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商鞅作为外人,为何敢削掉公子虔的鼻子,进入真实的历史一探究竟

商鞅作为外人,为何敢削掉公子虔的鼻子,进入真实的历史一探究竟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3197 更新时间:2024/1/20 23:01:02

削鼻子,在古代被称为劓刑,属于中国古代肉刑五刑之一,在隋朝之后被废弃,肉刑五刑主要是:墨、劓、剕、宫、大辟,按照罪行的轻重顺序可分为:

墨刑即黥刑,意为在身体上刺字;劓刑,割掉人犯鼻子的刑罚。剕刑即刖刑,指断足宫刑,男子割势、妇人幽闭的刑罚。大辟,死刑一般而言在春秋战国时期,依照“刑不上大夫”的原则,五刑是很少用在当时的贵族身上,除非是贵族自身做了一些罪过很大的事情,此外也是为了照顾贵族阶级的体面,一般贵族罪孽深重,也只是处以死刑,不会处以墨、劓、剕、宫四种刑法,其中的劓刑也是如此。

[var1]

那么什么样的情况才会被处以劓刑呢?《周礼·秋官·司刑》注:“易君命、革舆服制度、奸轨盗攘、伤人者,其刑劓”,即违抗国君的命令、破坏规章制度、好淫偷盗、破坏治安、打架斗殴、伤人身体者。一般而言受过劓刑的人由于容貌尽毁,基本上不会见人,很多受刑者都选择前往边关了此残生。所以劓刑对人的精神伤害极大,很多贵族宁愿死也不会受此刑法。

公子虔之所以受此刑法很多人的看法是:他违抗国君的命令、破坏规章制度,符合周礼,也就是违背新法。当然作为宗室贵族,公子虔也可以选择死刑,但是秦孝公商鞅却特地将他割鼻,很显然就是为了震慑其他人。但是有一个问题的关键点就来了:公子虔是否违抗过国君的命令?

在历史上商鞅胆敢削公子虔的鼻子的记载,可以看到不同的版本。

[var1]

第一个版本(大部分接触的《史记》版本)

公子虔在历史上的记载极为简略,马非百先生的《秦集史》为公子虔做过传,但是大部分内容来自于《史记·商君列传》。在《史记·商君列传》中,公子虔的所作所为简直可以说是赤裸裸的挑衅秦孝公的权威,公子虔本人两次参与反对变法的行动,简直是挑战秦孝公变法的反对派领军人物。

1.公子虔的第一次受刑。

令行於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於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实行变法,但是一开始就受到的很大的阻力,秦国都城之内说新法“不便者”就数以千计,这些人应该都是守旧的贵族,并非是平民百姓。随后发生太子带头违法的事件。

不过按照历史事实的推测,此时的秦国太子太子很小,因为秦孝公在公元前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此时的秦孝公年仅25岁。从秦惠文王和秦昭王行冠礼的时间可以推测:秦国国君行冠礼是22岁,而秦国国君通常生育子女的时间应该是20岁左右,从秦孝公的年龄看,此时的秦国太子即秦惠文王很小,应该是一个不超过5到6岁的幼童。(ps:这是《史记》的一个bug)

[var1]

小孩子能够有判断力吗?为什么要违背国君兼父亲秦孝公的权威去冒犯新法呢?所以按照《史记》的记载推测,只有可能就是太子的师傅公子虔和公孙贾两人怂恿的,公子虔和公孙贾从名字看各自都是秦国宗室成员。

在这次太子犯法的行动中,商鞅以处罚太子为借口,将矛头就指向了公子虔和公孙贾,随后公子虔受刑,公孙贾被刺字。这场对抗权威的事件以秦国宗室失败结束,秦国的各个小贵族自然也只能服从新法,最后新法推行,效果还是挺不错的:

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

2.公子虔的第二次受刑

公子虔的第二次犯法在《史记》的记载中极为简略:

行之四年,公子虔复犯约,劓之

这件事发生在在商鞅推行新法四年之后,此时的商鞅在秦国的地位急剧上升,因为商鞅不仅升任为大良造庶长,相当于秦国的丞相,而且商鞅带兵攻下了魏国的安邑,此时的商鞅地位可以十分稳固,而且秦孝公的变法十分具有成就,紧接着商鞅开了第二次变法。但是在实施四年之后,公子虔再度触犯新法,于是这一次商鞅对公子虔实施劓刑。

如果就《史记·商君列传》的事实来看,确实是公子虔咎由自取,第一次怂恿年幼的太子违法,第二次自己孤身犯法,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处置公子虔,自然不会遭到非议,毕竟公子虔在秦国变法成果显著的情况下还要违法,这不是自寻死路吗?

[var1]

第二个版本(接近历史真相的历史记载)

但是在近现代的历史研究中,很多人《史记商君列传》的记载的年份并不是很准确,钱穆先生曾经写过《先秦诸子系年考辨·商鞅考》来说明了一下公子虔是否两次犯法,杨宽先生在《战国史料编年辑证》采纳了钱穆先生的判断,两位大佬将太子违法的事件推到了秦孝公十六年,即公元前346年。

商鞅在秦国的经历也变成了这样:

秦孝公元年(公元前361年),商鞅入秦。

秦孝公三年(公元前359年),商鞅向秦孝公诉说变法之事。

秦孝公六年(公元前356年),商鞅被拜为左庶长,筹划变法。

秦孝公七年(公元前355年),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开始变法,这场变法一直延续到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孝公去世。

这个经历就和很多人的想象中的商鞅入秦变法完全不一样。

[var1]

而太子(后来的秦惠文王)犯法发生在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引《秦记》的记载,秦惠文王19岁登基,放到现在应该是18周岁,当时正值秦孝公二十四年(公元前338年),那么秦惠文王出生于公元前356年即商鞅变法开始的那一年。

在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时,太子已经10岁,此时的变法已经持续整整十年,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能够当太子的师、傅也应该岁数偏大,他俩也在商鞅变法的十年里生活,当初的兵法讨论中,有甘龙杜挚反对变法,但是秦孝公一意变法,此后秦国的变法继续推行了十年。即使是秦孝公在秦孝公十二年(350年)推行第二次变法,距离秦孝公十六年(公元前346年)也有4年多。

从现实来看,公子虔和公孙贾似乎并无理由在多年之后怂恿太子犯法以此表示反对变法,而且此时的秦孝公35岁,正是壮年时代,而且牢固的统治秦国十六年,公子虔和公孙贾作为宗室也没有理由去反对国君和家族之长的变法,因为这没有利益可图,而且他俩还是新君的老师,新君登基作为老臣,恩惠也是很大的。

[var1]

极有可能的事实是太子自己犯法,这在商鞅自己的话语中也得到了体现:

法之不行,自於贵戚。君必欲行法,先於太子。太子不可黥,黥其傅师。

在太子犯法的情况下,商鞅也不可能处罚秦孝公的儿子,那么总需要人为此负责。

于是教导太子的公子虔和公孙贾就成为目标,所以太子犯法就是师傅教导不当,太子违抗国君的命令就变成了公子虔和公孙贾违抗国君的命令,按照先秦律法,身为太子傅的公子虔被商鞅处罚,处以劓刑;身为太子师的公孙贾被商鞅处罚,处以黥刑。公子虔和公孙贾为太子顶罪,自然在无奈之下接受刑法。公子虔在受此耻辱性刑法之后,八年躲避在家中,未曾外出,心中对于商鞅极为痛恨。

另一点原因就是商鞅此时在秦国的地位十分崇高。在秦孝公十年(公元前352年)商鞅即升为大良造,由于秦国当时没有设置相一职,实际上大良造就是相国,商鞅一直担任大良造直到秦孝公去世,到处罚公子虔时已经担任大良造六年之久,一直主持秦国的变法,可以说商鞅是秦孝公的心腹忠臣和最大助手,公子虔和公孙贾自然也无法对抗商鞅。

更多文章

  • 韩非到魏国购粮,却受外祖母刁难,红莲反应让网友们偷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韩非个人简历,韩非去魏国购粮,红莲和韩非最后的对话

    韩非奉命到南阳救灾并查明南阳灾情,却屡屡受到翡翠虎的刁难,但是韩非其实轻言放弃之人,只得去解决粮食问题,没想到自己的四哥也不帮自己,而且自己也在翡翠虎处百般的被羞辱,结果发现新郑的粮食早已被翡翠虎全被购走,而粮食也是有价无市,却在市面上基本没粮。[var1] 而在新的剧情中韩非不得不与翡翠虎打赌,虽

  • 韩国挖出《山海经》残页,刻画了世界地图,西方学界:坚决不承认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出土山海经残页,山海经记载的世界地图,超大高清山海经古代地图

    [var1] 就拿《山海经》来说吧,其作者的身份至今没有定论,据悉可能是先秦时期的某个大神所写,主要描绘的就是神话故事的奇书,可是或许正是因为《山海经》中记载的事件过于的神话,由此导致了历代学者都对《山海经》持着嫌弃的态度,认为就是一部胡扯瞎编的书籍,没有任何的学术价值,在几千年历史中,《山海经》都

  • 韩国又要“碰瓷”:除了孔子和端午,现在连国家都是他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韩国孔子事件,为什么韩国网友喜欢到处碰瓷,中韩端午节之争的看法

    韩国作为中国的邻国,自古以来就和中国有着分不开的渊源。经过几千年的变更,中韩两国也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外交关系。但是近几年,不知道为什么,韩国频频“碰瓷”中国,老说中国的某个遗迹和古人是他们的。一开始中国网友还会表示愤慨和强烈抗议,这次数多了,中国网友就习以为常了:“又是来碰瓷的?你开心就好,反正拿不走

  • 韩国人又自称战国韩国后代,中国史料证明:确实是真的

    历史解密编辑:红楼梦魇标签:战国韩国历史,韩国战国时期简介,如何看待战国时期韩国

    宇宙民族韩国一直是网友热议的国家之一,毕竟这个国家相邻,而且从古至今一直纠葛不断。不过大多时候都是我国附属国,向我国进贡。因为离得太近,他们也一直受到我国文化的影响,在古代,比如科举,节日等等,就连韩国前身的国名都是我国明朝皇帝赐予的,朝廷制度也是照搬永乐大典的。由此可见韩国古时候受我国文化影响有多

  • 商鞅变法后是秦国功臣,为何最终被车裂?司马迁:他罪有应得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商鞅车裂后秦国怎样了,商鞅车裂图片,商鞅变法对秦国的贡献

    [var1]经过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资本得到集中,从而发展成为了战国后期最强的国家,然而秦国功臣商鞅的结局是悲惨的,在秦孝公去世候,商鞅匆匆忙忙的逃到封地,被秦惠文君率兵攻打,结果商鞅战败而亡,秦惠王并没有放过他的遗体,而是拿回去车裂示众,为何商鞅和秦国之间,会发展到如此水火

  • 史上最值得回味的临刑诗,荆轲、谭嗣同的绝命诗,都不如它洒脱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谭嗣同写的最难理解的诗,写荆轲最有名的诗,临刑前的绝命诗句

    [var1]千百年前,荆轲奉命前去秦国刺杀秦王,他知道此去九死一生,伴着好友高渐离击筑之声,荆轲高声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霎时间,苍凉悲壮之感涌上心头,同时也被荆轲大义凛然的献身精神深深震撼。千百年后,谭嗣同被捕入狱,等待他的将是无尽的折磨与死亡,临刑前,他于狱中写下一首七言绝

  • 商鞅变法,成就商鞅的千古名声,带来秦国的称霸道路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商鞅在秦国的变法起什么作用,商鞅用什么变法使秦国迅速强大,商鞅变法对秦国起到了哪些作用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乱、大变革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一切充满着变数,每一个国家都争相追求发展、期待能够逐鹿中原一统霸业。在这些国家当中,最后脱颖而出的是号称虎狼之国的秦国。秦国的强大源自于商鞅变法,在这之后,秦国的实力迅速发展,成为了战国七雄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然而,商鞅的变法虽然成功,但对于

  • 三国“十大美女”:光刘备就娶了四位,大小乔却没进前三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三国十大最强女将,正史中三国的四大美女,三国时期十大美人都有谁

    美人的美貌,在和平年代是优势,在战争年代,则有可能会成为葬送自己人生命运的东西。纵观三国时期的十大美人,似乎没有哪一个是最后得到了善终的。这是十大美人,每一个都是真绝色,前三位更是天姿国色倾国倾城。而刘备自己一个人,就占据了十大美人中的四个人,著名的大乔小乔,甚至在十大美人当中都没有能够排进前三位。

  • 雍齿曾多次背叛刘邦,为何刘邦不杀他还封侯?背后原因令人叹服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刘邦最恨雍齿吗,雍齿与刘邦的恩怨,刘邦为什么要封雍齿

    刘邦和雍齿是同乡,虽然二人都是沛县人,但雍齿却是当地的一位豪侠,而刘邦只是一名混迹于市井的小混混。从骨子里雍齿就看不起刘邦,但在陈胜吴广起义以后,刘邦就带领着手下兄弟,扛起大旗走上了反秦的道路。在萧何,曹参等人的帮助下,刘邦占领了沛县。随后刘邦的势力又接连攻陷了湖陵,方于两县,一时间刘邦势力大涨。不

  • 为何当时神机妙算的诸葛亮,一国之主去世后却屡屡战败?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在哪方面,诸葛亮为何能神机妙算,诸葛亮还有哪些神机妙算的事

    在公元211年的时候刘备正式建立了蜀汉政权,所有蜀国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手里,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军事上可谓是顺风顺水,神机妙算很少有失误的时候,但是在刘备去世后刘禅继位就发生了转变。刘备去世之后把朝政的大权交在了诸葛亮手中,军事的大权就交给了李严,因为刘备非常看好二人希望日后可以帮助儿子刘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