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井田制中有“公田”、“私田”之分,可能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4286 更新时间:2024/2/6 16:39:58

在我们的历史教材中,应该一直都有“井田制”这个概念。

历史教材中关于“井田制”的介绍,我们那时候学的是:把田地按照“井”字划分成九块,中间一块是“公田”,周边八块是“私田”;农民各自耕种属于自己的私田的同时,要轮流去耕种“公田”……这便是周朝建立之后关于农业生产的重要的、划时代的变革。

如果,到现在,相关“普教”的历史教科书里,还是这么样去介绍“井田制”,就想说,编教材的应该被“吊起来打”,俗称“吊打”。

太误人子弟了!

知道、明白,不妨教教孩子们。

不知道、没整明白,就别教了。

作为非专业人士,不敢说“井田制”决然就不是上述那番意思,但可以很肯定地说,“井田制”所指,绝不止是那样的。

(一)“井”字分田最多只是“理想化模型”

首先,八块围一块的格局,它就根本不是个“井”字。如果是,周边八块的边界在哪儿?总不能无限延伸吧。真要是形容八块围一块,得是把“回”字中间的“口”四下拉通的图样。

仅从这个角度讲,把“井田制”说成八块围一块,就不严谨!

好吧,不严谨就不严谨吧,假设,就是“井”字那样,周边八块的边界虚拟,也还不能就说那就是“井田制”。

即便是生产力不知发达了多少倍的今天,在我国近乎一半的“可耕”区域,想要弄出如同“井”字型那么规则的八块围一块的格局,也恐怕不容易。真咱们要能有那么多可以规则几何划分的耕地,早不是到今天还要首先解决粮食问题了。

事实上,我国农业所及相当多的地区,由于地形地貌、灌溉运输等原因,耕地的形状,都难以达成“井”字或“田”字式的“规则”。在“井田制”诞生、发展、较广泛贯行的周王朝早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公元前九世纪中叶),能够或说“可能”比较规则划分的田地,仅“部分适合”今关中平原和豫中平原,亦即西周王朝“王廷”直接控制的部分地方。

周王朝发祥于今陕西省宝鸡一带史称“岐下”(岐山以下)“周原”的地方。周王朝的统治者和“本族民隶”,在那个相对狭小的地域,经营了至少七八十年;期间,他们形成了当时(公元前十二世纪中后期~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比较先进的农耕生产体系。推翻商朝、成为“天下共主”之后,他们就把自己的那一套,推行到了“全天下”。

所谓“全天下”,所指的地域范围,充其量不过是西起甘陕交界、东至沿海、北起阴山南麓、南至长江沿岸这么个大小。饶是这样的一个范围,很多地方,也无法实现将耕地几何规则划分。因此,纵使“井田制”真的是我们从历史教科书上学到的“井”字划分,也只是局部的、循着周王朝统治者经验的“理想化模型”。

(二)井田制的关键内涵之一是“井灌溉”

井田制的关键,恐怕不在于“井”的字形,而更是“井”。

井、水井,今天看来,已经是落后的东西了,可在三千多年前,却是先进的。

再早,不管什么生产方式,农业、游牧、渔猎,都得“逐水草而居”。具体到农业,想要发展,就须得安置在河流之畔。

原因很简单——农耕需要灌溉。农业部族的定居模式,也需要相对固定的饮用水源。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各个早期明,都在河畔——两河文明(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古埃及文明(尼罗河)、古印度文明(恒河)、古中国文明(黄河、辽河、长江)、古罗马文明(台伯河)……离开了河流,便失去了生存的根本。

然而,畔流而生,也必然受制于河流——枯水、洪水、改道……无一不是先民们眼中的灭顶之灾。就算能够承受、变通这样那样的灾难,农业灌溉的角度讲,沿河稼耕,可利用的土地也相对狭窄,极大限制了生产发展和人口扩充。换句话说,想要更大发展,解决不沿河地区可耕地的灌溉,是必由之路。

于是,攫取地下水,就成了热门可选项。深层地、相对固定地攫取地下水,就成了重要的生存课题。

有很靠谱的资料讲,周王朝在其“前身”时期,形成并掌握了相对成熟的掘井技术,从而实现在高出河流地域的较广泛耕种。周王朝建立后,统治者在政权所及的“全天下”遂行以农耕为基础和最主要的生产模式,并传授、推广掘井(包括较深程度的掘井)技术,很快形成“有井即可耕”的局面。由是,可以说,“井田制”的策略,蕴含着掘井灌溉、广开稼耕的意图。按现代话讲,就是“通过推广掘井灌溉而使农业生产在地域上趋向普遍”。

(三)如何理解“公田”与“私田”

井田制中的另一个关键概念,是“公田”、“私田”之分。

八块私田一块公田,说破天,也只是不那么形象的“比喻”,而不大可能是真正的实情。

周王朝立国的根本法则,贯穿几乎整个中国封建史,是至今仍被我们耳熟能详的十六个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意思很容易理解,就是说“全天下”的土地,理论上,都属于“王”(周天子)。

在这样的语境下,“私田”的概念,原则上是不存在的。至少,作为统治者,不会承认涉及“所有权”的“私田”。天下所有土地,都属于天子,天子将土地分封给诸侯,是有偿的、性质上为“租赁”的,诸侯以下各级贵族(大夫、士)及至具有独立人格的“自由民”对土地的“拥有”,也因循相同法则。所谓“公田”、“私田”,更是土地和收入分配的象征化规则,而非简单的土地分割。

举例:周朝最“基层”的贵族,叫做“士”,是有“封邑”的。

上一级贵族,将一片地方封邑给他,他把这些土地中的一部分,分配给治下的自由民耕种,即为被分配土地的自由民的“私田”,余下的则为“公田”。

如果他拥有奴隶,“公田”就会主要由奴隶耕种;如果他没有奴隶或者治下的奴隶数量不足以完成对“公田”的耕种,他有权要求被分配的“私田”的自由民定期、轮番来耕种“公田”。

“公田”的收入,除去必要的劳动成本(包括使得奴隶维持生命和劳动力的“供养”),其余都是他的收入;而自由民们在各自“私田”耕种的收成,他也有权征收一部分。

公田的收入加私田的征收收入,构成他的总收入。而他又是上一级贵族(大夫)的附庸,相当于“宗主”的一块“私田”;故而,他也须按照宗主要求的或与宗主商定的比例或“定数”,从自己的总收入中拿出相应部分上交宗主。

(四)井田制的先进性和深远意义

从“井灌溉”和公田私田两个角度看,井田制的先进性甚至“划时代的先进性”,就似乎好理解多了。

首先是井灌溉。

掘井技术的推广和不断提升,极大促进农耕事业的广泛发展。这个发展,使得我们民族更早期、更稳步地形成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进而成熟为最典型的农业部族。说“我们民族的历程源自一口井”,似显夸张;但井对我们这个民族的意义,的确不可小觑。

有井就有生机。有井的地方就有人居。北京为代表的北方很多地方的胡同,就跟井有关——“胡同”,据说在蒙语里,就是“井”的意思。虽然,今时,传统的“水井”已不多见,特别在城市里,更几乎绝迹,可“井”的概念,仍牢牢存留在民族化的记忆中——天南地北的我们,都习惯把凹进地面的规则人工通道称为“井”。至少,盖住通道入口的那个东东,我们仍称之为“井盖”。

在井田制被推出并贯彻执行的三千年前,世界上绝大多数文明都处于比较典型的“奴隶制”社会阶段;甚至,一千多年后,也就是距今两千年左右时,全球来看,“奴隶制帝国”仍是“板正”的存在。

虽然,按照其实是“舶来”的社会发展理论观,井田制那个时代,也被划进了“奴隶社会”;而其实,井田制中的“私田”,作为一种历史的真实,硬铮铮说明,在那个时代,有大量的对土地拥有一定权利的“自耕农”。能够对土地拥有权利,哪怕只是部分、小部分,都肯定是具有人格的自由民,而不会是奴隶。

有资料讲,西周早期的“成康之治”时期(成王、康王在位期间,公元前十一世纪中叶~公元前十世纪前叶,总计约半个世纪)以后,至少有超过半数的可耕地,是“以禾赋邑、自耕自食”状态。果真如此的话,可以说,在那个时代,奴隶,作为社会“阶级”,很可能已不占主流;亦即,可以概念性地认为,那个时代,已经不再是“奴隶社会”,社会发展进程方面,全球来看,呈相当显著的领先。

这种社会发展进程的领先,使得我们有机会在“封建”阶段拥有充分的探索、磨合、成长的时间条件,得以较早构建出具有高度融合力的封建式社会结构,从而凝聚出至今仍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基于农业生产模式的庞大民族。

【作者简介】刘宏宇,常用笔名颖、荆泓。实力派小说家、资深编剧、北京作协会员,“夏衍杯优秀电影剧本”获奖者。

推荐:

赵匡胤给后周皇帝柴荣打工时的经典之战,其生猛,堪比张飞

探秘三国时天府之国百姓的生活水平,你敢穿越过去当农民么?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文章

  • 黄帝姓姬,蚩尤姓什么?真相都在甲骨文里面!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黄帝和蚩尤的真正关系,古代战神蚩尤到底姓什么,蚩尤的甲骨文

    然而,中国的第一个三国时期,因为年代太过遥远,以至于后世的人们对炎帝、黄帝和蚩尤的传说越来越多,但他们的本来面目,也“面目全非”,难以分辨,其中一个最具代表性的问题,便是黄帝,炎帝,蚩尤,都有可能是后世的模仿。黄帝姓的由来,在史书中有两个版本:《国语》中说:“昔年少经与有姒结婚,生黄帝、炎帝。”姬水

  • 鸣条之战——商汤的兵法实践战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鸣条之战简介,史记记载鸣条之战,商汤的十大谋略

    与其说是一场战争,倒不如说是一系列战争的总称,因为在鸣条战役之前,商汤为了最后的胜利,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一是使用间谍。商汤有两位非常得力的助手,分别是左右相,在徐图夏朝的动作中,这两位助手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他们是左相仲虺(音hui)、右相伊尹,而前往夏都城担任间谍的正是右相伊尹。说起伊尹,毛

  • 皇权背后的智慧女人之妇好——不爱“红装”爱“武装”的大商皇后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皇权背后的女人,历史上爱撒娇的皇后,历史上最懂驭夫之道的皇后

    身份一:位高权重的美女祭司商朝人特别信奉天命,《礼记·表记 》有云:“殷人尊神,率民以事鬼,先鬼而后礼。”故商朝祭祀占卜尤为盛行,特别是王室和统治阶级在决定国家大事之前,都必须经过反复占卜,祈问鬼神,以求顺应天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可见商人极为重视祭祀,他们通过与鬼神沟通,成为国家重大事务的实

  • 为何周朝分封诸侯而不自己统治天下呢?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周朝分封诸侯名单,周朝是怎样分封诸侯的,周朝何时开始分封诸侯

    公元1046年,周武王率军在牧野之战中大败商军,攻克朝歌,商朝灭亡。而面对唾手可得的天下,却采用了分封诸侯的制度,依据功劳大小给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不同的奖赏。而此后春秋战国中的周朝诸侯却无视天子权威,最终导致周朝灭亡。那么,周朝为何还要这样做呢?首先,中国缺乏直接管理天下的实力。武王初期的

  • 河南发现4200年前盗洞,挖出一条“松石龙”,专家:夏朝真的存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夏朝遗址出土绿松石龙形国宝,挖河挖出一个石头龙是国宝吗,河南夏王墓发现了多少龙

    一、 从迄今为止挖掘出来的文物记载等古物来看,并没有任何来自夏朝的文字是可以佐证夏朝真实存在的。二、 从新密黄寨遗址出土的二里头文化第二期的卜骨上,有两个刻辞文字,而这种刻辞文字虽然被怀疑是夏朝的文字,但是至今为止类似的文字发现得还很少,无法确定这种文字是可以形成一定体系的夏朝文字。三、 《尚书》、

  • 妲己究竟做了什么,为何商亡后周武王要辱尸泄愤?考古揭秘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妲己个人图片,妲己墓,妲己临死前说出了什么

    要说到迷惑帝王心智,使其沉沦温柔乡的美人,那商朝时期的妲己绝对是典型的例子之一,如果纣王没有遇见她,或许他也就不会变得残暴昏庸,成为了一个暴君,也不会亲手葬送商朝,所以很多人都把灭国的仇恨转嫁到了妲己的身上,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周武王覆灭商朝之后居然还对妲己辱尸泄愤,那这是有着怎样的原因呢?01“

  • 夏朝统治的再度兴起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夏朝的统治中心在今天的哪里,夏朝的统治机构,夏朝的主要统治区域

    前情回顾:大禹治水后,赢得了天下诸侯的拥戴,成为了氏族部落的最后一任首领,接着他的儿子启,聊发少年狂,根本不重样,直接把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启去世后,又把王位传给了太康,这个太康不是很给力,被后羿给赶跑了,立了太康的弟弟仲康当王,仲康呢看不惯后羿,后羿也看不惯仲康,两人后来闹掰了,后羿把仲康软禁了起

  • 纣王究竟做了什么,三星堆人为何翻山越岭也要跟武王灭商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武王和纣王,纣王与武王的故事,商纣王历史评价

    三星堆文明作为一个已经尘封已久的文明来说,为何能够让世界人民对其趋之若鹜呢?他是一个有别于同时期商朝文明的存在,令世界惊叹的除了他独特的艺术文化外,他竟然与古埃及文明有许多相似之处。里面出土了许多广为人知的物件,“太阳轮”、“黄金权”“黄金面具”等充满了古埃及色彩。人类对于上古时期的认知只能通过甲骨

  • 姜子牙手中有一大将,本来前途一片光明,最后却被他无奈封神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新一代姜子牙重新封神,姜子牙全部实力,姜子牙最新战力排行榜

    图/相关电视剧截图姜子牙手中大将数不胜数,比如说杨戬、哪吒、雷震子、韦护、李靖、金吒、木吒等人最后都是肉身成圣,福缘深厚,可谓是前途一片光明。这些大将也是姜子牙的贴身保镖,深得他的信任,保护着他一路走到殷商灭亡,共同见证了西周建立的时刻。但还有一位大将比较特殊,为何特殊呢?要说能力也比较强悍,要说对

  • 封神演义中,如果纣王不去祭拜女娲娘娘,他的江山还会被灭吗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纣王对女娲娘娘不敬,纣王让女娲娘娘怀孕的小说,纣王为什么不怕女娲

    也就是说,沒有纣王的女娲庙进香而亵渎女娲,就没有武王伐纣。没有武王伐纣,就不可能有姜子牙的封神。没有姜子牙的封神,就不可能有封神榜的这部封神演义。所以,纣王亵渎女娲,就是这部书的引子。也就是周朝代替商朝的历史必然。美貌的妲己,是女娲娘娘派到纣王身边的卧底,而纣王为了讨得妲己的欢心,不惜残害众多大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