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其实是不太符合历史规律的,在一个庸碌无能的君主之下,再有才能的文臣武将都不可能有很好的发挥空间,而李唐的军队几乎可以一路所向披靡,难道真只是因为李世民是一个军事天才吗?肯定不是的。但是传统史学家一直拘泥于两《唐书》的记载,认为李渊只是庸碌之辈,就连《资治通鉴》也不能避免这种看法。
近现代的历史学家普遍认为,在玄武门之变前的历史是多多少少经过了李世民的改写,所以变得语焉不详,尤其是关于李渊的很多记载,与蒸蒸日上的大唐帝国有着极大的矛盾。那真实的李渊到底如何呢?一本原来不受重视的初唐历史著作给我们再现了李渊真实的样子。
这本书就是《大唐创业起居注》,它的作者是隋朝太原府人温大雅。温大雅是唐朝建立的目击者,他的这本著作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记载。
根据两《唐书》的记载,617 年李洲被任命为太原府留守时,李世民就已开始与刘文静共谋反叛大计(刘文静时为晋阳令,但因涉及与反叛者李密联姻而被隋杨帝下令囚系狱中)。李世民会刘文静于狱中,想发起一个运动以统有不满情绪的人民,进而一举扫荡已处于垂死状态的隋王朝。
当李渊第一次听到这种想法时未十分在意;他毕竟与常的帝室有姻亲关系,何况又是王朝的主要捍卫者。但是,李世民赂嘱晋阳宫监裴寂把炀帝的晋阳宫女弄来陪侍李渊,而没有告知她们的身份,以此迫使他父亲表态。
当李渊得知他卷人了这罪当处死的行为时不得不同意了他儿子的计划,勉强地起兵发动叛乱。传统的叙述还强调指出,在后来夺取隋朝都城的战斗中,李世民在导致唐朝胜利的军事战略和领导才能方面,功劳都高人一等。
但是这种记载和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记载大相径庭,而我认为,作为大唐开国的直接目击者,他的记载显然更为可信。
在他的记载中正是李渊本人策划了太原叛乱,也正是他的英明统率使唐军在夺取隋都的战斗中取得了胜利。温大雅笔下的李渊不同于传统史书上的李渊:温大雅的李渊是位勇敢的领袖、刚烈的对手和足智多谋的战略家。根据《大唐创业起居注》的说法,十几岁的李世民不仅在叛乱事件中只起到次要作用,甚至他在王朝建立中的贡献也并不多于他的长兄,即后来成为太子的李建成。
而根据温大雅的记载,李渊至少在公元616年的时候就已经起了夺取天下的意愿。当时李渊奉命在女太原府平定叛乱,因为太原府是古代圣王尧的故国,又是他作为唐公的封地,这是他又在此掌有兵权,他认为这是上天的赐福。第二年李渊被任命为太原留守,李渊对李世民说:““唐固吾国,太原即其地焉。今我来斯,是为天与。与而不取,祸将斯及。”
而当时又有童谣《桃李章》,传言李姓当得天下,李渊对此又说:“吾当一举千里,以符冥谶。”
种种迹象表明,晋阳起兵并不是李世民的功劳,而是李渊自己内心的想法,并且为了这个想法,李渊广募兵马,铲除隋朝耳目,召集贤能,北和突厥,并且制定了军队的战略方向,从而一举拿下关中。
可以说,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的李渊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和战略家。
那为什么在正史记载中的李渊会是如此庸碌呢?我们前面说了,这是李世民篡改历史记载的结果。李世民为了掩盖自己政变夺权的不合法性,只能用这种方法去让后代看到一个庸碌不堪的李渊,好来彰显自己政变的必要性。然而历史是无法掩盖的,他忘记了一本书,叫《大唐创业起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