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五胡十六国在中原相互厮杀,为什么东晋没有乘此统一政权?

五胡十六国在中原相互厮杀,为什么东晋没有乘此统一政权?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4969 更新时间:2024/2/16 9:20:12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为了躲避战火,大量北方士族、士大夫及平民百姓都背井离乡逃往南方,历史上将这一事件称为“衣冠南渡”。

公元316年,匈奴贵族刘曜率军攻破长安,西晋灭亡。次年,已提前“南渡”到建邺(今南京)的原西晋琅琊王司马睿宣布登基称帝,改元建武。历史上将这个由司马睿在南方建立的政权称之为东晋。

东晋国祚共延续了一百零三年,与其处于同一时代的则是占据中原地区的十六国政权。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十六国相比,东晋政权较为稳定,没有出现大的分裂。然而令人颇感不解的是,尽管中原地区的诸多政权相互厮杀,乱成了“一锅粥”,可是东晋统治者却并没有把握好机会收复中原故土,期间虽然组织过几次北伐,但也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那么问题来了,东晋为什么无法统一全国呢?

东晋立国之初的统治阶层多数都是从北方“南渡”而来,在南方的大家族眼中,包括皇帝司马睿在内的这些北方人都是不怀好意的“入侵者”,因此统治阶层在当时的南方受到敌意是可想而知的。最终,丞相王导代表北方移民集团以高官和爵位作为条件,成功说服了大多数有影响力的南方家族支持新政权。在这些根基深厚的大家族带动下,其他南方精英也随之迎合,东晋政权这才在南方站稳了脚跟。

然而,对东晋统治者而言,与南方大家族和解只是千难万险中的第一关。公元322年,控制着长江中游地区的王敦(王导堂兄)发动叛乱,并率军进入都城,掌控了朝廷。两年后,王敦病死,司马家族这才重掌皇权。

公元327年,负责防卫淮河一线的东晋将领苏峻起兵反叛,并一度占领都城,控制朝廷。后来在名将陶侃的讨伐下,苏峻兵败被杀。陶侃因在平叛中的卓越表现而位极人臣,成为长江中游地区的实际控制人。

公元347年,军事家族出身的桓温率军溯江而上攻灭了占据蜀地的成汉政权,这场胜利给桓温带来了超乎寻常的声望。在此后二十多年时间里,桓温掌控了南方的政治。

从上面这几起事件中可以看出,司马家族虽然在名义上是东晋的最高统治者,但军事集团将领却在朝廷中拥有非常强势的话语权,皇帝在很多时候反而成了弱势的一方。

桓温掌权后,东晋进入了相对的稳定时期,此时朝廷内部开始有人提议收复北方中原故土。然而,这项提议却引起了很大争论。首先,原来从北方“衣冠南渡”的世家大族都已经到了第二代、第三代,他们生活在南方舒适的庄园里,并在朝廷中担任清闲的要职。对于这些“官二代”、“官三代”而言,所谓的中原故土只是一个书本上的概念,并不存在什么乡土情结,因此是否要以举国之力开展北伐是一件需要商榷的事情。

更重要的是,支持北伐必然要授予以桓温为首的军事集团将领们更大权力,一旦北伐成功,桓温等人的威望就要凌驾于皇权之上,重新统一全国对现在的朝廷来说意味着灾难。而即便北伐失败,掌握着“刀把子”的将领们也存在发动叛乱建立军事王朝的隐患。因此,从皇帝到朝廷上的绝大多数文官,都是北伐收复中原这项提议的强烈反对者。

事实上,大家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桓温在执掌大权后,便对北伐之事表现地过分热情。以他当时的名望、地位,如果再加上一场定鼎乾坤的大胜,恐怕就没人可以阻挡他的称霸之路了。朝廷知道桓温的心思,但也不敢强加阻挠,于是就采取了拖延的态度。

后来,桓温还是以自己的权势力排众议,先后发动了三次北伐战争。然而由于东晋内部没有形成共识,因此北伐军队的实力大打折扣,三次北伐皆未达到预期目的,桓温的声望也因此受损,其夺取帝位的野心终究没能实现。

从桓温这件事情上可以看出,在北方十六国大乱斗期间,东晋统一全国并非是没机会、也不是没实力,而是朝廷中除了军事集团之外,没人愿意北伐,也没人支持北伐。如果收复中原故土的代价是江山易主,那对东晋统治阶层而言,统一全国又有什么意义呢?

标签: 晋朝东晋十六国

更多文章

  • 太子谋反会被处死吗,看看唐朝太子李承乾就知道了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唐朝,李世民,李承乾

    正所谓因果循环,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有的人这一辈子干了很多的还是,以为老天爷不会报复,不是不报复而是时机未到。在古代皇帝是一个颇为关注的对象,人们对皇帝的印象是最深的,对当中的伟大帝王更是记忆深刻。说起伟大的帝王在这里就必须要提一个人,想必大家都猜到是谁了,没错他就是

  • 唐朝的灭亡是因为节度使,那么究竟有哪些节度使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唐朝,节度使

    唐朝的节度使的制度我们都知道,唐朝最终也是因为这些节度使导致灭亡的。但是这些节度使军阀割据,导致内乱不断,中央大权旁落。唐朝的节度使当时主要是因为对外用兵的需要,在每个地方设置一个军事上最高的长官。后来时间久了之后这些担任节度使的人都开始掌握其它权利了。由一个临时机构变成常设机构了,和汉朝的州牧,元

  • 唐朝最惨的战争死了无数人,唐朝却因此续命一百五十年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唐朝,安史之乱,安禄山,史思明

    唐朝在历史上肯定是非常有名的,现如今有强汉盛唐之说。这样的说法绝不是空穴来风,唐朝在当时的世界上,绝对是非常厉害的。无论是在国土面积,还是在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是毋庸置疑的世界第一。只不过最终的唐朝仍然是灭亡了。对于唐朝的灭亡,肯定是离不开一个职位的,这个就是职位就是节度使。那么说到节度使

  • 杨玉环本来就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为何娶她的时无人反对

    历史解密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唐朝,杨贵妃,唐玄宗

    杨玉环本来是唐玄宗的儿媳妇,但是唐玄宗最终夺了自己的这个儿媳妇,把她变成自己的贵妃。这样的事情,从古至今都是少有的,在民间老百姓那里,更是不可想象。而且如果真发生了这种事情,那就是“不伦”。在礼治社会的古代中国,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是会受到严厉处罚的。杨玉环剧照(图片来自网络)

  • 历史上存在最短的中原王朝,从建国到亡国只用了三年时间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五代十国,后汉,刘知远

    大家都知道秦朝、隋朝等几个朝代存在时间很短,仅传二代就被灭亡了。然而,你知道中国古代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中原王朝么?答案是五代十国时期的后汉。后汉建国仅3年时间就被灭亡了。但客观来说,后汉的疆域并不小,包括了如今的山东、河南两省以及山西、河北等的一部分,疆域的边境线最远到了宁夏、湖北境内。这在群雄割

  • 朱高燧为何能得以善终,难道他犯的错都罪不致死吗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朱棣,朱高燧

    朱高燧是朱棣的第三子,他和哥哥朱高炽一样都有谋反之心。他有个死党黄俨,这个人是皇帝身边的心腹,但是黄俨和太子关系并不好,这就正好让朱高燧钻了空子,经常指使黄俨在皇帝面前说太子坏话,替自己美言。不仅如此,他经常会亲自站出来同朱高煦一起诋毁太子。而太子是个软弱的人,知晓自己的处境,不愿替自己解释,这让朱

  • 赵云能在长坂坡七进七出,为何会丧命于此地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三国,蜀汉,赵云

    在三国中,蜀国刘备的麾下有五虎上将,关羽和张飞被称为是万人斩,马超在与曹操的对战中名震四方,而老将黄忠在年迈之际力斩魏国大将夏侯渊。还有赵云是常胜将军,而在长坂坡的战役中,赵云可以突围成功,而在凤鸣山之战中,赵云却叹息要命丧于此。这时为何呢?我们先来说一下赵云此人的生平。赵云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投于公孙

  • 王振究竟是怎么被人打死的,胆敢让皇帝御驾亲征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明朝,王振

    在很多电视剧和电影当中,我们都知道明朝的锦衣卫非常的厉害,非常的威风,他们专门负责皇帝的安全,也是当时整个京城的治安官,最多的时候这个队伍有6万多人!他们的首领被称作锦衣卫指挥使,一般情况下都是由皇帝亲自指派的,在朝廷里面都是正二品的大官!因为这些锦衣卫的只会使手上有很多的兵权,所以说在明朝的历史上

  • 赵德昭身为宋太祖赵匡胤次子,他为什么要自杀?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朝,北宋,赵匡胤,赵德昭,宋太祖

    979年,北宋都城开封传出一个惊人的消息,武功郡王赵德昭自杀身亡。消息传出后,宋太宗急忙赶来,抱着赵德昭的尸体痛哭流涕,说道:“痴儿何至此邪!”事后,宋太宗追封赵德昭为中书令、魏王。三年前,宋太祖赵匡胤暴死,如今他的儿子赵德昭又自杀,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宋太祖赵匡胤有四个儿

  • 北宋有百万大军,为什么会被只有十几万军队的金国灭掉?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宋朝,北宋,金朝

    1125年10月,金太宗挑起战争,发兵十余万,兵分两路南下攻打北宋。按理说北宋经济繁荣,人口众多,拥有八十多万禁军,以及数十多万厢军。可是北宋居然只抵抗了一年多的时间,都城开封就被金军攻破,宋徽宗、宋钦宗沦为阶下囚,酿成了“靖康之耻”。既然北宋有这么军队,为何会这么快就亡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