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西域地区一直都被统治者所看好,开元年间(公元713年),唐朝的国力空前强盛,军事实力也显著增强,西部地区很多小国都臣服于唐,但吐蕃却一直与唐朝进行战争,并且不相上下,随着国力的增强,唐朝更加坚定攻打吐蕃的决心,除此之外还有大食国。
先来简单介绍一下高仙芝,高仙芝,高句丽人,善于骑射,骁勇无比,小时候跟随父亲入唐,20岁就被授予将军之职。
在当时的西域有若干小国,而这些小国只能看实力的强弱来决定投靠谁,他们谁也得罪不起,其中有个小国名叫小勃律原本是唐朝的藩属国,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小勃律是安西四镇的交通要道,而后来小勃律选择归附于吐蕃,这让唐朝统治者大为恼火,并且小勃律要是没了,唐朝对西域的控制会大大减弱,根据史书记载:“(小勃律归附后)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
此后,唐朝多次派兵讨伐吐蕃,但由于地理原因,几乎都是无功而返。天宝六年(公元747年),唐玄宗令高仙芝等人征讨小勃律,吐蕃不好打,小勃律还是可以打的。虽然小勃律是一个小国,但其海拔非常高(位于青藏高原地区),仅是行军就让唐军有些吃不消(根据史书记载,高仙芝等人行军就花费了近四个月),但就算是如此,高仙芝部依然是英勇杀敌,把吐蕃打了个措手不及。
没过多久高仙芝便率领大军临近小勃律都城,这让小勃律王非常害怕,高仙芝并没有强攻,而是用招降的方式,小勃律王无奈之下只能出城投降,这一战让唐军名声大震,高仙芝的威名在西域传开了,没过多久,拂菻、大食等七十二国都选择归附唐朝。
唐朝虽然取得了对吐蕃的战争胜利,但并没有完全打败吐蕃,后来高仙芝再次出征西域,又一次大获全胜,这也使得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同时高仙芝威震西域,吐蕃和大食称其为“山地之王”。高仙芝虽然厉害,但他也有一个非常致命的弱点。
高仙芝的这一弱点便是贪婪!除此之外他还有些目中无人,喜欢炫耀。
高仙芝在担任都知兵马使时,他每次出行都会带着二三十人,并且穿的非常华丽,当时封常清(唐朝名将)想成为高仙芝的随从,但高仙芝以相貌丑陋为由拒绝了,最后还是封常清软磨硬泡之下才答应了。高仙芝的贪婪险些害死他,并且对于处理民族关系上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西域地区有一石国,因为懂得经商,所以非常富裕,并且与唐朝的关系也非常不错,但高仙芝垂涎石国的财富,于是以“无藩臣礼”为由讨伐石国,石国对于唐朝可以说是非常忠臣,每年朝贡不断,所以高仙芝前来讨伐时,石国的国王并没有抵抗,而是询问原因,并且选择约和,对于这样的藩属国可以说是求之不得,珍惜还来不及,怎么可能去攻打呢,高仙芝就这样做了,只为了石国的财富。
石国本意约和,但高仙芝借约和的名义趁机出兵,并且一路上烧杀抢掠,不论男女老少都没能幸免,满载而归的途中,高仙芝在半路上又污蔑突骑施反叛,突骑施和唐朝的关系非常亲密,而高仙芝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破坏关系,事后,高仙芝的攻打两国的事情引起了百姓的不满,而唐统治者非但不明察,反而派兵镇压。唐玄宗事后也知道了高仙芝的底细,但并没有治罪,反而包庇。
正因为高仙芝的胡作非为和唐玄宗的放任,导致唐朝在西域的威望大大降低,并且引得各部联合起兵,最终高仙芝在怛罗斯之战中惨败,而后唐朝内部又发生巨大变化,原本强大的唐朝内部出现危机,昏庸的唐玄宗因听信谗言,将高仙芝和封常清下令处死。
高仙芝虽是名将,为唐朝维护了西域的稳定,但他的名声并不好,相反后来还破坏了唐朝与西域各小国的友好关系,他的贪婪不仅害了他自己,还连累了唐朝,这也离不开唐玄宗的放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