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王朝可以说是很多人记忆深刻的一个王朝。作为距离现在最近的一个封建王朝,所保留下来的资料以及文物也是非常之多,能够带给人们更多的遐想和故事。只可惜清王朝未能及时做出变革,在面对时代发展的潮流之时没有及时改变自身的发展方向导致被淘汰掉。
不仅如此,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我国还饱受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当时清朝的百姓也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最后的结局大家也都知道,清朝在中外联合势力的打压下最后宣告了灭亡,不过也有人声称当时的清朝错是一位力挽狂澜的皇帝,如果有这个人在,或许清朝的命运会发生很大的改变,那这个人是谁呢?如果他成为皇帝真的会改变清朝的结局吗?
思想保守,吏治腐败
我们都知道清朝作为我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无论是政治制度还是经济的发展水平,在之前几千年的发展基础上都已经达到了巅峰,所以在清朝时期也曾出现康乾盛世这一繁荣昌盛的局面,而这也是清朝最值得一提的高光历史。
不过这样的辉煌转瞬即逝,仅仅存在了三个朝代,自嘉庆皇帝之后这样的辉煌便不复存在,而是在这之后逐渐走了下坡路。
归根结底出现这种情况还是因为在清朝中后期的时候,无论是上层统治者还是底层的百姓,思想都趋于保守,而统治阶级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官僚体系也越来越腐败。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当时清朝上层统治者有着天朝上国的思想,他们认为自己的国家在世界上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国,更是物资充盈,无需与世界其他国家相互交流,或者是进行贸易往来,从而互通有无,自己国家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足以满足自身的所需。
其次就是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这种政策也和天朝上国思想有着一定的挂钩,无论是当时的清朝皇帝以及其他的王公贵族,还是那一时期的普通百姓都有着非常骄傲自大的心态,当时的古人不希望西方以及其他的国家学习中国的文化,也不想在时代发展的潮流当中去学习新鲜的事物,接触所谓新的科技和变革。
除此之外,就是为了防止边境地区倭寇的进犯,减少边防的问题,只要实时闭关锁国政策减少通商口岸的设立,这样一来就能做到一劳永逸,避免了很多的麻烦,虽然说这样的做法能够在短时间内换取国内的政治稳定,但是从长远来看,这也让清朝彻底处于一种与世隔绝的状态,难以了解到当时世界发展的趋势究竟是怎样的。
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加速了清朝的灭亡
除了晚清时期本身的制度问题外,当时清朝的统治者也是导致王朝灭亡的关键因素。要说在嘉庆或者是乾隆皇帝之前,历代的清朝帝王都算是比较有作为的,能够担当的起建设国家的重任,可是在这个节点过后,清朝就一直处于逐渐没落的发展趋势,那出现这种情况,作为整个国家的领头人,皇帝肯定是有着难辞其咎的责任。
就拿当时的咸丰皇帝来说,他在为期间清朝就已经出现了很明显的腐败问题,社会经济发展也大不如前。而且在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强国也盯上了中国这个尚未打开的市场,明明都是摆在眼前的问题。咸丰皇帝却并没有着手去解决,而是依旧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甚至身为堂堂的一国之君竟然还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而这样的坏习惯也导致咸丰皇帝在年仅31岁的时候就突然因病去世。
随后就是慈禧太后接过清朝的政权,开始了她垂帘听政的生涯。而她虽然掌握着当时清朝真正的实权,却也未能改变现状或者是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
即便在当时李鸿章和张之洞等人掀起了富国强兵的洋务运动,意图通过学习西方的器物改变清朝的命运和结局,可终究也是治标不治本,再后来洋务运动所积攒的用于军队建设的军费还被慈禧太后挪用充当开办寿宴的费用。
再就是在晚清的时候也曾出现过思想解放和寻求新的政治制度的变革运动,就比如光绪皇帝在位期间曾发起的戊戌变法,只可惜当时的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而封建阶级顽固派力量极其强大,慈禧太后以及一些贵族自然不希望这种变法运动的出现损害自己的利益,所以在这些人的联合绞杀之下,戊戌变法最终宣告失败,而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也在失败之后被慈禧太后残忍的杀害。
谁能力挽狂澜,改变清朝结局
那说到底清朝走向灭亡,一部分是其本身封建专制主义制度的僵化和束缚,另一部分就是当时清朝中后期的时候未能有一位能够力挽狂澜的皇帝带领众人改变清朝的结局,那纵观当时的时局,谁能够单词重任呢?细细找寻,其实还真就有这样一个人物,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当时的恭亲王奕昕。
别看这个人只是一个王爷之称,但是他的能力可大了去了,而且他的身份以及家世背景更是不得了,恭亲王和咸丰皇帝是亲兄弟,都是道光皇帝的儿子,只不过在后来皇位争夺之中,咸丰皇帝更具优势,这才让奕昕只能成为王爷。
而等到咸丰皇帝去世之后,恭亲王奕昕不满朝中八位顾命大臣把控着清朝的政权,于是便选择和慈禧太后处于同一战线,不仅帮助慈禧夺取了清朝的政权,还联合处理掉了当时位高权重的八位顾命大臣,从这一点来看,恭亲王奕昕是有着一定的政治头脑和能力的,而且在处理事情方面也非常的果断。
要说他为何能够力挽狂澜,主要是因为恭亲王具有相对开放的思想,不像慈禧等人那样保守,固步自封,而是善于接受当时西方外来的很多事物,就比如他非常倡导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去向西方学习政治制度,希望能够实现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愿望。
还有就是当时李鸿章等人想要掀起洋务运动之时,慈禧等人是不愿意的,无奈之下,李鸿章只能来找恭亲王,在听说这一想法之后,恭亲王表示非常赞成,并且愿意在各方面给予李鸿章一定的支持。
紧接着在后来李鸿章获得支持之后创办了海军,并且还建立起了一系列的民族工业,这也为后来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所以说要是恭亲王奕昕能够当上皇帝的话,他绝对是一位开明的君主,或许能够改变当时清朝发展的现状。
结语
不过话说回来,无论当时是换做哪一位皇帝,哪怕是康熙、乾隆等人尚在人世,也无法改变清朝最终的结局,因为最根本的制度问题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而这种封建专制统治也早已经不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被淘汰掉也是必然的结果,最就算当时的统治者再有能力,也仅仅是延缓清朝走向灭亡的时间罢了,始终都无法改变被灭亡的命运。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