汉末年时期是四国并存的状态。但是在《三国演义》这本名著中罗贯中却只是描述了三国并存的状态。避难之时,遇到第一位贵人辽东一代霸主公

  • 张郃张任张辽围攻张飞,结局会如何?答案有点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张飞张辽张郃什么关系,张任大战张飞,张辽和张郃谁厉害

    三国演义姓张多的是,张卫张勋张闿张松张昭张泓张燕张济张秀,群英二只用张都能统一地图了。最好用的还是张飞。还有一个张家的名将——张绣,此人号称北地枪王,本来已投降曹操,曹操却看上了人家的嫂子,一怒之下又反叛,却被曹操杀掉了,此人武力不亚于张辽张郃,也是一员勇将。三国中不怕群殴的只有赵云,能单骑冲阵的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