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思想家呢 他们并没有读过什么书

春秋战国时期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思想家呢 他们并没有读过什么书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481 更新时间:2023/12/5 18:05:15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中国历史上最多、最了不起大思想家。春秋战国以后到今天,中国历史还延续了两千多年。可是,这两千多年里,却再也没有出现过春秋战国时期那样的盛况。

(焚书坑儒)

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能成为学者,能成为思想家,这个人肯定读过不少书,见识过不少东西。但是奇怪的是,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那些大思想家,并没有读过什么书。虽说他们究竟读过什么书,我们现在并不完全清楚,因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干过“焚书”的事情。但是,并不表明那个时候的书就很丰富。因为我们现在从他们的记述中,也没有找到更多的文献资料。这说明,不管秦始皇烧没烧书,他们读过的书,应该都是不会很多的。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意思是说,除了读书外,交游也很重要。不错,春秋战国时期的人,确实走过不少地方。但这种走,也主要是在中国的范围内行走,由于交通所限,并没有多少人去过外国。一些当下学者认为,老子墨子这些思想家,可能去过印度、欧洲这样的地方。但这也不过是一种文化学上的猜测而已(也就是说,根据他们思想和印欧思想的契合,认为思想具有传承关系),并没有实际的证据。

再说了,要讲走过的地方,咱们现代人走过的地方,比古人走得可是太多了。但是,有几个人成了思想家呢?

显然,读过多少书,走过多少地方,并不是一个人能成为思想家的决定性条件。

那么,春秋战国时期的人,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大思想家?为什么后世再也没有出现过那样的高度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应该分两个层面来讨论。

第一个层面,为什么当时会出现那么多大思想家?

第二个层面,为什么后世两千年出现的思想家非常少?

(尊王攘夷)

先讲第一层面。春秋战国时期,之所以出现那个多思想家,我认为主要是那时候有那样的需要。

春秋战国是战乱时期,各个诸侯国都在努力发愤图强,想让自己留存下来,想通过兼并其它国家,占领其它国家的人们及百姓,让自己变得强大。到了战国后期,甚至想把所有的诸侯国都兼并,实现统一中国的目的。

那时候的君王,不像我们现在这些“事后诸葛亮”,我们这些“事后诸葛亮”现在都明白,法家、兵家这些思想,才是壮大自己,统一中国的灵丹妙药。那时候的君王们都不明白,都在摸索之中。比如,看见齐桓公“尊王攘夷”可以强大,大家都跟着学习“尊王攘夷”。看见晋文公“践土会盟”可以强大,大家又跟着“践土会盟”。看见秦穆公“开边拓土”可以强大,大家就都往外面打。看见楚庄王“问鼎中原”可以强大,大家又反过来,争相往中原打。总之,都是不断摸索和借鉴的结果。

当然了,除了借鉴摸索,更重要的是另搞一套,要有自己独特的治国纲领。

有需要,就有提供。那时候,确实不断有人向君王提供这些治国纲领。这种提供,包括两个方面的。一种是更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比如学习舜之道、行仁政等等。还有一种是标新立异的,比如绝不能讲“王道”,而要努力讲“霸道”。相对来说,标新立异的思想,更让君王感兴趣。因此,标新立异的思想就层出不穷地被提出来了。

再一点,一个读书人,如果你能说出一套标新立异的,让君王感兴趣的思想,那么,你迅速就可能出将入相,人生得到一个大的改变。所以,标新立异的思想在那时候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了,也有一些读书人并不愿意思考政治,因为对天地的不知情,因为人生苦短,因此,他们更愿意思考天地,思考人生,思考人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独尊儒术)

无论是思考政治,还是思考天地人生,因为完全没有拘束,大思想家也就因此产生了。

我们再来讲第二层面,后世为何很少出大思想家?

根本的原因,是后世进入了王朝社会,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汉武帝的“独尊儒术”,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都在进行严格的思想禁锢。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大量的文字狱,对思想禁锢达到了惨烈的程度。一旦在文字上犯了忌讳,不是死一个人,是株连九族,是上万人,上十万人地死。在那样一种背景下,谁还敢写出一点点标新立异的思想呢?

有人可能会说,不对啊,后世也有乱世啊。南北朝、五代十国,这些不都是乱世吗?为什么那时候也没出现什么大思想家呢?

可能大家并没有注意,实际上,春秋战国时期的乱世,和后世的乱世,其实是截然不同的。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国家都历经了上百年几百年,虽然他们也争战不断,但是除了到战国后期,大多数时候,诸侯国之间争霸,都是要讲道理的。而且因为实施的是分封制,人与人相对要平等一点。因此,国家其实也并不是很乱。而后世的乱世,那些诸侯们都明白“枪杆子里出政权”,都知道得拼拳头。再说了,春秋战国已经提供了足够的经验,照着做就是了,不需要再另外想一套思想出来。因此,大思想家就不可能形成了。

(参考资料:《春秋时期的文化转型》)

标签: 春秋思想家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公主流落民间成奴婢,翻身回宫后将主子打入死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清河公主,晋朝,历史解密

    公主从小就养尊处优,被皇帝视为掌上明珠。但是在晋朝有这么一位公主,战乱中他被村夫拐卖成奴婢,受尽屈辱。翻身回宫后,她立马复仇,将主子打入死牢。这位公主就是晋惠帝的女儿清河公主,西晋灭亡,洛阳大乱,皇族纷纷逃难。清河公主在逃难过程中,跟家人失散。后遭人劫持,竟用几分钱的价格卖给了一个叫钱温的人。钱温将

  • 历史上对刘询的评价都是怎样的呢?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朝,刘询,历史解密

    历史上对刘询的评价都是怎样的呢?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丙吉:通经术,有美材,行安而节和。霍光:操行节俭,慈仁爱人。刘向:中宗之世,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天下殷富,百姓康乐,其治过于太宗之时,亦以遭遇匈奴宾服,四夷和亲也。”“然文帝之节俭约身,以率先天下,忍容言者,含

  • 攻下长安后黄巢义军为何迅速灭亡?黄巢下场最后怎么样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黄巢,唐朝,历史解密

    广明元年(公元880年)八月,黄巢军击败曾经要想全歼义军而被朝廷挂起来的曹全晟(不知皇帝后悔了没有),渡过淮河,淮北诸州也相继告急。在义军渡河之前,朝廷还想祭出一招经常用的“怀柔政策”,想以节度使之职换取黄巢罢兵,后又被否决。然后朝廷还调兵遣将守潼关等险要,以保京城长安,并做了外逃的打算。可惜征调的

  • 刘邦死后,吕后为什么要大肆屠杀刘邦的后人?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吕雉,汉朝,历史解密

    高祖刘邦驾崩后,汉惠帝刘盈继位。刘盈是吕后和刘邦唯一的嫡长子。刘盈其实就是个儿皇帝,朝中大权掌握在吕后手中。吕后为了巩固儿子的皇位,开始大肆屠杀刘邦的后人。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 刘肥 、刘盈 、刘如意 、刘恒 、刘恢、 刘友 、刘长 和刘建 。这八个儿子中只有刘盈是吕后的亲生儿子 ,吕后先后杀死了

  • “天命”是迷信吗?为什么孔子也信“天命”?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战国,孔子,历史解密

    “天命”这个词,一听就带有很浓厚的封建意义,但是这个词,却是孔子也曾经说过的。孔子在很多人心中,都是一个圣人级别的大人物。不过,孔子也曾经说过一些关于他对“天命”的看法,他也有一些属于自己独到的见解,那么,今天就一起来看一下,孔子对于天命究竟是如何理解,他又是怎样去解释天命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的呢?一

  • 揭秘:小脚太太江冬秀是怎么把胡适治得服服帖帖的?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胡适,民国,历史解密

    民国史上有个令人津津乐道的“七大奇事”,其中之一就是胡适之一生投入各种革命、各种解放、各种运动,帮这个做媒帮那个离婚,自己却将家里那位包办婚姻得来的小脚太太供在堂上,直至老死。且不管胡适之在外面有多少红颜知己、知心情人,愣是没有一个人有能耐把那位夫人从妻子的位置上拽下来。胡适年满12岁时,家里就给他

  • “江南第一富豪”的沈万三最后结局如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沈万三,明朝,历史解密

    作为元末明初的江南巨富,沈万三无疑是历史上一位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当时的人们,普遍认为他“资巨万万,田产遍于天下”。甚至民间传说他的家中有一个聚宝盆,无论放什么东西进去,拿出来的时候,都是稀世珍宝。当然了,这个传说,实际上是一句夸赞沈万三生财有道的赞誉之言,是一个隐喻。不过,这也从侧面表现了沈万三的

  • 雄才伟略的汉武帝也有怕的人吗?他为什么怕汲黯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武帝,汉朝,历史解密

    说起谏臣我们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魏征、海瑞。前者一生上谏两百多条,后者备棺谏言。在汉武帝时期也有一位著名的谏臣,此人就是汲黯,是历史上有名的谏臣。从小就颇为仰慕傅柏、袁盎等直言敢谏的大臣。长大为官后,他也是以二人为标榜,多次直谏,冒犯龙颜。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候,打算表彰一下自己的仁政,结果

  • 蜀汉爆发南中平定战时,曹魏东吴都没有选择偷袭是为何?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南中平定战,三国,历史解密

    章武三年春二月刘备病危之时,召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托孤,命二人辅佐其子刘禅。这是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对于刘备来说,在前一年败给了陆逊,也即吃到了夷陵之战的败仗。众所周知,夷陵之战和关羽大意失荆州一样,都是对蜀汉的重创,导致蜀汉成为魏蜀吴三国中最弱小的一方。而在刘备去世

  • 诸葛亮临死前点亮49盏灯,表面上在续命,实则是他心生2大毒计?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诸葛亮是在我国古时候三国时期蜀国宰相,都是那时候三国时期十分知名的谋士,他是三国时期知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作家、科学家等,一辈子都是有十分多的政绩和荣誉。诸葛亮青春年少的那时候随之自个的大伯,上了湖北荆州,他大伯过世以后就在湖北襄阳隆中归隐,因而才拥有以后十分知名的历史典故“三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