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曹魏,司马懿曾向南抵挡孙权,向西牵制诸葛亮,向东平定辽东,东奔西走近40年,侍奉曹操祖孙三人。
隔壁蜀汉已经出了一个诸葛亮,身为外姓人,却比任何人都拼命地去守护蜀汉。我大魏的好同志、司马懿,不也正是这样的忠良吗?
谁都没想到,司马懿这么能忍,将野心压在心中最深沉的地方,40年都不曾暴露。
更让人想不到的是,司马懿如此长寿,在71岁高龄尚能发起高平陵事变,夺取了曹魏军、政大权。
▲《虎啸龙吟》中的司马懿
有能力、有野心的司马懿之所以能成功夺权,这和他熬走了一批又一批的曹魏大牛有关,更重要的是他再次成为了托孤大臣。
曹叡在选择托孤大臣时,司马懿原先并不是首选,而司马懿最终得以成为托孤大臣,和这两个人有很大关系。他们一个姓孙,一个姓刘。
这个孙先生和刘先生并不是孙权和刘备,而是孙资和刘放。这对孙刘组合,和司马懿一样是老资历,从曹操时期就供职于曹魏。
他们起初是曹操的秘书,主要负责文书工作,是曹操的笔杆子。到了曹丕时期,曹丕创建中书省这一机构,分化了尚书台的权利,而孙资和刘芳正是中书省的长官。但是此时他们并没有多少实权,仍然只是曹丕的文秘。
▲《虎啸龙吟》中的曹叡
虽然孙资和刘放身处中书省,能接触到很多机密,但是也仅限于耳闻与传达,并没有参与和改变决议的权力。
直到曹叡时期,这两位老臣成了曹叡的心腹,备受恩宠。于是孙资和刘放权力越来越大,开始得以介入政事决策。
在曹叡托孤之时,可能是受了高堂隆和陈矫谏言的影响,他的第一版托孤名单中并没有司马懿这样的外臣,清一色的是曹氏宗亲。
其中曹宇是曹操之子,曹爽是曹真之子,曹肇是曹休之子,秦朗是曹操的养子,夏侯献大抵是夏侯惇后者夏侯渊的后代。
▲《虎啸龙吟》曹叡向曹宇托孤
曹宇位列托孤名单之首,他是曹操的儿子,是曹叡的叔叔,两个人关系很好,曹叡格外的宠遇与信任他。曹叡想将曹芳托付给他,任命他为大将军。
倘若曹宇接下这份担子,凭借他的身份与大将军的实权,想要辅助曹芳实现权力的交替并非难事。然而曹宇为人恭谦温和,硬是拒绝了曹叡的重托。
与此同时,早已看孙资、刘放不爽的夏侯献、曹肇在言语中,透露着要在日后清算孙刘二人的想法,孙刘二人心中感到不安。
由于曹宇的推脱,曹叡征询孙资、刘放对于托孤之事的意见,孙刘二人建议让曹爽和司马懿作为托孤大臣。
曹叡最终听从了孙资、刘放的建议,让曹爽与司马懿辅政,并且罢免了曹宇等人的官职,并且让他们离开京都。
▲《虎啸龙吟》,孙资、刘放代笔下诏
当时司马懿刚平定辽东不久,人尚在外地,曹叡想要当面托孤,下诏让司马懿速速回京。司马懿奔袭400里赶回洛阳,而曹叡憋着最后一口气等来了司马懿。
曹叡将8岁的曹芳托付给了司马懿。司马懿再次成为托孤大臣,曹叡当晚便去世了。
随后幼主曹芳即位,朝政大权尽在司马懿和曹爽手中, 而曹爽又远非司马懿敌手。自此,司马懿的机会来了。
至于孙资、刘放,他们举荐司马懿,并非同司马懿有所勾结。实际上在曹叡时期,他们二人手握大权,又深受曹叡宠爱,不少大臣都与他们结交,他们没有勾结司马懿的动机。
并且后来高平陵事变后不久,刘放、孙资便先后离世,这可能和他们内心的愧疚有关。他们的后代也并未得到司马氏的特殊关照。
▲《新三国》曹叡托孤
孙刘二人之所以举荐司马懿,一来是为了自保,担心被夏侯献等人陷害;二来是对于司马懿的信任,相信他能够如同忠心辅佐曹叡一般,尽心尽责地辅佐曹芳。可惜,他们错了。
至于那位曾经拒绝做托孤大臣的曹宇,他活到了公元278年,他的儿子曹奂做了曹魏的亡国之君,沦为司马昭掌中的傀儡。
见证曹魏兴衰的曹宇,不知道在人生的最后时刻,会不会悔恨当初没有接下托孤重任。
一念之差,祸端开启。
(本文参考文献,《三国志》、《资治通鉴》、《汉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