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更好的管理和统治国家,藩镇制度是很有效的手段,正是因为实行了藩镇制度,才使得国家能够保持安定,持续了一百多年的安稳局面。到了唐朝后期,东南藩镇的财力为朝廷满足开销,边疆藩镇对外作战,中原藩镇镇压河朔,封锁关中,沟通江淮,这三者之间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割据与防割据的平衡关系,他们共同辅佐保卫国家,但这种关系一旦被打破,那么国家将不会再安稳。
玄宗登基后,国力也曾达到过巅峰,但安史之乱的爆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虽然是结束了,可朝廷的实力大减,已经不能够镇压藩镇势力,二者之间只是保持着表面上的君臣关系,实际上早已是暗流涌动。再加上安史残余势力还在河朔地区活动,也是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朝廷只能是看着他们各自发展势力,却是无能为力,若是换作以前的唐朝,藩镇势力定然是不敢反抗的,仍旧还保持着藩镇势力之间的平衡。
东汉也曾有过这种局面,因为割据势力的雄起导致国家的最终灭亡,虽然唐朝也面临着这种情况,但国家统治仍然是延续了一个半世纪,这恰恰是因为藩镇割据,他们的势力和朝廷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现在,这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微妙平衡使得唐朝能够继续存在。关于藩镇崛起的问题,后世学者也曾做过研究,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韩国磐认为:叛乱结束后,当时庄园经济大力发展,而有权势和财富的人就能够拥有大片土地,这导致大土地私有制成为大势所趋,而藩镇节度使几乎人人都坐拥良田千顷,还有大量的庄园经济。
他们为了保护手中的利益,免得被朝廷收缴,所以发展自己的势力,壮大手中的军队,人人都这样做,这就形成了最后的藩镇割据形势,使得国家局势逐渐恶化。还有一些史学爱好者也赞同,还做出了推测,当地的割据势力都有着强烈的特色,地方富豪的私人武装被发展为战斗力强横的牙军,成为地主阶级的武力代表,他们支持当地的节度使,如此节度使能够拥有更多的势力。
但也有人否定了这种说法,不是所有的藩镇节度使都培养势力,他们并未加入到割据中,比如郭子仪,他虽然拥有大量的土地和庄园,但并未想要反抗朝廷,而是本本分分,就连当地的富豪地主也没有这样的想法。还有北宋也是施行大土地所有制,还让武将也能购买田产,但并未发生藩镇割据的局面。如此藩镇割据并非是因为大土地所有制而产生的,而是在特定时期才能够形成的特定现象,他们不再受中央的统治。
也有人认为,藩镇割据的形成是因为大批武人的原因,当地的节度使想要统治好地方,必须要获得当地军士的支持,而军士又普遍都是劳苦大众出身,当兵就是他们的活路,若是节度使不能维护他们的利益,那么当地很有可能发生大批军士巧取豪夺的现象,造成地方动乱,这并不利于节度使的统治。
这样看来的话,那么藩镇割据其实是被节度使和军士们共同促成的,他们都在维护自己的利益,所以才会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还有些学者是从经济角度考虑的,在五代时期,商人们会向军队提供财物,以获得保护,进而双方保持者债务关系,如此互利共赢。所以很有可能割据势力就是这样形成的,作为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商人自然是会被朝廷压榨的,而军阀们也有了野心,所以当地的军阀和商人达成了合作,彼此牵连,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他们会联合起来对抗朝廷。
每个地方都会形成自己的藩镇势力,但又因为地方不尽相同,比如土地和百姓的规模,私人武装也会有着强烈的地方特色,所以形势还是很复杂的,相同的特点就是他们的财政和中央朝廷是没有关系的。
唐朝的藩镇割据形成是因为种种特定因素形成的,所以就算其他朝代也曾有过藩镇,但并未形成这样的局面。所以关于藩镇问题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度考虑的,不可简单看待。
参考资料:
【《唐代藩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