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导致明末时期卫所制度受到大规模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导致明末时期卫所制度受到大规模破坏的原因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692 更新时间:2023/12/6 7:27:43

卫所制度为明朝的最主要军事制度,为明太祖所创立。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详细介绍。

提起明朝,有些人深以为憾。原本明朝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国,在经济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甚至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为何最后会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呢?

明朝后期大小问题层出不穷,受到小冰河时期的影响,明朝农业受到极大的打击,粮食欠收使得农民吃不饱穿不暖,许多百姓为了填饱肚子不得已发动起义。内部的混乱是一方面,此时后金的侵扰也让明朝政府十分头疼,可谓狼狈不堪。

不过,究其根源,虽然看似是受到天灾影响,但区区天灾不足以覆灭一个足够强大的朝。

明朝时期卫所制度遭到破坏,军队内部腐败,战斗力直线下滑,这才是明朝灭亡的原因。同时,为了应付内忧外患的局面,明朝还要投入大量资金供部队作战。

常年财政赤字使得政府难以维系下去。同时,明朝崇文黜武,文官武将相互斗争,内部的党争也一直延续到了明朝灭亡。

一、卫所制度被破坏

1、出现逃兵

明朝建立初期,朱元璋设立了卫所制度,士兵及其家属入军户,朝廷分配土地供其耕种,军户每月可以领到足够维系一家人生活的粮食。

这种做法可以减少财政开支,让军队自给自足。当时的卫所制度确实起到了积极作用,只是随着时间推移,问题显露出来,军队最终开始失控。

首先,明朝实行卫所军队轮番赴京操练的制度,不过许多士兵因为不堪重负半路逃跑,所以后来便要求军队入京后不许返回原地,导致原地卫所军事力量空虚。

其次,王公贵族使唤士兵的现象越来越频繁,很多士兵不堪其苦四处逃窜,便只能用老弱病残弥补逃亡的士兵数量,导致军队的战斗力一再减弱。

最后,卫所士兵不能在本地参军,而是要进行南北对调,这样也使得逃跑的士兵越来越多。

明朝政府不去思考如何改变现状,而是固守自封,使得兵力流失越来越严重,大多数军队出现了空虚的现象。

2、宦官败坏军纪

明英宗时期宦官王振赫赫有名,他掌控朝政扰乱军纪以致于发生后来的土木堡之变,明朝的精锐部队损失惨重。

明武宗时期的刘瑾更是为所欲为,导致军队中时常出现买卖官职的现象,军队不堪受宦官凌辱,纪律涣散岌岌可危。

明朝是卫所制度核心在于士兵,大量军田和无偿士兵成为了王公贵族敛财的手段,广大士兵面对土地被占、粮食不够家人果腹以及承担繁重力役的情况,不得已奋起反抗,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面临崩溃。

二、军饷支出庞大

1、税收制度受到破坏

明朝政府有规定称,凡是王公贵族受到赏赐的土地,都可以不用缴纳税粮,还能免除差役,这就使得全国相当一部分良田只生产田租而无需缴纳税收。

后来,免税土地被无限扩大,形成了免税特权阶级。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甚至出现了藩王受封无地可赏的地步,便只能要求各地农民分担这块本不存在的土地的税收。

税收制度的失控使得有钱人无需缴税,穷人要承担繁重的赋税,显然是不符合当时国情的。

而且,明朝政府为了平衡财政收支,还增加了许多新的税种,农民的压力越来越大了。后来政府连年应对后金侵扰,对内还要压制农民起义。

财政已然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实在无力承担前线的军饷,于是明朝政府便开始长期欠饷。

士兵在前线作战本就辛苦,后方的供应还时有短缺,士兵自然不愿意了,许多受尽饥寒交迫之苦的士兵纷纷加入起义军,将枪口对准了大明。

2、政府支出过多

明朝的官员俸禄并不多,但是政府支出不断加重,主要原因是皇室成员人数过多。皇室贵族整天过着奢靡享乐的日子,从不会为衣食烦忧,担子都落到了朝廷头上。

而且明朝在北京和南京各有一套机构,供养一批官员,每年支出的俸禄也不在少数。最可怕的是,搜刮使得官吏将压力都加诸在了百姓身上,许多人四处流亡,

加入了农民起义的队伍,此时若想镇压起义就需要军费,获得军费便要加重剥削,增加农民压力。在这一的恶性循环之下,明朝的财政腐烂不堪,灭亡已是必然的了。

明朝末年卫所制度废弛,使得原本只能勉强维持平衡的财政摇摇欲坠,入不敷出。在这样的情况下,后金不断扰乱我国边境,需要军队进行镇压。

军费便只能从百姓身上搜刮,大家不堪重负,纷纷起义维护自己的基本权益,明朝的统治更加困难了。

再加上宦官的干扰,崇文黜武现象的出现,致使军队战斗力直线下降,防御能力几乎为零。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军的入侵下,明朝终于消失在了历史舞台上。

标签: 卫所制度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汉废帝刘贺到底做了什么事情导致这么快就被废掉?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小编带您走进汉废帝刘贺的故事。昌邑王刘贺:武帝之孙。在汉昭帝死后他被立为皇位继承人,当时来说是非常合理的安排。因为武帝的儿子中只有刘胥还在但他不被武帝喜爱,当然不能被列入参考之中。史书记载刘贺被废原因是他即位的27天中犯

  • 令妃生产不久,乾隆真的着急宠幸吗?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令妃生产不久,乾隆真的着急宠幸吗?感兴趣的读者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通过对令妃的家族背景进行了解可知,她出身满洲正黄旗包衣,在后宫之中,她的出身并不是非常显赫。但尽管如此,在进入后宫后,她却凭借着自身出众的才情,得到了乾隆皇帝的重视。相比其他后妃来说,令妃在后宫中的晋升速度极快,不仅如此,令妃为皇室诞

  • 瓦岗军为何会分裂,最终走向覆灭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隋朝末年,隋炀帝暴政横行,导致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正所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很多民间起义军纷纷揭竿而起,他们的目的就是推翻隋朝暴政,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这些起义军中,实力最强,发展最快的就是瓦岗军。他们在短短几年间,就发展了三十多万人。当初在隋末战役中,正是因为他们截断了隋炀帝撤退的道路,使

  • 古代贵族制度于何时形成?又是如何被毁灭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贵族制度,周朝,历史解密

    中国古代,是等级森严的等级社会,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我国贵族制度由来已久,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已形成。千百年来森严的封建王朝等级制度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贵族,他们曾一度触及封建王朝的天花板,然而再辉煌的过去也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唐朝以后,贵族阶级开始站不住脚了,他们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离开那片闪烁已久的

  • 在土木堡之变中,边镇有什么具体的作用?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还不知道:在土木堡之变中,边镇有什么具体的作用?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9月1日)第四次明英宗北伐时,明朝在土木堡败于瓦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正统十四年前,土木未筑堡,边墙未成墙,故独石守备赵玫上疏请求增兵“独石、马营、云州、赤城、雕鹗等七堡,止有军马七千分守,地广兵

  • 周朝亡于分封制,为何刘邦却还坚持分封制?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周朝战国时期的分封制也就意味彻底结束,郡县制的推行将历史车轮往前推动了一大步,分封制已经成为历史的遗弃物。但是汉高祖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却一反历史的重拾战国分封制度,对功臣和皇子裂土分国并且还赋予实权,嫣然是将历史往后退。正是因为刘邦此举,也造成汉朝前期造成了不少的麻烦,操劳了两代

  • 曹操为何会让张辽镇守合肥防范孙权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曹操看人很准,胸襟广阔,用人也大胆,舍得放手和放权。他手下有不少大将之前并没有多大名声,但是在投降他以后,突然脱胎换骨一般,和往日不可同日而语,比如徐晃,再比如我们今天要说到的张辽。张辽在吕布手下的时候,虽然号称是八健将之首,但也仅此而已,只能说是小有名气。但是自从归顺曹操之后,先是辽东斩杀乌桓单于

  • 古代宰相作为最高行政长官 宰相中的宰最早指的是什么意思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解密

    对古代宰相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宰相的宰最早指什么?宰相的“宰”最早是出现在夏朝时期,指的是夏商周时期祭祀用的祭品,后来就慢慢发展成了国家的官职,而且还是指家国天下封建贵族的首席家臣,宰相就是中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宰”也有了主宰的意思。在商朝时,就是管理家务和奴隶

  • 他是赵云师兄,声名不显却无一败绩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文聘,三国,历史解密

    提起蜀汉将领赵云,想必许多喜欢三国的读者都有话要说。子渊虽然不算是三国死忠粉,但对常山赵子龙的事迹也算比较了解,只不过今天子渊要和大家说的故事主角并非赵云,而是赵云的师兄。严格说来,此人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三国人物,只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只是打过几次酱油,但他同时却是三国时期真正意义上的常胜将

  • 孙策被称为“小霸王”,为何曹操却很轻视他呢?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三国,孙策,历史解密

    曹操轻视孙策,认为其“因父成名”,绝非能与自己相提并论的英雄,是理所当然的。就当时天下情势而论,孙策别说和曹操相比,就算比之荆州刘表、幽州公孙瓒这些诸侯,同样也大为不及,孙坚之子的身份,确实让他在创业时占据了极大便利,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江东孙氏出身寒门,自称是春秋时“兵圣”孙武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