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败者就一定为寇?袁绍:曾经的优点成了缺点,一代英雄沦为了笑谈

败者就一定为寇?袁绍:曾经的优点成了缺点,一代英雄沦为了笑谈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687 更新时间:2024/1/16 17:14:02

在演义中,袁绍是站在“英雄”对立面的消极人物,曹操煮酒论英雄时,就一眼看出了这位当时头号军阀的外强中干:“袁绍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而在《三国志》里,曹操的用词倒没这么激烈,只是说:“本初之徒,不足数也”。

从后来的结果来看,袁绍确实败给了曹操;但观其过程,绝对没有上述台词这么轻松写意。很多历史事件的走向,是必然、偶然因素的综合产物;但后人站在“从结果反推过程”的上帝视角,往往会形成“胜者步步聪明、败者愚蠢至极”的观念。

从正史记载来看,曹操、刘备确实是英雄人物,但袁绍也不赖;甚至在前期,袁绍一度是“英雄”这一形象的代言人。

品格高尚的“公族豪侠”

“四世三公”是袁绍的重要身份标签,这也意味着他身居东汉的顶级权贵之列,是标准的既得利益者。

对于这种“官N代”,我们现代人潜意识里会形成“纨绔子弟”的印象,几乎把这一群体视为“朱门酒肉臭、恃强凌弱”的代表;而在腐朽的封建时代,这种地主阶级的代言人,想必更会为了维护自己的既得权位、富贵,不惜坏事做绝、残害忠良吧。

但纵观各类史料,前半期的袁绍留下的几乎全是正面形象。虽然四世居三公、势倾天下,但他没有丝毫贵族子弟的习气,反而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而且“士无贵贱,与之抗礼”,即即使出身寒族的士人,也能与他平等争论。

《后汉书》、《英雄记》都称他恪守孝道,在守孝三年传统早已式微的年代,袁绍却为父母“在冢庐六年”;

他为人豪气,喜好行侠仗义,汉末头号人物评论家许劭赞他是“公族豪侠”。东汉末期,宦官专权,朝廷官员则“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政治空前黑暗;侠,在这个时期异军突起,他们锄强扶弱、赈济穷困,在日益不堪的体系之外,为弱势群体提供了寻求一丝公平的希望。

而袁绍的行为,也引起了当时掌权的十常侍的强烈反感,中常侍赵忠点名将袁绍列为潜在威胁,甚至通过袁隗对其施压。但面临来自各方面的重重压力,甚至现实利益受损的风险,“绍终不改”,展现出对宦官这一反动群体绝不妥协的态度。

古往今来,最难得的不是反抗,而是身在既得利益集团中、却能与体系中的顽疾坚决斗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袁绍这一时期的品格、气概与担当,符合英雄豪杰的一切特质。

不畏强权、奋起抗争的孤胆英雄

汉灵帝驾崩后,袁绍带头推动大将军何进诛杀乱政多年的宦官群体,并且积极策划征召猛将豪杰进京;而在何进中计被杀后,袁绍并没有被吓退,反而果断联合叔父袁隗矫诏发动政变,成了诛杀阉党的实际领袖。

看到袁绍等人如此轻松诛杀宦官,起初他引进董卓等将领这一主张(“绍劝何进征董卓等众军”),仿佛是一个引狼入室的蠢招。但凡事我们要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在秩序正常运转的情况下,铲除宦官这一行动,需要赋予其合法性,不然就等同于叛乱;因此,这就需要当时正临朝称制的太后的授权。

而当何太后坚决不同意、宦官越发蠢蠢欲动之际,何进利用职权征召各支军队进京以施加压力,不失为一种务实而有效的办法。后来袁绍等人之所以敢于自行诛杀宦官,实际上是以大将军何进的牺牲为代价:宦官先行谋逆,这才使袁绍等人的行动具备了合法性。

因此,我们与其怪罪何进、袁绍,不如指责违背职业操守、心怀不轨的董卓。

而当阴谋家董卓窃取政变胜利果实后,相比那些在强权面前唯唯诺诺、识时务的“俊杰”们,袁绍更是体现出了他的个人英雄气魄。

面对董卓的强将劲卒,起初袁绍略显畏惧:当鲍信提议先下手为强时,“绍畏卓,不敢发”;但当董卓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擅自改立皇帝之际,对于这种赤裸裸以下犯上、破坏数百年规则的暴行,一众大臣默不作声,只有袁绍旗帜鲜明的反对;面对董卓的武力威胁,之前还“畏卓”的袁绍毫不退让,甚至敢于抽刀与这个嗜血成性的边将针锋相对。

对于当时这一场景,史书称“坐中愕然”,袁绍这种不畏强权、敢于舍弃荣华富贵的举动,在明哲保身成为潜规则的封建官场,显得尤为珍贵,甚至有几分儒家“仁者之勇”的色彩。

孤身逃向冀州的袁绍,在一众名士的极力举荐下,被董卓任命为勃海太守,但他并没有因此而妥协。公元190年,袁绍首发义兵,掀起了反抗董卓的壮举。董卓悍然诛杀京城的袁氏50余口,不仅没有吓住天下人,反而激起了朝野的同仇敌忾。在内外各方的一致反对下,董卓逐渐沦为孤家寡人,获得了他应有的可耻下场。

席卷河北的乱世枭雄,只因一个短板黯然退场

在各股地方军阀并立的阶段,袁绍一度体现出了乱世豪杰的架势。他设计降服韩馥,兵不血刃拿下冀州;起用田丰、审配、许攸、逢纪、荀谌等河北名士为幕僚,麾下人才济济;以步制骑,击败威名赫赫、骑兵强悍的公孙瓒;合纵连横、战略灵活,先后战胜袁术、陶谦、黑山军、黄巾军以及张燕、匈奴屠各部、乌桓等众多势力,最终成长为雄踞冀、青、幽、并四州,威震河北的天下第一军事集团:“袁绍虎眎四州,强盛莫敌”。

但谁也没料到的是,最终袁绍却败给了曾经被自己扶持的曹操。他一步步迈向深渊,原因几乎出奇的一致:

错失“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汉献帝流离失所时,沮授对当时的形势进行了全方位的分析,得出了汉室虽衰,但正义性、合法性并未消失的结论,因此建议袁绍“西迎大驾,即宫鄴都,挟天子而令诸侯”;袁绍虽然心动,但一来担心将大权拱手让人,二来介意汉献帝不是自己所立,最终听取了郭图等人的意见,将机会让给了曹操。

这次战略失误,使袁绍失去了提升自身势力道德性、正义性、合法性的绝佳时机,坐视曾经处于弱势地位的曹操迈上了发展的快车道。

然而,在弱肉强食的时代,对实力居于优势地位的袁绍而言,这一失误并不是毁灭性的。接下来,他还有数次机会凭借绝对力量击败曹操;但在面对多种方案时,他总是选择了被事实证明错误的那一选项。

当屡屡被曹操用天子的名义恶心时,袁绍曾试图以“许下埤湿,洛阳残破”为由,把汉献帝迁往条件更好的地方(也就是处于自己的实力覆盖之下);对此,曹操自然是反对的,但田丰建议袁绍以此为借口讨伐曹操时,袁绍拒绝;

在曹操东击刘备、短期内相持不下时,田丰建议乘机抄袭其防守虚弱的大本营,袁绍再次否定,史书中给出的理由是“辞以子疾”,这是否仅是一个借口,我们不得而知;

然而,曹操摆平刘备、势头如日中天时,袁绍这才想起南下与其硬碰硬。田丰再次进谏,他分析当时的敌我形势,得出了依托四州之地,对内恢复生产、勤修农战,对外看准形势联合各路诸侯、对曹操实施远交近攻的战略。客观而言,面对地理位置优越、实力更强的袁绍,身处四战之地、多方迎敌的曹操更需要尽早决战。但袁绍基于自己的判断,再次拒绝了谋士的提议。

官渡之战进行的过程中,袁绍又连续否定沮授、许攸的计策,这一连环的固执己见,终于给自己招来了惨败。

因此,对于打烂一手好牌的袁绍,史书中的诊断是“性矜愎自高,短于从善,故至于败”。通俗理解就是过于自信、不听从他人建议。

确实,从善如流,是历史上众多开国皇帝的必备素质之一,比如对张良言听计从的刘邦,信任诸葛亮、庞统、法正等智囊的刘备等等;

但常言道,“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历史上也不乏那些固执己见、力排众议获得成功的帝王,比如李世民在围攻王世充时,曾面临窦建德十万大举的抄袭;敌众我寡、大多数文武建议消极避战,李世民却固执己见、坚决占据虎牢关迎敌,最终创造了一战灭两强的彪炳战绩。战后他甚至对封德彝戏言:“不用公言,得有今日”。

由此可见,是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其实并不是个绝对的命题,这跟当事人的出身、教育、经历息息相关;刘邦、刘备出身底层,明白自身的短板,所以能对在某方面超过自己的人才言听计从;

而袁绍跟李世民类似,出自世代显贵的官宦之家,自小接受了当时最好的教育、接触了最顶级的人才,再加上他自身的天资与勤奋,很容易让其具备高人一等的素质;而初期顺风顺水、强势崛起的经历,也进一步坚定了袁绍的自信心,这才让他逐渐“骄心转盛”,对敌我形势产生了巨大误判。

自信是柄双刃剑,身处群雄并起的乱世,若不具备坚定的信心、顽强的意志,很难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但这些英雄最终走到什么地步,起决定作用的,往往不是看优势,而是视其短板(即我们现代概念中的木桶理论)。当袁绍的自信转化为刚愎自用时,他的衰落就显得不可挽回。

一位曾经呼风唤雨的英雄豪杰,最终沦落为被人嘲弄千年的草包,这一结果其实并不公平。历史的发展进程若只有一种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是种遗憾;人类离不开老谋深算的腹黑政客,但也需要快意恩仇的热血枭雄。历史有必然性,但也有偶然因素,如果官渡之战中许攸没有临阵投敌,也许笑到最后的就变成了袁绍。

成功者说什么都是对的,但发掘失败者身上的经验教训,并对其予以应有的尊重,这样读历史也许更有趣味。

参考文献:《中国通史》,《史记》,《战国策》,《三国演义》等

更多文章

  • 甘罗12岁拜相,后来去哪了?史学家:他的死与嬴政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甘罗真的十二岁就当宰相了吗,嬴政为什么杀甘罗,甘罗和嬴政是什么关系

    史料对于甘罗的记载非常片面,零碎。通过翻阅秦朝史料,人们便可得知秦始皇之所以会重用甘罗,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吕不韦的举荐。当时的吕不韦,是这样向嬴政举荐甘罗的:今有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聪慧,且是名家之后,各国诸侯久闻少年甘罗颇具才华。甘茂是谁?这位曾经是秦国的左丞相,当年的甘茂可是由张仪、樗里疾引荐于

  • 此王陵较“秦始皇陵”更为神秘,孙权曾派五千人寻找,至今仍是谜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探索秦始皇王陵,比秦始皇陵更神秘的墓,秦王陵未解之谜

    秦始皇时期,赵佗给秦始皇当副将,是他平定了这个地方。后来秦朝灭亡了,他担心会有人入侵。所以他就继续把他平定这个地方的旁边两个郡都兼并了,建立了南越国。就是现在广西福建那两个省所在的区域,面积也是挺大的了。赵佗当了67年的南越国皇帝。第二位皇帝是赵佗的孙子-赵胡,他的墓就在我刚才说的象岗山上那个南越王

  • 被曹操处死的马腾,是捍卫汉室的忠义之士,还是反复无常的反贼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马腾刺杀曹操记载在哪里,曹操怎么抓住马腾的,马腾是忠于汉室吗

    而他的儿子,正是蜀汉五虎将之一的马超,因为儿子的关系,马腾通常被归属在正义的一方。不过历史上,马腾的评价真的如此吗?一、叛军变汉臣历史上马腾的纪录非常少,按《典略》所述,马腾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裔,但到这代已经家道中落,父亲更被剥夺官职,发配陇西,马腾的母亲还是个羌女。马腾的崛起,跟东汉末年西北动荡不

  • 曹操与马超曾在潼关爆发激战,潼关对于曹操有多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曹操马超潼关大战,曹操马超潼关大战谁来救援,曹操潼关两次打马超结局

    曹操打算再度出兵江南,却非常担心盘踞凉州的马腾。谋士荀攸认为,只要将马腾骗到许昌并设法将他除掉,征讨江南的后顾之忧也就消除的。曹操依计而行,假借皇帝的名义征召马腾。得知马腾被征召入京,其子马超及侄子马岱的意见并不一致。马超认为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在许昌做内应,马岱则认为曹操心怀叵测,担心马腾此去会有危险

  • 此人的一场屠杀,让数万匈奴吓得投降,其胜利之因却不单是勇猛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匈奴暴君桑儿,匈奴灭亡全过程,最惨烈的匈奴之战

    要说起我国历史上军事方面的天才,汉朝的霍去病绝对名列其中。而此人的一生可以说是少年出名,意气风发的一生,即使是在汉朝,霍去病同样也是非常值得称道的。而在历史上,霍去病最值得称赞的战争就是其对付匈奴的战争了。当时霍去病还是一个少年,其却带领少数人就对匈奴的大军进行了一场屠杀,此举也吓的数万匈奴投降,当

  • 此人本是曹魏将领,虽为汉人姓名却像胡虏,曾出使蜀汉劝降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魏名将 一览表,历史上真正的曹魏名将,真实的曹魏名将

    说起鲜于辅,或许很多人都不闻其名,亦不知其事。或许很多读者,还会把此人当作是一个胡虏,因为这名字看起来便不像是中原人士。事实上,鲜于辅却是正儿八经的汉人,他生活在三国时期,乃是曹魏政权中小有名气的一位武将。曹丕在位时,鲜于辅也曾堪当重任,奉命前往蜀汉劝降诸葛亮。▲三国时期武将剧照鲜于辅,幽州渔阳(今

  • 潘璋是孙权心腹,更终结了武圣关羽,为何晚年却如此悲惨?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关羽潘璋,关羽和潘璋的关系,历史上关羽潘璋结局

    潘璋乃中原人士,却在孙策刚打下吴郡会稽的建安元年,成为孙权的部下。数年后,孙策过世,潘璋跟徐盛就一同成为了孙权的别部司马。后来,潘璋在吴县担任执法官,盗贼断绝,比孙权预期的还要能干。当时孙权正在卢江作战,西线基本上靠太史慈跟孙贲孙辅在对抗荆州刘表的侵扰。众所周知,孙权心眼很小的。孙贲孙辅,是堂哥,是

  • 皇帝临终托孤:不用辅佐太子,你来当皇帝!大臣:我可不是诸葛亮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诸葛亮为帝托孤,诸葛亮白帝城托孤视频,诸葛亮当皇帝的原因

    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不篡权的权臣,尽管他当政期间,刘禅只是个摆设,蜀汉的权力都掌握在他手里,但诸葛亮始终没有篡权,诸葛亮这份忠心自然天地可鉴,然而并非每个人都诸葛亮的胸怀,历史上也有些权臣,老皇帝临死前,也曾打算把皇位传给他,但他说不要,老皇帝一死,他立马变脸,比如陈顼。南北朝时期有个陈朝,杜牧写

  • 此人图取吕布两败孙策,是刘备的粉丝,却又没有追随刘备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吕布孙策,孙策和刘备有什么关系,孙策打得过刘备吗

    刘备能领徐州,有一人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人便是图取吕布、两败孙策的陈登。徐州牧陶谦病笃之时,对麋竺说道:"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然而,陶谦死后,麋竺率领州人以迎刘备,刘备认为强敌环伺,自己在徐州又无根基而不敢领。陈登便劝道:今汉室陵迟,海内倾覆,立功立事,在於今日。彼州殷富,户口百万,欲屈使君抚临

  • 大汉名将周亚夫,皇帝测试其忠心失败,却被活活饿死!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大汉一代名将周亚夫,周亚夫为什么饿死汉景帝,周亚夫简历

    原来,在周亚夫担任河内郡守的时候,许负便对周亚夫讲述了他在未来二十年的命运波折,说道周亚夫会在三年之后被封为侯王,再过八年官至宰相,手中掌握着重权,但再过九年便会饿死。对于许负的这番话,别说是周亚夫本人不相信,换做我们,相比也是不会当回事的。毕竟对于当时的周亚夫来说,自己的哥哥已被封侯,纵使哥哥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