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剧照
刘邦性格从小宽厚仁爱,十分开朗,平时不拘小节,大大咧咧的。从不像正儿八经人家的孩子一样认真干农活,帮助父母操持家务。他天天游手好闲,好吃懒做,到处忽悠吹牛,可能就差提溜个鸟笼子天天遛鸟了。他喜欢交朋友,虽然没钱,但出手比较大方,经常和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吃吃喝喝。吃喝没钱了,厚着脸皮,赊账打白条。他的父亲刘大叔也不大喜欢他,经常训斥他,拿他和他哥哥比较,和别人家的孩子比较,说他现在这个样子,长大了不会有出息。街坊邻居们也都认为刘邦没有大的能耐,不认真干活,没有收入,都不正眼瞧他。就这样在家人和街坊领居的白眼中问题少年刘邦渐渐的长大了。
刘邦剧照
男儿志在四方,长大后,刘邦投奔到魏国明士张耳门下,从此有了个吃饭的地方,并且两人结成知己。可惜好景不长,魏国被秦国灭亡,张耳成了通缉犯,逃命去了,手下门客皆散去。刘邦回到家乡沛县,找了个差事,做了沛县泗水的亭长,秦时十里为亭,十亭为乡,亭长是比乡长低第一级,比村长高一级的小吏,是国家管理系统里最低的一级,主管本地治安、公共秩序、抓捕缉拿,管理流动人口、民间纠纷等等,相当于现在的社区警长兼居委会主任等等。
这个差事官不大,事不少,俸禄不高,责任很大。这个工作体面人家的子弟不去做,一般的正儿八经的人家的子弟做不来,正适合刘邦这样的混混,毕竟再小也是个官啊!有了头衔后刘邦混吃混喝更加容易,刘邦也干着比较起劲。秦朝时期担任这个职务的大多用在军队服役期满退役的人担任,秦朝战争不断,能活着退役的人都经历了九死一生,啥没见过,可见这个差事的特殊性。
刘邦剧照
秦朝统治者大肆兴修宫殿、陵墓,修长城,连年用兵,耗费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大大的加重了人民纳税负担。特别是秦朝末年社会动荡不安,秩序混乱,民不聊生,人民当忍无可忍。各地农民纷纷杀掉当地官吏,揭竿而起,处于国家管理系统中最基层的亭长,维护阶级统治的最末梢,社会矛盾的最先接触者。
刘邦剧照
刘邦的亭长工作不好干,说不好那一天,你去执行公务,抓逃犯的时候,被人给解决了,或者那一天你工作干不好,造成了大的失误,你也难逃其罪。结果后来就真是,刘邦在押解囚犯的途中,囚犯跑了,不过还好,囚犯仅仅是跑了,他们中间如果有像陈胜吴广那样的人,刘邦的性命难保了。
刘邦雕塑
作为亭长的刘邦又一次在押解囚犯的过程中,囚犯突然跑了,刘邦公差没完成,工作也丢了,朝廷要治刘邦的罪,开始通缉刘邦,于是刘邦成了逃犯。不久,被逼无奈的他开始了造反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