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所以会有这种印象,首先就是人们潜意识里觉得,东吴就应该是俯首称臣的。因为无论是曹操还是刘备,他们所建立的政权,相对而言都有一定的法理依据。前者的做法堪称是“简单、粗暴又管用”,皇帝都在我手心里捏着,自然是以正统自居了;而刘备也不遑多让,毕竟他的皇叔身份,是献帝都承认的。
相比较而言,孙权在此方面就有些“效率低下”了,他建国比其它两位要晚好长一段时间。但事实上千万不要被表象所迷惑,毕竟他的手下先后有着周瑜以及鲁肃这些才俊的辅佐,虽然只局限于江东之地,但也从来都不缺乏争霸天下的雄心壮志。
虽然最早在江东坐大的是袁术,但无论是周瑜还是鲁肃,都对他没有太好的观感与印象,这也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英雄所见略同''。周瑜起家更早,但鲁肃却是颇有实力的地方豪强,也正是鲁肃曾给予的帮助,使得他在投奔孙策之后,也想到了对鲁肃的提携。
与周瑜颇得重用不同的是,初期的鲁肃境遇十分尴尬,为此他一度产生了离去的心思。不过此时发生的两件事,让鲁肃最终还是留了下来。其一就是周瑜把他的母亲留下来好生伺候着,用这种办法让鲁肃颇为踌躇。其二就是恰逢其时孙策被人杀了。
已经处于核心层的周瑜,在幼主孙权面前的话语权就更多了,也正是瞅着这个机会,他不失时机地将鲁肃推向前台,引荐给自己的主公。也正是这次被后人称之为''榻上对''的会见,鲁肃献上了他的计策,比起''隆中对''还要早上那么几年,但核心思想却有很多相似之处。
与小说演义中描述的形象不同,周瑜能力出众、气度恢宏,而鲁肃看似低调,却很有主见,根本不是在诸葛亮面前唯唯诺诺的形象。当然这两位也有分歧,但他们的可贵之处在于,能够将此控制得很好,在大目标方面完全保持一致。因此周瑜也是极力地推荐鲁肃作为替代自己的人选,他们的接力传承,是东吴崛起并参与天下争夺的重要保障。然而在两位相继过世后,本地士族目光短浅,使得东吴满足偏安,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备注:文中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