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皇李治最念念不忘的就是攻灭高句丽,设想了一个新的战略,先攻灭高句丽南部的毗邻之国百济,以此为跳板,进攻高句丽,届时唐军从辽东、百济,上下夹攻,再加上海军拦腰登陆,中心开花,必能一举拿下高句丽。
李治遍数当今上将,苏定方最为突出,还有攻灭西突厥的奇功,是灭亡百济的不二人选。李治召见苏定方,问道:“我要攻灭百济,你看需要出动多少兵马?”
最近几年李治年年派兵侵扰高句丽,对其国进行破坏骚扰,满朝文武都知道李治一心灭亡高句丽,苏定方更进一步,早已分析过,先灭亡百济的可能性,故而对李治的提问,胸有成竹。苏定方答道:“需千艘战船,十万兵马。”
李治皱眉,跨海作战比起陆路远征的耗费,还要增加数倍,苏定方所说,比自己预计的多出了一倍。李治说道:“百济只是小国,京畿重地的驻军不过二三千人,即使紧急动员,最多上万而已,何以需要这么多兵马?”
苏定方答道:“若是攻破都城,擒获国王,五万兵马足矣。但这些兵马却不足以威压全国,让百姓臣服,一旦大军撤离,反叛之火会死灰复燃。”
李治想起了秦始皇灭亡楚国的故事,和现在情景何其似也,苏定方就好比秦始皇的老将军王翦,自己可不会犯秦始皇的错误,遂决定满足苏定方的要求,让其挂帅出征,并任命左监门卫大将军刘伯英为副,左卫中郎将王文度、右卫中郎将刘仁愿、给事中刘仁轨等为大将。(王文度曾是程咬金挂帅征讨西突厥时的副帅,因“假传圣旨”被免职,现在被重新启用。)
李治还采取远交近攻之策,与百济邻国新罗联合,封新罗国王金春秋为嵎夷道行军总管,夹击百济。
660年三月,苏定方十万大军乘船从东莱郡出发,跨越黄海,直抵熊津江口(今韩国锦江)。百济军据熊津江口拒守,唐军先锋抢滩登陆,上岸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激战。后续唐军船队正逢涨潮,源源开到,一时扬帆盖海,无比壮观。百济军抵挡不住,死伤数千,唐军顺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稳固的立足点。
苏定方攻灭百济
苏定方令刘仁轨率兵二万镇守,自己迅即率领主力向百济首都泗沘城(今韩国扶余)进发,唐军势大,沿途攻城拔寨如摧枯拉朽。
百济国王被唐军吓破了胆,委任二子扶余泰为京师大都督坚守都城,自己率领太子扶余隆逃往北境去了。
新罗国王金春秋派遣太子金法敏率领三万从陆路攻入百济,在泗沘城下与苏定方回师。二国大军将泗沘城团团包围,水泄不通。
京城军民见国王逃跑,气愤不已,军心涣散。扶余泰为重振军心,自立为王,立刻举办了简单而正式的登基仪式,当场册封阶下百官,对军中干将更是擢升数级。全城军民重新有了主心骨,军心复振,人人行动起来,加紧布防。
苏定方巡视泗沘城,听到城内号鼓响亮、人声嘈杂,感觉到城内充满活力,士气高昂,再见泗沘城的城墙高大结实,心中焦急,此城难攻!
苏定方得知守护北面城门的主将是百济太子之子扶余文思,苏定方派降将结成楠前往说项,结成楠对扶余文思说:“你叔叔僭越登基,假如真能将唐军击退,守住都城,你叔为巩固皇位,必将你父子杀害。”
扶余文思听了害怕:“那该如何是好?”
结成楠再说:“唐军主帅苏定方已经向我保证,你若打开城门投降,不但包你父子安全,还可免于屠杀城内百姓,你此举也是救民于水火啊。”
扶余文思打开北门投降,苏定方大军进入北门后,在城楼及四周插满唐军旌旗,兑现了承诺,并没有一股脑全面进攻,而是派人招降扶余泰。
北门突然失陷,使得扶余泰失去防守屏障,若是再行顽抗,就是以卵击石,全城百姓都得陪葬,扶余泰只能率领百官到苏定方帐前投降。
此后,唐军和新罗兵马各自分头出击,攻城略地,势如破竹。唐军一直攻到北境,高句丽不敢收留百济国王父子,被唐军擒拿,百济灭国。同年七月,苏定方上书朝廷,奏表灭国经过,为将士们请功。
李治接到苏定方的奏书大喜,苏定方果然不负朕望,仅用一百多天就灭亡了百济国。当然,灭亡百济只是自己全盘计划中的前戏,正戏现在可以开始了。李治在朝会上宣布,兴兵四十万,兵分三路全面进攻高句丽。时间紧迫,李治让朝臣们全部以此为工作核心,调兵遣将,筹集粮草。
661年初,唐军各路大军出动,杀奔高句丽。此次会战,唐皇李治是总设计师,制定的方案是:各路大军长驱直入,汇聚平壤城下,攻克京城,此乃剜心战术。(李治本想亲自出征,被皇后谏止。)
苏定方领兵十万、程名振六万、萧嗣业四万,从辽东方向攻入高句丽。契苾何力领兵六万出海,目标浿水河(大同江),然后逆流而上,进攻平壤。刘伯英领兵七万,从百济出发向平壤进攻,实施上中下三路夹攻。新罗也由太子金法敏挂帅,出兵三万攻入高句丽,这样一来,攻打高句丽的总兵力已达三十六万。
高句丽境内的辽东城被李世民焚毁后就没有重建,整个辽东地区十多年来不断被侵扰,满目苍夷,已经构不成太大威胁。苏定方、程名振、萧嗣业率领的三支唐军按照原定计划,快速进军,沿途并不攻打坚城,顺利在鸭绿江畔会师,并迅速开始搭建浮桥。
苏定方、程名振、萧嗣业三人商议军情,苏定方说道:“我军来到鸭绿江畔,已经深入高句丽境内八百里了,鸭绿江下游五十里是重镇乌骨城,上游百里是国内城,都有上万兵马,在我们身后有磨米城、盖牟城、新城等众多城池,我们是身处险地呀。”
程名振说道:“我军一路行来没有遇到有规模的抵抗,但沿途见不到居民,处处坚壁清野,说明敌人已有准备,是故意避其锋芒。我建议在鸭绿江开始布置防线,以保护我军身后,维持战略纵深。”
苏定方和萧嗣业都深以为然,此次会战有一个尴尬之处是,没有设置全权节制诸军的统帅,看来李治虽然没有亲征,还是想坐镇京城全权指挥,但从配置兵马数量上来看,李治对苏定方寄予厚望,所以苏定方必须作为攻打平壤的主将。
程名振知道此点,慨然道:“我愿意率领三万兵马守护鸭绿江浮桥及沿线,另三万兵马归苏将军率领进攻平壤。”
程名振是资历和岁数最老的老将,主动出来拥推苏定方,如此顾全大局,令苏定方大为感动:“有程将军守护后方,我心安矣。”
苏定方攻打高句丽
苏定方大军渡过鸭绿江,行程五百里,遥见平壤城池。沿途依然是坚壁清野,不见人烟,苏定方心知,敌人一定是已经明了我军意图,在平壤城严阵以待了。果然,敌人在平壤城的东面二十里马邑山上部有重兵,在平壤城南五里也扎有大营。浿水河是从东而来穿进城池,拐弯后从从城南流出,然后西行流入大海。城外的这二处大营,分别守护平壤城外东南二处码头,与平壤城守望相护。要想攻下平壤,首先得拔下这二颗獠牙。
八月,契苾何力和刘伯英的兵马先后到达平壤,与苏定方会师。唐军三军用命,将士齐心,先是攻克马邑山,随后又拔除了城南大营。
九月,唐军完成对平壤城的四面包围,开始做攻城准备。平壤城是高句丽仿照汉朝的长安城建造的,城墙高达十米,城外还有二十米宽五六米深的宽大护城河,比起辽东城来还要高大得多,故而守军们信心十足。
唐军挖断了护城河的水源,开始冒着箭雨填埋护城河沟。苏定方看着每日进度焦急盘算,照此进度,十月中旬才能填埋完护城河,那时攻城器械也已准备的差不多了,就可以发起总攻了。苏定方知道攻打坚城乃下下策,但敌人抱团紧密,无隙可乘,我军千里奔袭,不能持久,更有圣上催逼,只能不计伤亡进行强攻。苏定方不禁暗暗叹气,不知道攻城伤亡多大,粮草上能坚持多久,也不知道敌人是否会有援军。所有的变故都不在自己掌控范围内,这仗还怎么打?!更恼火的是自己不是统帅,却不得不操统帅的心。
十月十三日,护城河初步填埋完毕,眼见冬季即将到来,苏定方与众将商议,得出一致结论,必须立刻开始强攻,不能再耽搁了。
唐军开始总攻,契苾何力负责从西面进攻,刘伯英负责攻打南面,苏定方和萧嗣业负责北面和东面,唐军从四面同时攻打。几天下来,唐军伤亡惨重,没有丝毫破城迹象。苏定方心急如焚,出面叫停,众将都认为继续强攻,只会白白损兵折将,共同商议决定,暂停攻城。
通过这一轮急攻,已经看出敌人城池坚固、众志成城,只能围困拼消耗了。苏定方提醒道;“寒冬将至,各军要抓紧多砍伐树木,准备充足的取暖木材,以应对寒流袭来。”幸好,平壤地区山林众多,不缺木材,众将士们开始砍伐树木,都有事情忙碌。
唐军粮草告急,苏定方等将领联名上书,向朝廷要粮。
唐皇李治接到唐军没能攻下平壤的消息,已是骑虎难下,只好再进行最后努力,加封苏定方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统筹攻打平壤事务,任命任雅相为浿江道行军大总管,调拨大军一月粮草,渡海增援。这是李治能拨给的最后一批粮草了。
堂堂大唐帝国何以到了如此捉襟见肘的地步?只能说是李治过于急功近利了,连续四五年,年年大举用兵:
656年,程咬金远征西突厥。
657年,苏定方再次远征西突厥,擒获可汗阿史那贺鲁。
658年,程名振、薛仁贵率兵进攻高句丽,破敌三万,斩首二千五百级,凯旋而回。
659年,苏定方再次远征西域,在葱岭(帕米尔高原)地区击败铁勒、朱俱波和谒般陀三国联兵,擒获敌酋都曼。
660年,苏定方渡海攻打百济,同年灭国。
661年,唐军总攻高句丽,兵围平壤。郑仁泰、薛仁贵率兵征讨回纥。
(注:苏定方四年灭三国的壮举,就是指 657--660年间的三次出兵。)
661年北漠大草原的回纥、同罗、仆固部族叛乱,郑仁泰、薛仁贵领兵征讨,杀伐过重,使之骚乱扩大。李治不得已,紧急从平壤调回契苾何力和萧嗣业,安抚草原,并下令苏定方撤军。
662年二月,苏定方撤兵回国。此次攻打高句丽,可以说是两败俱伤,高句丽耗尽了底气,灭亡只是时间问题了。李治只顾盯着高句丽,却被吐蕃趁虚而入,吞并了东吐谷浑。
六、屏障西疆
东吐谷浑地处青海,与西域和高句丽不同,就在唐朝的眼皮底下,吐蕃吞并东吐谷浑,好比有人挥刀堵到家门口一般,对大唐构成严重威胁。但此时国库告罄,李治暂时无力出动大军,遂委派苏定方为安集大使,前往被吐蕃威胁的西线布防,授予节度诸军之权。
苏定方临危受命,在吐蕃东面的鄯州、河州、洮州、岷州、松州,组建西部防线,阻止吐蕃东扩。(李治还任命郑仁泰为凉州刺史,都督五州军事(沙洲、瓜州、肃州、甘州、凉州),共抗吐蕃扩张。)
苏定方布防西线
667年,苏定方去世,终年七十三岁。李治下诏,追赠苏定方为左骁卫大将军、幽州都督,谥号“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