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确的来说,界桥之战不是袁绍所想要主动发起的,袁绍占据冀州不久,而且周围各方势力(除了曹操)都是袁术方的势力或者动摇观望中,而公孙瓒不同,此时兵锋正盛,占据绝对的优势,自然要浩浩荡荡的向着冀州进发,一举打入冀州内的安平、清河这两个郡,给予了袁绍非常大的压力,按照《后汉书》的说法就是:“冀州诸城无不望风响应”,公孙瓒一直把战线拉到了多前呢?直至巨鹿郡的广宗县这个地方,此地距邺城已经是非常的近,这个时候的袁绍是非常的被动,是一种不得不接战的状态。
袁绍无奈只得亲自领兵迎战,于界桥之处和公孙瓒开战,战局一开始对于袁绍是非常的不利的,地理角度上,广宗这里是华北平原,一马平川,非常适合公孙瓒的骑兵部队作战;士气上,袁绍被动出击,又没有骑兵作为主力,部队长途跋涉士气不足,公孙瓒则连战连胜,以逸待劳,更有优势;从后方来看,袁绍的后方并不安稳,黑山军蠢蠢欲动,而公孙瓒则暂时没有这个问题。可以说界桥之战是一场全方面来看都对袁绍极其不利的一场战斗,而且袁绍毫无退路,此战必须胜利。
这里就不得不说,袁绍及其帐下的人员在战术军略上的本事还是相当不错的,冀州时候擢用的麹义在这场战斗中发挥了巨大的能量,其优秀的步弩结合战法完美的击溃了不可一世的白马义从,一举击溃大意的公孙瓒。而在主战场结束之后,还有一个小小的插曲,而在这个小插曲里面,袁绍展示了自己的勇气和魄力。
公孙瓒的主部队被击溃之后,袁绍的大军也继续追击,但是有二千余人的公孙瓒散兵在逃散的过程中撞见了袁绍(不过他们也不认识袁绍本人),这两千骑兵将袁绍围住,箭矢犹如雨下,田丰作为随从想要拉袁绍去矮墙之下进行躲避,而袁绍却将头盔直接摔到地上,说道:“大丈夫当前斗死,而反逃垣墙间邪”(大丈夫宁可冲上前战死,躲在这个墙后面,难道就能活命么?),如果说到这里只是无谋之勇,接下来,袁绍则是淡定的指挥身边的弓弩手迎战,硬生生的杀退了这支骑兵,足见其兵略上也是合格且优秀的。
界桥之战的真实历史思维应当是极高的,虽然战争过程中几乎不涉及(或者说很少涉及)三国时代中的曹、孙、刘“三巨头”,但是其战斗的规模,战斗的经典程度和战斗的影响力绝不亚于之后的若干场大战斗,其战斗的结果决定了河北一带的势力走向,经过此战和之后的龙凑之战,袁绍一举收复了冀州全境,更确立了自己在河北的绝对统治地位,曹操方也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机会,同时极大的打击了袁术集团的士气的作战规划。如果袁绍在这场作战中失败,曹老板可能也会就此失势,天下说不定真的就成了“仲”家的天下了。
值得一提的是,袁绍在界桥、龙凑之战之后其实并没有完全摆脱险境,由于界桥之战和收复冀州尤为重要,袁绍为此可以说付出了大量的力量并且后方不稳(人心惶惶,界桥之战之前,看好袁绍的人非常之少),导致袁绍领军在外的时候,自己的大本营发生了兵变,魏郡的乱军和黑山军一同拿下了邺城,而袁绍这个时候正在外面和军队开打了胜仗的party,听闻老家失守之后,袁绍却没有像部下们一样慌张,非常的淡定,稳住了差点就要散乱的军队。我们可以设想,假设此时在外的军队听闻这个消息而慌乱的话,纵使界桥、龙凑两战皆胜,袁绍方依旧要面临着灭亡的危急。可以说,这个时候袁绍的风度和泰然,拯救了这支在外的军队。
当邺城危急后来解除之后,袁绍可以说在河北的地位就完全稳固了,已然具有了一扫河北的实力,而在面对几次重大危机时袁绍的态度和做法,也不难看出袁绍确实具有一定的兵略和极好的心态,胆子是一点都不“薄”,智慧也是一点都不“小”。袁绍很快就在此后击溃张燕、打败公孙瓒,掌控了青幽并冀四州,下一话,笔者将梳理直至官渡之战之前的天下局势,分析官渡之前的具体情况,为最后的官渡一战的分析,做好铺垫。
收藏 举报
0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