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朝末期朝廷昏庸黑暗,慈禧太后时常任性办事,在她六十岁时,为了过好自己的六十岁生日,不惜耗空国库也要修建颐和园,哪怕当时已经有了日本入侵的威胁,她也不放弃这些表面工程,使得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张之洞的汉阳铁厂这些真正对国家社稷有利的东西却没有资金支撑。
虽然清朝当时的政治趋向愈发沉重,但是也有很多英明的大臣还在苦苦支撑着黑暗的朝廷,他们都是真正为国家百姓考虑的人,就比如说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还有一个大臣名为左宗棠,他和前面三位并称"晚清中兴四大名臣",关于左宗棠,可以说他就是一位民族英雄。
左宗棠少年有大志,仕途一波三折,所做所为皆是真切为国考虑
左宗棠在1812年出生于湖南,从小就天资聪颖,并怀揣大志,可以说是年少就有着宏伟的志向,在他四岁时,就跟随着父亲去了长沙读书,15岁时也就是道光七年,他就中了长沙府试的第二名,不幸的是,他的母亲也正是在这一年病重,左宗棠因此放弃了院试。
没过多久,其母亲就因病而逝,在为母亲守孝期间,他读了很多书,涉及的范围也很广,历史、地理、军事、水利等等,这些书为他后来的发展都提供了很大的作用,1829年起他就一直在阅读这些书籍,以后的很多决策也是依靠了此时的知识积累。
1830年,左宗棠的父亲去世,在丁父忧期间他拜访了学者和实务派官员贺长龄,左宗棠得到了国士的礼仪接待,过了一年,左宗棠进入了城南书院读书,贺熙龄也就是贺长龄的弟弟,他成为了左宗棠的老师,对自己的这个学生,他报以很高的评价,也正是在这一年,左宗棠又进入了湘水校经堂上学,他平日里勤奋努力,在一年的考试中七次位列第一名。
不过在后来的生涯中,左宗棠却多次落第,在1832年到1838年这六年里,左宗棠落第三次,在1835年他考中湖南省第十五名,却因为超额最终仅为"誉录",左宗棠不甘心屈就,于是就弃官返乡了,在家乡的这段时间,左宗棠为了养家糊口去做了家教,在这段时间里,他依然潜心研究学术。
1848年左宗棠因发大水而救济乡邻。他心里装着的都是百姓,也是在这一年,胡林翼向林则徐推荐了左宗棠,虽然左宗棠最终有事没有赴任,但是林则徐记住了他,过了两年,林则徐约左宗棠在长沙相见,他们彻夜长谈,谈及政治局势、古今历史等等,林则徐夸赞左宗棠是"绝世奇才"。
1852年太平天国军队围困长沙,左宗棠接受了巡抚张亮基之聘,开始保卫大清之路,左宗棠的决策全数正确,他分析了战场局势,排兵布阵,最终使得在此僵持三个月的太平军撤兵,他的一生功名也从此开始。
后来的左宗棠职务一路升迁,在他任职期间,为天下百姓做了许多事情,在带兵打仗、施政布财方面也颇有成就,他一生清廉为官,最著名之事便是收复新疆,当然他的功绩不止于此,但已是很多人的遥望不可及了。
同为晚清名臣,为国奉献了自己的一生,但同时也是死对头
清朝还有一位名臣,很多人肯定也都听说过他的名号,此人就是李鸿章,他创办的北洋水师在当时的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他也是洋务运动的领袖之一,他深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道理,要想清朝强大,就要把硬实力发展起来。
在他的一生当中,和左宗棠有不少重合的地方,比如他们都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也都参与了洋务运动,李鸿章从小也十分聪慧,六岁就进入书屋学习,先后拜在李仿仙和徐子苓两位名师门下,道光二十年也就是1840年,此时的左宗棠还处于失意之中,李鸿章就已经考取了秀才。
李鸿章一生仕途顺利,若不是清朝晚期统治者太过腐败,他一定要扬名立万,在历史上不会留下一丝污点,可惜慈禧太后的无理取闹,使得他付诸心血的北洋水师因为无法筹集资金,最终变得落后,在甲午海战中全军覆没,这对于李鸿章来说是莫大的打击,只能说这样的一位名臣真的是生不逢时。
左宗棠也是差不多的,他们都生错了时代,左宗棠因为镇压太平天国而起家,他在闽南彻底剿灭了洪杨之乱,后来去征战西北地区,收复新疆,这样的功绩,谁看了不说一声好?他为清朝做了太多事,可惜朝廷从未善待他,即使如此成就,也只封为二等恪靖侯。
李鸿章和左宗棠若是生在惜才的君主时代,定是历史上被代代相传赞扬的人,也能够更好的发挥自己的才能,这二人虽都是贤能之人,但是却也是对头,李鸿章有淮军和北洋水师,左宗棠有楚军和南洋水师,哪一个不是对立的?
最终是李鸿章夺得了胜利,左宗棠似乎在功绩上更胜一筹,但是成王败寇,淮军才是最后成为清朝武装力量的部队,在甲午战争之前,李鸿章的军队就已经遍布天下,就连北洋水师也要名气更盛,在多场战役中都是主力部队。
但是楚军的境遇却急转直下,直到最后甚至退出了历史舞台,在政治上,他们是敌人,但是在国家的立场上,他们也是伙伴,如果不是只能择其一,两人定是最好的朋友,李鸿章和左宗棠是即将崩塌的清朝大厦的顶梁柱这是事实,但他们不和,也是事实。
左宗棠死后,李鸿章送上挽联,表达了深深的惋惜之情,背后都是心酸
李鸿章的功绩被后人仰望,但是因为他签订过太多丧权辱国的条约,所以也被后人所不齿,认为他这是在卖国,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评价也变得越来越客观,李鸿章的事迹被翻出来,大家也开始理解了他的选择,这都是无奈之举而已。
李鸿章对自己的评价认为自己是一个裱糊匠,这句话不无道理,因为在清朝这座即将崩塌的大厦上有许多缺口,最终弥补之人也都是李鸿章,他知道清朝必将破灭,但是他不愿意这样的事情发生,一直在苦苦支撑。
但是左宗棠的想法却与他不同,虽然他也知道清朝撑不了多久,李鸿章维护的是清朝的核心,他签订了各种条约,让一点地,赔一点钱,他以为如此能够让对方停战,他想要保留的是这个清朝,于他而言,最不希望发生的事情便是改朝换代。
可是左宗棠并不这么认为,如果有一支革命军可以彻底改变如今的局面,他一定会大力支持,因为他想要救国,既然现在的朝廷腐败黑暗,那么如果能够出现一只带领国家走向更光明未来的势力,大概他并不会坚守在腐朽的清朝面前。
在中法战事上,两人一方主和一方主战,在收复新疆之事上,两人的看法也不尽相同,这都体现出了他们在政治上的巨大分歧,但这影响的只是他们的政治立场,并不包含私人感情,在左宗棠死后,李鸿章送上的挽联就可以看出他对同样贤能之人的惺惺相惜。
左宗棠死的时候是悔恨的,他希望自己能够再多活几年,虽然救不了清朝,但是至少要从西方手里多争取回一些利益,二人用不同的方法维护这个摇摇欲坠的朝廷。左宗棠死后,其家人就十分担心长期不和的李鸿章会来找麻烦。
后来李鸿章也确实找上了门,但是目的只能为了送一副挽联,两人在政治上有斗争,在心中其实都认可对方的人品和实力,挽联的最后一句是"为天下惜公",其实左宗棠去世,李鸿章定也是十分难过,毕竟真心为这个朝廷的人,又少了一个。
结语:
李鸿章在时间的冲刷之下开始洗去冤屈,不得已签下了那些条约,只是希望对方能够因此收手,他想要维护清朝,维护百姓,如果换一个人,或许损失的权益更多,在签订条约时,李鸿章据理力争,却没法得到洋人的半点让步,他的内心也是煎熬的,这样的一份辛酸,只因他生于这个时代。
左宗棠同样如此,虽然他的形象在人民心中一直都是高大伟岸的,后人对他的敬仰和爱戴不会随着时间而变化,但是对于他来说,他还有许多遗憾,虽然清朝已经几近破灭,但他还是抱着一丝希望,想要救国救民于水火之中。他们二人,都是那个时代真正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