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6年七月,唐高祖李渊的次子,秦王李世民在玄武门发动兵变,李世民亲手射死太子李建成,诛杀齐王李元吉,最终迫使李渊立其为太子,史称“玄武门之变”。
玄武门之变后,李建成、李元吉的儿子均被李世民处死,两人后宫中的女眷,大多都被没入宫中,成为了李世民的后宫的组成部分。
而在其中,李元吉的妃子杨氏,和李建成的妃子郑观音,这二人在经历巨变后,却迎来的不同的结局,原本是嫡媳的杨氏,被李世民纳入后宫,但嫂子郑观音,却最终孤独终老。
既然都已经做出了纳弟媳为妃的事情,为何李世民却没有纳嫂子郑观音呢?难道是因为郑观音不够年轻貌美?或者是有其他什么隐情?
实际上,倒不是李世民不想收了嫂子郑观音,他还真的有过这个想法,毕竟郑观音和他的年龄相近,与杨氏同样的年轻貌美,但权衡之后,发觉娶这个嫂子的风险实在太大,很有可能让他英年早逝,因此,李世民最终放弃了这个想法,也幸亏他没纳嫂子郑观音,不然大唐就可能不会有他这个一代明君了。
作为历代帝王中,自带流量体质的唐太宗李世民来说,他的一举一动,都会被后世无限放大并仔细研究,而他与弟媳杨氏的这段感情,也就成为后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之一。
杨氏是如何从李世民的弟媳转变为他的妃子呢?这还要从玄武门之变之后说起。
在玄武门之变中,李元吉被尉迟恭一箭射死,他的五个儿子也被李世民逐一诛杀,而他的妃子们,一股脑的,被送到了李世民的后宫中。
其中,就是李元吉的爱妃杨氏。
杨氏是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也算是出身名门,在李渊得势后,嫁给了李渊的四子李元吉,因其美貌,深得李元吉的宠爱。
究竟杨氏有多美呢?根据史料记载,杨氏生的“玉貌雪肤,眉目如画”,并且极为善解人意,因此,纵然是凶残好色的李元吉,也拜倒在杨氏的石榴裙下。
原本杨氏作为李元吉的爱妃,如果没什么意外的话,理应是富贵一生,但不曾想,玄武门之变的爆发,让她不得不眼睁睁的看着丈夫死于非命。
同时,在看到李元吉的几个儿子先后被处死,让杨氏心惊胆战,生怕屠刀落到自己的头上。
但李世民的一道旨意,让杨氏暂时没了性命之忧,她被送到了皇宫中一处偏僻之地,与李元吉的女儿一道,被暂时地圈禁起来。
既然是圈禁,自然就不会住在富丽堂皇的宫殿,据记载,当时杨氏等人挤在一间狭小的宫殿里,宫殿的门外,就是重兵把守,严禁随意走动,除了一日三餐正常供应,让这些女眷不至于饿死之外,基本没有什么自由可言。
“诚周于造次之间,行满于危疑之地。”---杨氏被幽禁时居住的地方
久而久之,这些人精神上的压抑可想而知,如何改变命运,就成了普遍的想法,而其中,心思最为活络的,莫过于杨氏了。
贞观十六年,李世民追赠李建成为隐太子,同时追赠李元吉为巢王,作为李元吉的正妻,杨氏也成为了巢刺王妃,按照惯例,遇到皇帝册封,被封之人则要当面表示谢恩的。
杨氏就抓住了这一次千载难逢的面圣机会,在极短的见面时间中,让李世民对她感了兴趣。
剩下的事,就十分的顺其自然了,李世民宠幸了杨氏,而杨氏也成功成为李世民的众多女人之一,甚至在后来,杨氏还为李世民生下一个儿子李明。
在此期间,李世民对杨氏的宠爱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曾经在长孙皇后病逝几年后,李世民一度想册立杨氏为新的皇后,从这件事就足以可见,当时的杨氏是多招李世民的喜欢。
但不管怎么说,杨氏原本是李世民的弟媳,如今却成了妃子,这复杂的关系,不免就让人有些议论纷纷,而作为一代明主,为何李世民甘愿冒着别人非议,也要纳杨氏为妃呢?
其实,这里面的原因很简单,李世民纳杨氏,也是有一定的利益交换。
一来,杨氏美貌,这在前文已经提过,作为一个正常的男人,看到美貌的女子想据为己有,这是十分正常的想法,更何况,李世民还有这个能力,因此自然就不会放过肤白貌美的杨氏了。
二来,笼络人心,充分利用资源,杨氏可是出身于弘农杨氏,她本人还是隋观王杨雄的侄孙女,虽说如今隋朝灭亡了,但弘农杨氏这个数百年的世族门阀,其背后的能量还是十分巨大的,而娶了杨氏,李世民就可以和这个家族搭上关系,从而利用弘农杨氏来稳固自己的地位。
人长得漂亮,背后还有大家族,这样的女人,李世民是必须得娶,哪怕是冒着被天下人非议的风险,也在所不惜。
所以说,在“郎有情”的情况下,杨氏的“妾有意”才能顺利达成,如若不然,她即便是再见李世民十次,也不会让李世民对她马上有了感觉。
即便是借此机会成功上位,但终杨氏一生,也没能让李世民给她一个名分,哪怕是她给李世民生了一个儿子。
曾经有一次无限接近转正的机会,但却被大臣魏征一句话给彻底打消了。
“巢王妃,帝宠之,欲立为后,魏徵谏曰:“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 乃止。”
魏征所说的“辰赢”,是春秋战国时期秦穆公的女儿,因其先后曾服侍过晋怀公和晋文公,所以被古人们明确定性为“既淫又贱之人”。
也就是说,魏征拿“辰赢”来形容杨氏,暗喻她先后嫁给李元吉和李世民,因此,立这样的女人为皇后,十分的不妥。
最终,李世民打消了这个念头,而杨氏在改变命运的道路上,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虽然在后来她生下了曹王李明,但母子二人对比其他皇子和其生母的待遇,差距不是一般的大。
费尽心机,结果杨氏最后的身份,只能算是李世民的前弟媳兼情人,还莫名背上了“辰赢”的骂名。
而与“悲催”的杨氏不同的是,她的嫂子,也就是隐太子李建成的妻子郑观音,虽说在深宫幽禁的日子也不好过,但至少能够在后半生看着自己的女儿长大出嫁,平平淡淡的活到了七老八十,然后还能落了个寿终正寝。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都做出了纳弟媳的事情,为何李世民还“挑肥拣瘦”,只纳了杨氏,却没有纳嫂子郑观音呢?其实他还真的有过这个想法,只不过纳嫂子的风险过高,才让他放弃了这个打算。
首先,李世民曾经动过纳郑观音的想法,但碰了一鼻子灰
玄武门之变发生的那年,李世民27岁,而史料记载,郑观音只比李世民小一岁,也就是说,那一年的她,是26岁。
26岁并不是特别大的年纪,相反,古代这个年龄段的女人,还有一种成熟的韵味,因此,说郑观音老,还真说不过去。
另外,郑观音虽说称不上天姿国色,但要知道能当上太子妃,自然长得不会太差,并且,史料中也对她的样貌有着很高的评价。
“淑韵娉婷,明月皎星河之夕;韶姿婉娩,和风泛桃李之蹊;”---形容郑观音长相
由此可见,郑观音年龄合适,且样貌上佳,再加上贵为太子妃,肯定有一定的气质,因此整体来说,郑观音在当时算得上是一个美女。
所以,自然而然的,李世民就会对自己这个嫂子有想法,参照他纳了杨氏,因此这一点并不稀奇,不过,有想法并不代表就能成功,最终的结果是,李世民在郑观音这里,碰了一鼻子灰。
之所以没成功,是因为郑观音的态度坚决,在她的墓碑上,有这么一段话,隐晦地表达出当时李世民曾打过这方面的主意。
“虽掌碎骊珠,而庭开虹玉,已绝倚闾之望,旋闻解瑱之欢;昔有陶婴、梁寡,励节在於衡沁”
这段话中,提到了两个古代人物,一个叫做陶婴,另一个称之为梁寡,这二人都是曾经出名的贞洁烈女,寡居后面对王公贵族的求爱,断然拒绝,安心当一个寡妇。
为何要在墓碑上特意提到这两个人?极有可能就是郑观音遇到了和她们一样的情况,就是有人主动向她求爱。
是谁如此大胆,敢去招惹曾经的太子妃呢?我想除了李世民,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
但面对李世民的求爱,郑观音却断然拒绝了他,这背后,或许有失去丈夫的悲痛,也有眼睁睁看着自己儿子被诛杀的绝望,更多的,就是她实在做不到如杨氏一般,和仇人同床共枕。
其次,李世民为何没有强行收了郑观音呢?
以他的身份,如果想办成这件事,应该不难,毕竟当时他已经是大唐权力最高的人,强行纳了郑观音,对他而言,并不是做不到。
但他并未如此,因为,实在是没有这个必要。
李世民又不缺女人,后宫里还有不少佳丽,更何况成了皇帝后,各种款式的妃子任意挑选,没必要为了一个郑观音而大费周章。
并且,本身纳了杨氏就招致不少人非议,,如果再强行纳了嫂子,估计非议的人就更多。
一旦如此,李世民在朝臣中,就始终处在负面舆论中,即便是他不在乎,那些个大臣们则十分在乎,到时候势必会各种上书,各种谏言,这对李世民的稳定局面,没什么好处。
毕竟他刚刚冒天下之大不韪,通过特殊手段登上皇位,此时最重要的,是稳定局势,孰重孰轻,李世民还是拎得清的,与朝臣对着干的事情,还是不做的好。
同时,郑观音的身份,也是原因之一,郑观音出身于北朝望族荥阳郑氏,其家族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本身联合荥阳郑氏,或许会对李世民有所帮助,但如今郑观音坚决不同意,就让李世民不敢用强。
如果他不管不顾,直接用枪的话,很有可能造成郑观音以死明志,届时,不仅人没得到,还会因此得罪荥阳郑氏,给自己树立一个潜在的敌人。
费力不讨好的事情,李世民是万万不会做的。
还有,纳郑观音或许有性命之忧
根据史料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后,李建成的五个儿子,也被李世民全部诛杀,而这五个儿子,其生母应该就是郑观音。
也就是说,郑观音在玄武门之变中,不仅失去了丈夫,还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儿子被杀死,夫死子亡,几将灭门,可谓是遭逢巨变。
这种情况下,她绝对有理由恨李世民,并且还不是一般的恨,而是深仇大恨。
甚至来说,如果有机会,她极有可能会报仇雪恨,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反正也没什么牵挂了。
对于这样一个对自己充满恨意的女人,李世民敢娶吗?恐怕得好好斟酌一下吧。
毕竟没有人愿意把自己置于危险之地的,这万一郑观音找到一个机会对李世民下手,那李世民千辛万苦所做的一切,岂不就是白费功夫吗?
同时,郑观音和杨氏的情况还不一样,杨氏和李元吉没有子女,因此对杨氏来说,悲痛程度就要低一些,并且,杨氏也愿意主动去找李世民。
但郑观音做不到这一点,能压住仇恨已经是她能做的最大程度了,如果再成为李世民的妃子之类,她不能保证,会做出什么过激的事情。
所以说,为了自己的人身安全,也为了不增加潜在敌人,更为了朝堂局势的稳定,在经过权衡之后,李世民放弃了对嫂子郑观音的打算,转而对她以礼相待,并且进行供养,让郑观音一直活到了唐高宗年间方才去世,也算得上是寿终正寝,得了个善终。
小结: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纳了弟媳杨氏,主要是因为杨氏不仅貌美,并且背后还有家族势力支撑,能够为李世民所用;而没有纳嫂子郑观音的原因则是因为郑观音的坚定拒绝,让李世民出于顾忌,不敢用强,并且,也为了稳固当时的局面,避免激化更大的矛盾,因此,他才放弃了纳郑观音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