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王朝最后一位大将章邯,是如何被一步步被逼到投降项羽的?

秦王朝最后一位大将章邯,是如何被一步步被逼到投降项羽的?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109 更新时间:2024/2/15 6:03:14

项羽在巨鹿败章邯、捉王离之后,各诸侯军将领在坐山观虎斗的时候早已惊出数身冷汗,都对项羽佩服得五体投地,战事稍歇,他们便纷纷赶到楚营争相拜见项羽。项羽孤军深入、浴血奋战的时候,他们悠闲地旁观,如今胜券在握才假惺惺来献媚,项羽那心里的感觉可想而知,便让他们在营外候着。

巨鹿之战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及至项羽同意他们进山,却恰遇英布的蒲将军挑着张角的人头向项羽报捷,诸侯军将领被楚军的英雄豪迈彻底征服,惶恐中腿脚发软,不由跪倒在项羽营前,用膝盖走路,移进项羽帐内,匍匐在地,不敢抬头仰视,战战兢兢地各报姓名属国,请求加入下面的战斗,愿听调遣。项羽还在气头上,稍作敷衍说,诸位既然看得起蒇某,那先回营稍息,一有战事,自当烦劳诸位。期间,项羽也没给他们好脸色看,话语中间或有鄙夷奚落之意,诸将脸上也挂不住,一会儿红一会儿白,也只好唯唯诺诺,各自归营。

随后,赵王赵歇和丞相张耳也来感谢项羽的救援之恩。就在告别项羽之后,张耳顺路到了陈余军营,责怪陈余拥兵不救主,还让张黡的陈泽二人仅领五千人挑战秦军数十万军队,无疑送死。陈余争辩,说他二人执意如此,只好拨兵五千,不想全军覆没。张耳仍对此事怀疑,不断唠叨、追问,最后问得陈余动了气,说既然丞相怪罪如此,那你干脆收去我的印绶吧。说完,就将印绶交给张耳。张耳没有接,陈余便气愤地将印绶放在桌上。恰好他要上厕所,在他上厕所时,张耳手下劝他接受印绶,说天意如此。张耳被说动了,果然将印绶佩戴到自己的身上。等陈余上完厕所回来,发现印绶已经佩戴在张耳身上了,气得浑身直抖,随即一言不发地出营,带领数百手下,翻身上马,绝尘而去了。从此,相忘于江湖经年。而张耳取得将军印绶后,文武一肩挑,便将赵歇护送回信都安顿,自己带领赵国兵马跟随项羽攻秦了。

项羽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此时,项羽的楚军加上各诸侯军,兵力约有三四十万,这时候的项羽就不是当年的项羽了,手下精兵众多,军中威望如日中天,项羽想趁热打铁,进攻章邯,以报杀叔之仇。范增却劝项羽暂缓进攻,不必太性急,如今已经截断秦军粮道,大可待他粮少兵慌之时下手,那样则稳操胜券。项羽觉得有理,便在漳河南面扎营,与位于棘原的章邯秦军对垒。章邯畏惧,加强戒备,据垒固守。

章邯既不敢战,又不敢撤,两难之时,只能派人快马加鞭将情况报告京城的二世胡亥。赵高当权,内外一把抓,听说章邯有奏报,他对章邯颇为忌惮,便拦截下来,不送二世,让二世蒙在鼓里。后来二世不知从哪得到消息,向赵高问起章邯军的情况,赵高便捏造事实,说章邯手握重兵而对付不了几股盗贼,是纵盗玩寇的行为,建议颁诏向章邯严格问责。二世一个深宫里的糊涂虫,凡事赵高说一不二,就依其言。

章邯接到二世的诏书后,这个气啊,人家前线浴血奋战,朝廷还疑神疑鬼胡乱问罪,简直是前面挨打、后面受气呀。不过,章邯怕项羽,但他更怕胡亥、赵高,前有白起、蒙恬、李斯的前车之鉴,他不得不防啊。于是,他接诏书后,又派长史司马欣火速进京,面见二世,向他当面说明情况。然而,司马欣进京后,却怎么也无法见到二世,何解?原来,忌惮章邯的赵高故意不让司马欣见到二世,凡来朝见,赵高就使人推脱,借此使章邯的军情不达上闻,消息封锁得铁桶一般。司马欣一等数日,老不得皇帝召见,后来一打听,原来是赵高使诈,司马欣惊惧,担心受牵连,赶快逃出了京城,奔回棘原。章邯一听到司马欣回报,更是如同跌到冰窖里,浑身上下冷透了。

章邯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在二世屡屡派人问责、章邯忧愁之际,忽一天收到陈余一信,陈余信曰:“白起为秦将,南征鄢、郢,北抗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计,而竟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戎人,开榆中地数千里,竟斩阳周。何也?功多,秦不能尽封,因以法诛之。今将军为秦将三岁矣,所亡失以十万数,而诸侯并起滋益多。彼赵高素谀日久,今事急,亦恐二世诛之,故欲以法诛将军以塞责,使人更代将军以脱其祸。夫将军居外久,多内郤。有功亦诛,无功亦诛。且天下亡秦,无愚智皆知之。今将军内不能直谏,外为亡国将,孤特独立而欲长存,岂不哀哉!将军何不还兵与诸侯为从,约共攻秦,分王其地,南面称孤?此孰与身伏斧质,妻子为戮乎?”是啊,白起攻城无数,竟被赐死,蒙恬开地千里,横尸阳周,如今朝廷已来数度问责,你章邯的头颅不过暂时寄存在脖子上而已,不如与诸侯军合纵连盟,共同反秦,以免遭其祸。

陈余的信,深深打动了章邯,他经过反复的思想斗争后,最后决定向项羽求和,随即派出候官始成,到项羽营中求和。项羽一听始成来意,立刻拍案而起,怒骂道:“章邯乃我杀叔仇人,此仇未报,我将来何颜见地下的叔父?叫章邯来送死,可免全军将士之命。”始成被项羽的霸气吓傻了,赶快回报章邯,章邯求和不成,更加惶惧。

章邯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章邯无奈之时,又听报告蒲将军率楚军杀将过来,只得派偏将出去迎击。不到半天,偏将败退,章邯只能亲自披挂上阵,迎战蒲将军所率楚军,战到一二时辰,难分胜负。正在此时,忽然楚军后面飞尘扬起,杀声震天,原来项羽亲自前来增援了。秦军一孟惊呼,慌忙退却,章邯压不住阵,也只得退却,楚军追了一段,才鸣金收兵。章邯逃回大营,才松了一口气。

和不成,战又败,章邯真是进退无据,忧惧更深。这时,都尉董翳向章邯进言,劝他投降楚军。章邯说,项羽记着杀叔之仇,终是不肯纳降的。董翳建议派司马欣前去,准成。章邯召来司马欣,一番说词后,司马欣同意接受此项任务,他拟好降书,前往楚营而去。谁知司马欣此去楚营,项羽竟然一说便通,不念旧仇,同意纳降。原来,司马欣曾任栎阳狱掾,当年项梁犯事,司马欣曾予以搭救,与项家叔侄有些交情,加上范增从旁劝导,不要以一私仇影响灭秦大事,因此他一去便成了。所以,办事还是要关系,陌生人办事,即使是投降这样的事,那都不一定能办成!于是,章邯终于实现了投降这一梦寐以求的“理想”。然而,章邯为何手握二十几万军队而投降起义军,这是颇令人费解的。章邯作为秦末秦朝的顶梁柱级的大将,他的指向直接影响着朝廷的命运,章邯不降,秦朝不一定会亡,至少不会那么早灭亡。但是,要使一个章邯这样威震天下而又肯定爱惜羽毛的大将投降,只可能是被逼至绝路了,才会选择如此的下策,那么可以想像,胡亥和赵高给章邯的压力有多大,其威胁恐怕比投降还让他更屈辱吧?

标签: 秦朝项羽章邯

更多文章

  • 雍齿结局下场如何,背叛刘邦次数最多刘邦却不能杀他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汉朝,西汉,刘邦,雍齿

    皇帝,那是天下的主宰。很多朋友认为皇帝想杀谁就能杀谁,想奖励谁就能奖励谁。这样的皇帝,是昏君。真正的明君,不会计较个人得失,更不会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即便是自己委屈一点,为了江山永固,也要忍。汉高祖刘邦,有点粗鲁,脾气也不好,但他能忍,他可以为了江山社稷,而不杀背叛过他很多次的人。雍齿剧照(图片来自网

  • 刘备托孤于诸葛亮是为试探他,还是发自肺腑之言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三国,蜀汉,刘备,诸葛亮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登基称帝,在此之后,他不顾赵云等大臣的劝阻,也无视了孙权的求和与吴国大臣诸葛瑾的书信,一意孤行,出兵伐吴。在战事前期,刘备直达吴境,并成功的占据了秭归。孙权见蜀军兵锋正盛,不得已向曹丕投降,以避免两线作战,与此同时,孙权启用陆逊为大都督,率领东吴五万大军阻挡蜀军。陆逊分析了当

  • 汉武帝刘彻为何对手握重兵的卫青非常信任,还益发信任和重用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汉朝,西汉,汉武帝,卫青

    反映卫青“圆滑”的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他处理自己麾下败军之将苏建的谨慎方式。汉武帝元朔六年(前123年),卫青以大将军的身份率领公孙敖、公孙贺、赵信、苏建、李广等六将军兵出定襄,反击袭掠朔方一带的匈奴骑兵。苏建、赵信所部在进军途中恰好与单于所统率的匈奴主力相遭遇。双方大战一日

  • 母亲被抓吊在城头大将不闻不问 曹操:他虽猛但不孝不可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曹魏,曹操,朱灵

    在中国古代社会当中,一直都非常的看重孝道。在隋唐之前官员的任免并不是凭着由官方举办的科举制度来做标准的,那个时候除了官员的推荐之外,就是以举孝廉的标准来对官员进行考核和任免。也就是说看一个人能力的大小,最开始是要看这个人是否在德行方面上符合要求。而德行的标准就是来源于这个人的孝廉程度。中国讲到百善孝

  • 吕布被杀死后,赤兔马就是关羽的了?实际上真实情况并非如此

    历史解密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三国,吕布,关羽

    老话说的好“宝马配英雄,红粉赠佳人。”在《三国演义》中,刘备的卢马,曹操的绝影都可以称得上是战马中的佼佼者。但家喻户晓的应当是吕布的坐骑“赤兔马”,吕布凭借自身出神入化的武艺以及赤兔马的速度最终夺得了“三国第一战神”的美誉。看过

  • 此人害死诸葛亮的姐夫,坑惨关羽,却跟曹丕要好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三国,曹魏,诸葛亮,孟达,关羽

    在古代中国,忠诚度是一个分量极重的话题,所谓“忠臣不事二君,贞女不更二夫”,讲得便是忠诚的重要性。即使在人心思乱的汉末三国时期,频繁更换、背叛主公的行为,也往往会令世人不齿。在这些备遭鄙夷的叛将当中,刘备阵营的大将孟达算是典型代表。孟达生于汉末扶风郿县,与刘备手下的大谋士法正

  • 汉文帝刘恒是怎么当上皇帝的,他当皇帝为何如此谨慎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汉朝,西汉,汉文帝

    汉高祖刘邦一共有八个儿子,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就写到:“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刘肥剧照(图片来自

  • 西汉时期这个让皇帝下岗的权臣,竟还是一位大忠臣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朝,西汉,霍光

    汉朝与唐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有一段时期朝政由外戚或宦官把持,导致皇帝可以出于各种原因被废。皇帝随意被废也是庙堂不稳、奸佞当道的标志。汉朝尤其是西汉,最著名的阶段便是汉武帝时期,他手下卫青、霍去病北伐匈奴的事迹可以说是彪悍史册。然而武帝死后,汉朝皇帝也被权臣逼迫“下岗”,可

  • 汉高祖刘邦在患病期间究竟为何不接受治疗?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汉朝,西汉,刘邦

    汉高祖刘邦在讨伐黥布时,被飞箭射中,从此一病不起。吕后为他请来一位医生,刘邦问医生病情如何?医生说可以治好。刘邦突然发怒,将医生臭骂了一顿,然后赐金五十斤,把医生打发走,拒绝让医生替自己医疗。刘邦在重病不起的情况下,为何拒绝医疗?难道他不懂得爱惜自己的生命?刘邦画像(图片来自网络)俗话说,&ldqu

  • 在蜀汉被曹魏灭亡后,东吴凭什么支撑多年不被灭亡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蜀汉,东吴

    以外部条件说,东吴如此“命硬”,是沾了曹魏内斗不休的光,忙着篡魏自立的司马氏,灭蜀后相当长时间都没南下的精力。外加北方还有鲜卑等外敌侵扰。所以直到曹魏都被西晋取代了好些年,即公元279年,晋武帝才下了大举讨伐东吴的决心。但话说回来,打铁还要自身硬,东吴的“命硬&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