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大阿哥胤禔被康熙圈禁26年,娶16个老婆、生29个孩子,却因祸得福

大阿哥胤禔被康熙圈禁26年,娶16个老婆、生29个孩子,却因祸得福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880 更新时间:2024/1/16 13:05:03

康熙王朝的故事是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历史,不仅因为其被翻拍为多部影视作品,而且因为当时的“九子夺嫡”事件十分闻名,被许多人熟知。

皇位象征着至高无上的权力,因此在古代,皇帝的各个皇子为了权力的争斗不惜互相残杀,虽然是亲兄弟,但在权力面前也展现出了人性黑暗的一面。

清朝入关之后,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康熙便借鉴前朝的制度,采取嫡长子继承制度。

但是康熙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嫡长子继承制并没有成功实施,反而因此引发了九子夺嫡的乱象。

出身低微的皇长子

胤禔按照排行是康熙的第五个儿子,但因为前面四个哥哥早夭,胤禔便成为了名义上的皇长子,然而皇长子却不是嫡长子。

康熙时期采用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顾名思义就是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来继承,即须由正妻(嫡妻)生的长子继承。

虽然胤禔在康熙九个儿子之中排行老大,但因为他是由惠妃乌拉那拉氏所生。

乌拉那拉氏只是一个没有身份地位的庶妃,在后宫的级别不高,而且不是康熙的宠妃,因此一直未被立为太子。

直到胤礽的出生,太子之位才第一次有了着落。

据记载,胤礽一出生康熙就将其立为了太子,不为别的,就是因为胤礽是皇后赫舍里氏的儿子,符合嫡子条件。

胤禔心里不满,但是因为自己的身份,并且他背后没有什么力量支撑,再加上康熙其实对胤禔也不错,于是胤禔开始的时候也没有多想。

胤禔从小聪明干练又文武双全,实际上很长一段时间内是很受康熙帝的器重的。

最突出的要数他的军事才能了,有一定的带兵打仗的天赋,胤禔曾经两次随驾出兵征讨厄鲁特蒙古噶尔丹。基本上出征和出巡,康熙都会带着胤禔。

法国的传教士白晋在记载中更是提到:“皇帝特别喜欢这个皇子,他长相俊朗,才华横溢,并且具有其他各种美德。”

康熙三十七年,27岁的胤禔因为出色的才干被封为多罗直郡王,在当时的地位已经很高了。

然而他不知道的是,康熙并不是真正认可他的能力,也并没有从心底里考虑过让他来当太子,就只是在某些方面比较认可他的能力而已。

其中有一件事就能说明问题,康熙二十九年时,康熙亲征噶尔丹。19岁的胤禔跟随大将军福全出征,胤禔任副将。

这次如果配合的好本来是可以消灭噶尔丹的,但是却因为清军内部智慧不够统一,导致噶尔丹的士兵逃脱了。

因此此次战后康熙十分生气,胤禔表面上没有说什么,但是却在私下写了一封密信,将责任全都推给了大将军福全,而福全实际上也是胤禔的二伯父。

胤禔这样做犯了三大禁忌:一是越级奏报,二是私下告密,三是陷害亲人,这是为将者的大忌。

康熙皇帝接到密信之后勃然大怒,狠狠地教训了胤禔,不仅如此,实际上胤禔虽然上战场十分勇猛,但是初次带兵打仗的他犯了很多的错误。

而大将军福全虽然知道了胤禔在背后捅自己刀子,但是也没有说什么选择了隐忍,可见二者心胸的差别之大。

“九子夺嫡”

太子胤礽的生母早逝,他从小就是在皇帝身边长大的。皇帝也是按照储君的标准去培养他的,对他寄予厚望。

从小就请名师为他授课还教会了琴棋书画骑射等知识。

但是常言道“伴君如伴虎”,太子实际上在历史上是一个高危职业,许多太子都是因为在皇储的位置上坐得太久,最终一不小心就犯了忌讳最终遗憾落幕。

胤礽也不例外,得到太子之位的胤礽却不满足,开始了结党营私,言行也开始不端了起来,还在背后偷听康熙说话。

适逢康熙四十七年,皇帝的第十八个孩子早夭,康熙皇帝伤心欲绝,而胤礽作为皇子的二哥却表现得十分冷漠生疏,这也逐渐成为了他被废黜的导火索。

此时的胤禔心中欣喜若狂,感觉自己终于能上位了,便开始急于求成。

恰逢康熙担心胤礽,便要求胤禔去看管他,这件事让胤禔误解为康熙是要立自己为太子。

一旦有了这种想法,胤禔便开始变得利欲熏心。待太子之位的事情并没有完全确定,胤禔却已经对其他兄弟起了杀心。

利令智昏的胤禔在某天神秘地求见康熙,表示胤礽不忠,应该处死胤礽,如果皇帝不愿亲自动手,自己可以代为之。

然而胤禔急于求成,并不明白皇帝废黜胤礽的根本原因就是自己的弟弟早夭时,他表现出的对于手足漠不关心,以及对臣子呼来喝去等等,此举丧失了亲情和人性。

胤禔还在此时提出要求杀掉自己的亲兄弟,实属在自掘坟墓。

此事一出,康熙盛怒,立即召集众太子,告诫他们不要动皇太子之位的歪心思,谁要是对亲人不恭敬出现此等事情,就是国家的乱臣贼子,康熙不会轻饶犯事之人。

历史上因为手足相残夺皇位之争的事例不在少数,曹丕曹植杨广杨勇都是为了追求王位而手足相残。

康熙更是多子帝王,因此他不希望自己的皇子也落得个手足相残的下场,他希望自己的儿子兄友弟恭,能够齐心协力维护自己打下的江山。

随后康熙单独对胤禔说:“朕虽然废除了太子还让你看管他,并不是要立你为太子的意思,你天生愚钝、性格急躁,绝对当不了太子。”

皇帝对皇子直言训诫,直接说出皇子的缺点在古时候是非常稀有的事情,但是康熙就是这样一位直白的皇帝。

四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康熙也陈述过胤禛的缺点,表达过对其的不满。

但是胤禛的过人之处在于,康熙说完之后他能即刻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并且用康熙给他的四个大字“戒急用忍”作为训诫,时时刻刻带在身边提醒自己。

他还潜心修佛,不崭露头角,经历了十多年的沉浮,逐渐改变了这个毛病。也或许可以说他隐藏得比较好,最终赢得了皇帝的赞赏。

反观胤禔,他不仅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还继续一步步将自己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胤禔作为二者的传话筒,总是误传父子之间的话语,挑拨离间,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

眼看自己的计谋已经如此狠毒了还是没有完全挑拨皇帝和胤礽的关系,康熙并没有要除掉胤礽的意思,胤禔终于决定自己动手。

胤禔勾结巫师,用魇术(一种巫术)对付太子,准备置太子于死地,没有任何伦理可言。

然而做此等大逆不道之事应该是暗地里偷偷做,谁知他竟然如此不小心,还被别人看见了。

恰巧三阿哥胤祉目睹了整件事情,看不下去哥哥的做法,胤祉便在康熙面前揭发了胤禔。康熙当场训斥胤禔为“乱臣贼子”。还将胤禔送往宗人府,永远禁锢。

夺位失败被软禁

受宠了将近四十年的胤禔,在他37岁这年,只一天就完全失宠,还被囚禁了起来,究其根本原因不过是他的贪婪和急功近利。

犯下此等祸乱伦理纲常的大罪,康熙将其送往宗人府囚禁,最后却改判为“革去王爵,囚禁于其府内”。这其中也不乏有一些波折。

原来是生母惠妃为其求情,虽然谋杀太子是重罪,即便是皇亲贵族也难逃责罚。

但胤禔被囚禁之后,惠妃知道了心痛万分,于是脱去自己的华贵服饰,素面朝天写书一封向康熙求情。

她陈述到胤禔犯下此等大错是自己教子无方,希望皇上能将他就地正法,并惩罚这个生母的过错。

没想到康熙见到惠妃如此屈尊降贵心里也心生了愧疚,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且儿子变成这样,与自己的教育也脱不了干系。

“子不教,父之过”,康熙思虑一番之后,心中平静了许多,于是便改判胤禔的罪过,将其囚禁在自己的府内,一切吃穿用度都没有任何的变化,唯一的惩罚就是不能踏出府一步。

康熙知道这样做可能会遭人诟病,认为自己偏袒自己的儿子。

于是他便在胤禔府外加派了许多的人手,还下令只要发现胤禔外出,那么看管的人员格杀勿论。

不得不说惠妃的这招“苦肉计”的确起了很大的作用,不仅救了儿子,还帮胤禔躲过了雍正上位后的清算。

胤禔曾经的辉煌不在,虽然保住一条命,但是却永远失去了人生自由,心里的落差感让他十分不快,于是他便开始自暴自弃,开始过上了荒淫颓废的生活,以此来麻木自己。

在府中囚禁的胤禔娶了16个老婆,竟然还生了二十九个儿女,或许胤禔心中也希望自己多生一些孩子可以让父亲能够念及亲情放过自己,然而这个想法至死都没有实现。

胤禔被囚禁之后,剩余的皇子继续为夺皇位明争暗斗,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

而康熙最不想见到的就是自己的儿子野心如此之大,对皇位如此觊觎。

而四皇子胤禛却看透了康熙的心思,和其他皇子结党营私、攀附权贵不同,胤禛表现出了一副与世无争的样子,暗中积蓄力量,让康熙以为自己是个无欲无求的人。

于是他凭借隐忍最终获得了康熙的认可,成功登上了皇位。

而登上皇位的胤禛一改往日无欲无求的样子,开始对曾经抱有野心的皇子进行了“大清理”。

除了曾经在狱中站对了队伍的十三皇子之外,其余的皇子都无一例外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九皇子更是早早就被处死。

曾经胤禛最大的对手八皇子胤禩,在失败之后被胤禛囚禁于宗人府还改名“阿其那”,最后在狱中惨死,民间传说其实是被胤禛下毒毒死的。

夺嫡之争自此结束,康熙死都想不到自己努力维护的兄友弟恭最终却落得个这样的结局。

然而胤禔因为年值37岁就被康熙囚禁起来,直到63岁寿终正寝,被囚禁了将近26年之久,没有对胤禛造成任何的威胁,因此躲过了一劫。

可以说胤禔的结局也算不错,至少在高楼院墙内逃过了夺嫡之争,度过了还算比较闲散的一生。

若是他还在外面参与夺取太子之争,想必最后下场也会很惨。

雍正为了防止夺嫡之事的再现,采用了“秘密立储”的制度,只有自己身死才会知道太子是谁。

而在这场夺嫡之争中,不论是失败的皇子们还是被囚禁一生的胤禔,都不过是王位的牺牲品罢了,古代帝王家的尔我诈,的确是很难想象的。

更多文章

  • 年羹尧被处死后,雍正是如何处理他的老婆和女儿的?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解密

    年羹尧的人生很好地诠释了这一道理,公元1726年1月13日,权倾朝野的抚远大将军年羹尧被雍正爷处死。年羹尧对雍正皇帝来说——恩同再造,他曾经帮助过雍正皇帝登基,因此在朝堂之上获得了无上的权力。不过年羹尧在获得权力之后居功自傲,最终落得个谋反的罪名,那么在年羹尧死后,雍正是如何对待其家人的呢?曾经的年

  • 陈丽华是慈禧什么人,跟溥仪又有什么关系?为何能居住在颐和园?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陈丽华 慈禧,陈丽华是慈禧的儿子吗,陈丽华是慈禧后人么

    在中国,倘若要追溯起最早的“女权”,或者说最成功的女性,可能会有很多。在文艺诗词界,有李清照、谢道韫,在才艺美貌上,有四大美人:西施、貂蝉、王昭君和杨玉环。但是要说真真正正站在过权力最顶端的女性,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武则天和慈禧。可惜这样的权力分散在历史的长河之中,他们更像是一个个随机事件一样,彰显

  • 洪秀全后宫美女无数,除了侍奉睡觉外,这个特殊作用非常重要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洪秀全个人简介,洪秀全娶了2000多个老婆视频,洪秀全对后妃的规定

    女子惩罚方式从他攻陷南京改名天京定都开始,到太平天国灭亡,这其中的整整十一年,他几乎没离开天王府半步,在此期间,他对处理朝政开始松懈,也不关心前线战况,把这些事情交给其他封王去办,自己则天天和美女享乐。用他的话来讲,就是,天降尔王为真主,何用烦愁胆心飞,意思就是说我为上天选定天选之子,即使什么也不用

  • 光绪帝唯一能接近大清朝权利的历史机遇?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光绪帝在位期间有权力吗,光绪帝时期的清朝强盛,如果光绪帝有权力清朝会怎么样

    同治十三年(1874年)同治皇帝崩,无子,按常规皇太子应从载淳下一辈近支宗室中择立,然而慈禧太后却执意选择了载淳的叔伯兄弟醇亲王奕譞之子载湉为帝,这里慈禧太后可以说是费尽心思,怎么样才能干政,控制清政府的政权,使她自己能够再度垂帘听政,想来想去,只有选择幼主,由她把控朝政,才能掌握大清朝最高权利,慈

  • 清朝仅剩的几位格格,后来都嫁给了谁?不少明星都是皇室的后裔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清朝最后一位格格,清朝一共有多少位格格,清朝格格古装写真

    古代,女性的婚嫁之事都必须遵从父母媒约。平民百姓家的女儿们或许还能稍微自由一些,因为身份低微找个差不多的人家嫁了,安稳度过一生也就罢了。但是高官贵族的女儿就要肩负起母族的荣耀,用自己的婚事帮助母族稳固地位。而皇家的格格们就更身不由己了,虽然身份高贵,但依旧逃不掉联姻一事。肩负起联姻重任的她们,需要嫁

  • 历史上真实的和珅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真实的和珅,和珅杜小月真实身份,和珅府价值多少亿

    和珅的影视形象首先说和珅的影视剧形象和真正的历史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除了贪财几乎都符合历史真相。1、和珅长相如何?很多影视剧和珅都是肥胖臃肿的形象 但真实的和珅可是个“美男子”。英国公使马戛尔尼在《觐见乾隆英公使》中这样描述和珅的模样。他“相貌公正俊朗,举止潇洒,谈笑风生,瓶与瓶之间交接沉着从容,事事

  • 清朝到底对他们做了什么?让大清两百多年都没有太监专权?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清朝怎么没有太监专权,大清太监,刚当太监大清就亡了

    努哈赤时期,太监就已经有了,只是没有系统化。顺治年间,清朝的太监能够参加朝廷会议。多尔衮摄政期间,对此非常不满,下令“嗣后内监人员不许朝参,亦不必排列伺候”,剥夺了太监参加朝廷会议的权利。清朝进入中原,管辖的地方变大了,事情也多了。所以顺治设置了太监衙门,即十三衙门。一开始太监的力量还是很大的,但顺

  • 清朝的“宰白鸭”到底有多残忍?父母亲自陷害,审判员都于心不忍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解密

    众所周知,无论在古代还是现代,一个国家想要正常运行,必须要有一定的规章制度。比如我们所熟知的“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便是其中的一个,但是在清朝那个年代,这一条规章制度似乎失了效。不仅王子犯法不用与庶民同罪,但凡你稍微有点钱,便能扭转乾坤,让“白鸭们”来为你效劳!清朝的宰白鸭是什么?宰白鸭说得通俗一点

  • 康熙临终前,为啥点名1个男人陪葬?雍正继位后才知父亲高明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历史解密

    常言道,女人心,海底针。但与掌握生杀大权的君王相比,女人的心思,要简单太多。纵使古人爱以史为鉴,也无法在前朝历史之中,根据历代君王的表现揣测出当代君王的心思。为此,封建社会持续一千五百年之久,明朝初年还能有无数功臣将领死于朱元璋之手。即使如刘伯温这般聪慧之人,最终也受到朱元璋的冷落。比戏子更无情的,

  • 结婚十年的梁启超爱上了小20岁的秘书,要求妻子成全,竟欣然同意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梁启超一生最爱的女人,梁启超爱情史,梁启超跟老婆相处模式

    李会贤出生在一个名门望族,她的父母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因为他们的孩子很小,他们雇了家庭教师来学习功课。长大后,李会贤通晓诗词歌赋,擅长下棋、书法和绘画,有才女之誉。李会贤的堂弟是李端棻,礼部尚书。1889年,梁启超参加广东乡试,受到李端棻赏识,决定将表妹许配给梁启超为妻。1981年,19岁的梁启超和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