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姚广孝:一心撺掇朱棣谋朝篡位,却不求美女钱财,他到底图个啥?

姚广孝:一心撺掇朱棣谋朝篡位,却不求美女钱财,他到底图个啥?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392 更新时间:2024/1/19 5:40:00

在明朝有一个传奇和尚,生前受尽封赏尊荣,在他年轻的时候,有人说他嗜好杀戮,他不但不生气还大喜。在他死后,明仁宗朱高炽认为他“生则同其富贵,殁则陪其祀享”,而让他配享明太宗庙庭,他就是明朝著名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黑衣宰相”姚广孝是明成祖朱棣身边的一位传奇人物,堪称是明朝最神秘谋士。他是个和尚,却精通儒道佛三教,他在朱棣微时便与之相识,一路辅佐朱棣登基称帝。姚广孝更是搭档明代大才子解缙,完成了《永乐大典》的编修工作,成为该书的总编纂官,为我国的文化历史作出了巨大贡献。此人一身传奇,可谓是明代文臣第一人。

01

姚广孝出生在长洲(现江苏苏州)一个世代行医的家族,但他却并未承袭祖业学习医术。在14岁时,姚广孝便出家为僧。既然出家为僧,姚广孝本该信奉佛教,但实际上他除了佛教之外还涉猎甚广,不但精通儒学,还拜了一位道士为师学习阴阳术数。而这一切都昭示了此人的不凡之处。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朱元璋想选拔一批精通儒学的僧人来当僧官,姚广孝也在被招入京师的通儒僧人之中。过了五年,在姚广孝45岁的时候,通过别人的推荐,在皇家寺院中担任了一个小僧官。

又是两年后,在马皇后病逝后,姚广孝因为尊圣令为诸王诵经祈福,而结识了燕王朱棣。二人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朱棣要回到封地北平时,姚广孝主动要求一同前往。朱棣也十分欣赏姚广孝,加上他本也有意招揽人才,便将姚广孝一同带回北平担任一座寺庙的主持,两人来往密切。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建文帝在明太祖驾崩后继位,为了稳固自己的王位,建文帝开始削藩。陆续有五位藩王以不同的罪名废除藩国,此时朱棣有心想反,但却还未能下定最后的决心,姚广孝却一心撺掇朱棣谋朝篡位,直接就跟朱棣说让他起兵,并且表示朱棣登上皇位乃是天道。

02

姚广孝还给朱棣推荐了不少人才,最终朱棣下定决心谋反,开始暗中拉拢各方势力,组建属于自己的部队。姚广孝则悄悄地替他训练兵马和打造兵器,为了掩盖打造兵器的声音,还专门饲养了不少鸭鹅之类的动物。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六月,朱棣被一名本府护卫告发谋反。在得知此事后,朱棣决定立即起兵造反,此后朱棣领兵四处征战,姚广孝则辅佐世子留守北平。姚广孝告诉朱棣:“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弱,势必举。”朱棣听从了他的建议,最终得以功成,登基称帝。

此后姚广孝被朱棣不断封赏,朱棣对他十分尊重,每次与他交谈从不以帝王自居,反而总是称呼他为“少师”。姚广孝身居高位,却从不居功自傲,他拒绝了朱棣让他还俗的要求,只愿意居住在寺庙中,对于朱棣赏赐给他的府邸宫女等都不接受。姚广孝只有在上朝时才会换上朝服,平时依旧作僧人打扮。对于朱棣赏赐给他的黄金,姚广孝也特地找了个机会,全部分发给自己的宗族乡亲们。

03

姚广孝为朱棣立下如此功劳,却一不要美女,二不求钱财,那他到底图个啥?其实很简单,不是不求,而是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君主的疑心。因为姚广孝如此高风亮节的表现,每次朱棣离开南京,包括带兵征战蒙古的时候,都会将朝中大事交给姚广孝和太子,令他辅佐太子建国,后来还进一步让姚广孝教导皇长孙。

姚广孝在84岁的时候病重,朱棣多次亲自前往探望,他想要满足姚广孝临终的要求。令他意想不到的是,姚广孝只提出一个请求:将建文帝的主录僧溥洽释放。朱棣初入南京时,溥洽由于建文帝的原因被捉拿下狱,已经十多年了。朱棣答应了姚广孝的请求,没过多久,姚广孝便与世长辞。

在姚广孝病逝后,朱棣连着两天都没能上朝,最后按照僧人的礼仪将他安葬。朱棣不但追封给他哀荣无数,还亲自为姚广孝撰写神道碑铭。明仁宗朱高炽继位后,在姚广孝去世的七周年祭日,特地下令将姚广孝配享明太宗庙庭,这份殊荣在明朝文臣中仅有姚广孝一人。

结语

朱棣曾为姚广孝作诗《赐太子少师姚广孝七十寿诗二首》:“寿介逃虚子,耆年尚未央。功名跻辅弼,声誉籍文章。”可见他对姚广孝的看重。有趣的是,明朝有两个和尚说得上是改变了历史的进程,一个便是明太祖朱元璋,推翻了元朝,建立起明朝。另外一个便是姚广孝了,姚广孝力主朱棣起兵,将建文帝朱允炆取而代之,由此开了永乐盛世。明朝的命运在此来了个大拐弯,而姚广孝堪称是掌舵者一般的关键人物,对大明王朝的影响不可估量。

参考资料:

《明史》

《赐太子少师姚广孝七十寿诗二首》

更多文章

  • 明朝不是拥有强大火器吗,为何败给了只有冷兵器了后金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的火器有多厉害,明朝大部分火器是从哪儿来的,为什么明朝火器很好但是打不过

    首先我们可以看看当时两方之间的装备差距。明朝掌握当时世界领先的火器技术,并发明了类似于三眼火铳,火龙出水,佛朗基等等即使听到名字都会觉得很强的装备;再看看后金呢,只是一个刚刚独立出来的小国,竟然击败了大明朝。这个曾经能够在与战斗力强大的蒙古军队作战中获得胜利,拥有强大火器的明朝军队,却败给了一个仅仅

  • 为何说成吉思汗是中国人?这四条文史常识请牢记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按照我们的一贯做法,判断一个人的籍贯,主要看他的出生地、血统、发迹地、长期居住地等几个方面。那么我们来分开分析。1,成吉思汗出生地,属于中华文化圈,100年前才有外蒙标签。成吉思汗的出生地在漠北斡难河上游地区,在今天看来,就是蒙古国的肯特省。肯特省有个很有名的肯特山,就是狼居胥山,那是霍去病封禅的地

  • 身为北宋宰相,因功劳死后封王,谁料后来老婆女儿当了尼姑?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北宋最后一个宰相,北宋宰相的人物分析,北宋肥东籍宰相

    赵光义很多读者朋友都很熟悉,宋太祖赵匡胤的弟弟,虽说是赵匡胤的弟弟,实际上人家是赵家老三,赵匡胤只是他二哥,他还有个大哥叫赵匡济,只是死的早。由于赵匡胤突然暴亡,皇位没有按规矩传给自己的娃,却让弟弟赵光义登基称帝了,因此民间传说“斧声烛影”赵光义杀了哥哥才称帝的。历来争论挺多的,这也算是一个历史迷案

  • 万世不祧只有始祖能享受,朱厚熜做了什么,让朱棣也有这种资格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厚熜世系图,朱厚熜是朱棣什么人,万世不祧之君有哪些

    无论世系如何延续,始祖始终要在主殿祭祀,因此被称为“万世不祧”,至于其他的帝王牌位,则会随着世系的疏远而不断地被移到偏殿去祭祀,也就是被“祧”出去,朱棣后来就有传言说因为世系过于久远,而差一点被祧出太庙。明太庙原本只有朱元璋享有“万世不祧”的资格朱元璋建立大明的时候,太庙里本来只有四个牌位,分别是他

  • 为何蒙古汗国不承认忽必烈蒙古大汗的称号?说:继承了大宋的国祚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忽必烈是蒙古承认的大汗吗,忽必烈和蒙古的关系,忽必烈多久才成为大汗

    元朝虽然建立了,忽必烈也在蒙哥去世之后,继承了大汗的位置。然而在蒙古帝国这里,除了大元朝之外,还有钦察汗国、察哈尔汗国、伊利汗国和窝阔台汗国,在这个联盟体性质的大家庭中,忽必烈的蒙古大汗的称号和位置,也仅限于大元朝,其他几个蒙古汗国其实并不承认,这里面存在的原因是什么呢?一是文化认同度不同。在其他几

  • 成吉思汗到底是哪国人?他的国籍归属,还真是非常复杂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成吉思汗国籍,成吉思汗现在属于哪个国籍,成吉思汗是什么族的后裔

    事实上,黄祸论的最初起源,就与蒙古民族有关。成吉思汗统一大漠后,让蒙古族迅速发展起来,并对周边一带展开了疯狂的征服和屠戮。他死后,其子孙后代更是一路西征,并一直打到了西欧腹地——多瑙河流域。蒙古的西征,让欧洲人见识了东方的力量,也因此衍生出“黄祸论”。时至今日,曾经强大的蒙古早已不再,然而“黄祸论”

  • 此国要人没人、要钱没钱,为何还最后灭亡?连赵匡胤拿她也没办法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老宋赵匡胤,国外评价赵匡胤,赵匡胤黄袍加身没人反抗吗

    力量弱小让他们容易走向败亡,但有时也并非完全绝对。在南吴、南唐、吴越、南楚、前蜀、后蜀、南汉、南平(荆南)、闽国、北汉十国之中,实力排倒数的北汉,反而最后灭亡,即使是一代英主柴荣,建立大宋王朝的开国帝王赵匡胤,很多时候也拿北汉没办法。在他们眼中,北汉就如非洲草原的平头哥一样,极其难缠,招惹不起。北汉

  • 宋朝丢掉了西域、燕云十六州等疆土,为何还被称为统一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有没有收复燕云十六州,宋朝拥有过燕云十六州吗,宋朝为什么没能收复燕云十六州

    不过,虽然失去的比较多,但是这些失去的都主要是边区,而作为中国的主体部分是没有失去的。(北宋版图)中国的主体部分是什么呢?也主要有三大块:一是中原地区,一是巴蜀地区,一是江南地区。北宋是拥有这三个地区的。所以北宋算是统一的王朝。三国的情况不一样。魏、蜀、吴三国,刚好分别拥有中原地区、巴蜀地区和江南地

  • 他是朱元璋口中的老实人,也是善终的功臣之一,凭九字定江山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朱元璋身边唯一得到善终的人,朱元璋身边善终的有哪些人,朱元璋的开国功臣有几个善终的

    朱升的一生很是传奇,他的名字来源也是有传奇的色彩,朱升出生之前已经连续下了很久的雨,并且每天都是乌云密布的。后来在一天的清晨,朱升顺利降生了,在他哭声传出的那一刻,天空中的太阳东升了,所以他的父亲就为他取朱升之名,寓意他未来偶遇无限的可能。朱升后来还在元朝做了官,就是管理地方教育考试的,当时的朱升有

  • 宋朝灭国画面有多惨?宰相背着7岁皇帝跳海,10万军民悲壮殉国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解密

    说起崖山海战,可以说是汉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那抹痛。也有很多学者甚至表示:崖山一战后再无中国,因此这场战役的惨烈程度可想而知。当时的南宋朝廷面对蒙古骑兵的追杀走投无路,丞相陆秀夫背着年仅七岁的小皇帝赵昺跳海,而十万多军民也蹈海殉国,因此这场战役也上榜十大中国历史上最悲壮的时刻。很多学者指出同样是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