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什么是剃发令?清朝为什么要推行剃发令

什么是剃发令?清朝为什么要推行剃发令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4314 更新时间:2024/1/16 2:26:05

剃发令,指中国明末清初时期清政府以“不从者斩”为手段,强令其统治下的全国各民族,主要是汉族、蒙古族及其它南方少数民族等,改剃满族发型的政策。

清朝军队攻下南京、苏州、杭州后,清政府认为大局已定,便重申剃发令,实行“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高压政策。

“剃发令”或以“薙发令”代称。由于这项政策涉及民族文化认同,原因之一是为了消弱汉族的反抗意识,巩固清朝统治者的至高地位,引起各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与抵抗,结果导致清政府的血腥镇压。

剃发令的由来

剃发令的起源,据郑天挺先生考证始于天命四年。(郑天挺《探微集》)此后清朝的那几部开国史料,伴随着后金军队攻城略地的往往少不了剃发这个词汇:

天命六年,后金攻下辽阳,“生擒御史张铨,其余官民皆剃发降”。不久辽东各地大小城池尽入金人手中,“官民皆剃发降”。

天聪三年,后金攻至汉儿庄城外,明副将标下官李丰“率城内民剃发出降”。

天聪三年,金军进攻遵化,明中军臧调元被擒投降,“遂令剃发”。

天聪四年,后金军降沙河驿,“招降城中人,皆令剃发”。(以上见清太祖、太宗《实录》)

张春本应是一个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在清朝文献里,归降叫做“剃发归降”,投降的百姓叫“剃发降我之民”。攻下城池而官民没有剃发,就不算真的降服。明将张春的故事很能说明这个问题。

张春曾经是四万明军的统帅,在大凌河之战中被后金俘虏。皇太极对劝降很有一套,巧舌如簧、老奸巨猾,后来的明叛将祖大寿洪承畴这样的大腕都是他劝过来的,对付张春应该绰绰有余。

被俘当晚,皇太极就派人送来了佳肴美酒,但为张春拒绝,还说了“忠臣不事二主,烈女不更二夫”之类的话。也难怪,如果派人送顿酒菜就能劝降一个统领四万军队的明朝将领,那崇祯的天下真是到了拿根韭菜就能捅破的地步了,皇太极对这次失败应该有心理准备。

此后,张春开始绝食,但求一死。三天之后,皇太极出马,亲自给他赐食,张春不知道是被感动还是实在太饿,开始吃饭,这就意味着他愿意效忠了。如果事情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张春的能力,他会是一个默默无闻效忠新主的明朝降将。事情的转折就因为他不肯剃发。

张春虽然同意了投降,但是死活不肯剃发,皇太极无奈只好把他安顿在三官庙“恩养”。张春始终不愿剃发,最后死于庙中。

在东北很早就实行了剃发的政策。天聪四年三月,阿敏示谕永平官民:“我兵久留于此,意在养民,以成大业。尔等妄意谓我将返,且间有不剃发之人,是不知兴师之意也。今尔等宜各坚意剃发,有不剃者察出处死。”皇太极谓“所获汉人,俱令剃发”。

清朝为什么要颁布剃发令

汉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衣冠服饰。《孝经》有言:“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汉人成年之后就不可剃发,男女都把头发绾成发髻盘在头顶。满族的发型与汉人迥异,该族男子把前颅头发剃光,后脑头发编成一条长辫垂下。

清军于西元1644年入关时曾颁发“剃发令”。1645年6月15日多尔衮下令再次颁发“剃发令”,规定:“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

在发布剃发令的同时,还颁布了“易服令”, 1645年7月9日,大清颁布“易服令”规定“官民既已剃发,衣冠皆宜遵本朝之制。”

甲申年(1644)4月22日。

是日,绾兵驻防“天下第一关”山海关的大明帝国宁远总兵吴三桂,开关揖入宿敌,清兵占北京,下江南。爱新觉罗·福临成了天下共主。

翌年,6月15日,又是非同寻常的一天。

这天,福临颁布了“剃发令”:京城内外,限10日;各省自诏令到达之日算起,亦限10日,官军民一律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

这是以死要挟汉人皈依满人的发式。汉族男儿蓄发,在他们看来,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损伤、妄动。未成丁的孩童,头发覆颈披肩;成年后,总发为髻。满人则不然,从额角两端引一直线,直线以外的全部剃去,仅留颅顶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

有名江绍原者,近世文化名人,写过一本《发须爪》,说满人的辫子乃“马祖”崇拜的遗俗,就好比“马尾巴”。

笔者则以为,满人的发式乃是出于一种实用目的:他们原是狩猎部族,剃发辫发,是为了防止头发被风吹散,遮住视线。清廷把剃发作为归顺的标志之一,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令下,有的地方官为表忠心,把期限缩短到三天,甚或一天。

如果说武力征服犹如暴风骤雨,那么“剃发令”就像晴天霹雳,汉人惊恐万状。这惊恐瞬间化作满腔怒火,他们要发不要头,宁为发而死,高呼:“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惊天地,泣鬼神。

最悲壮的要数“江阴八十一日”。是年闰6月2日,江阴人举义,誓死捍卫颅上发。他们在阎应元、陈明遇的领导下,坚守城池81天,杀死清兵75000余,有67000人战死城墙上下。

城破,清兵连杀10天,直到满城杀尽,方才封刀。死于清兵刀下者又有17万多人,仅有53名老小幸免于难。八十日戴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六万人同心死义,存大明三百里江山。这几句诗是对江阴死难烈士的最好悼念。

标签: 清朝皇太极剃发令

更多文章

  • 蒋介石的一生与多少个女人发生过关系,蒋介石包“二奶”秘事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民国,蒋介石

    蒋介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同盟国中国战区最高统帅、中华民国总统等职。蒋介石的一生中与多少个女人发生过关系?据历史记载,在蒋介石的一生中除了正式娶过4位女子为妻外,也曾传说他与两位女子有过爱情纠葛。一是蒋介石青年时期在日本曾结识的一个东瀛女子。二是在抗战胜利初期,蒋介石曾倾心过陈立夫的侄女。虽然这些都是鲜

  • 军阀韩复榘为什么被蒋介石处死,他有哪十大罪状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民国,韩复榘,蒋介石

    韩复榘,河北霸县人。1910年,因家境困难,辍学投军,入冯玉祥部。此后随冯之升迁而不断得到提拔。1929年5月叛冯投蒋,1930年9月被蒋介石任为山东省政府主席,统治山东近八年。韩为人刁猾,善应变,与蒋介石矛盾重重。抗战全面展开后,韩佯装抗日,实则观望,一心保存实力。战事进入鲁境后,日军对韩做离间工

  • 溥仪小时在皇宫玩耍,发现个佛龛揭开清朝一桩悬案

    历史解密编辑:君莫笑标签:清朝,溥仪,溥杰

    有一本书叫《末代皇弟溥杰传》,是贾英华先生于2009年写作出版的,请看清楚是“末代皇弟”而不是“末代皇帝”,这本书讲述的主要是溥杰,溥杰是溥仪的弟弟,溥仪是末代皇帝,身为皇弟他自然了解不少哥哥的情况,在《末代皇弟溥杰传》这本书中,记载了溥杰小时候跟溥仪

  • 和珅被抄家时从他家中搜出一样东西,嘉庆皇帝看后为何大发雷霆

    历史解密编辑:轻描淡写标签:清朝,嘉庆,和珅,清朝第一贪官

    说到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贪官,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和珅,的确和珅是清朝一个著名的贪官,经过很多文学作品和影视剧的渲染,他已经成为一个中国家喻户晓的人物。他是清朝的名副其实的第一贪官。和珅是乾隆皇帝手下一位十分重要的官员,虽然乾隆虽然知道和珅贪赃枉法,却一直没有任何行动,一直到乾隆死后,他的儿子嘉庆皇帝

  • 张学良念了一生的女人,姑姑是光绪的妃子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民国,张学良,唐怡莹

    张学良的父亲张作霖早年曾告诫他不要乱搞女人,谁知,他却说自己“潘驴邓小闲”,女人不由得会喜欢他。不过,凡事都有例外,也有张学良搞不定的女人,还是一个让他念了一生的女人,她叫唐怡莹。提起这个“唐怡莹”这个名字,可能大家还不太熟悉,然而唐怡莹却有一个显赫的

  • 雍正登基后除掉老八,为何老十四能躲过一劫?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清朝,胤禩,胤禵,雍正

    雍正登基后,第一件便是要清除老八,这一点老八自然瞎子吃乱饺汤(心中有数),因为雍正未立太子时老八便与他锋针相对,屡尽谗言,但康熙也未做什么表示!如今大局己定,那些过往的陈年旧事雍正自然要新帐旧帐连本带息一起算,那是很正常的事!至于十四那就非同一般,他们是同胞兄弟,据说都是德妃生的!本来在兄弟两人之间

  • 戴笠的妹妹13岁时沦为雏妓 戴笠说:我的天下 一半归她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民国,戴笠

    1946年3月17日下午,南京城西郊的岱山上空乌云翻滚,几声闷雷后,一声巨响,火光腾起,只见一架飞机急速的撞到山上,瞬间解体了,而机上的14人无一幸免。这架飞机不一般,这是“特务王”戴 笠(戴雨农)的专机,而当时他就在这架飞机上。闻听戴雨农的死讯,蒋介石痛哭不已。三年后,老蒋

  • 董鄂妃死后顺治皇帝去了哪里,顺治是否在五台山出家?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清朝,顺治

    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即顺治皇帝,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顺治帝六岁继位,在位十八年,在多尔衮以及母后孝庄皇太后的辅佐下,削平群雄,打击朋党,沿用汉制,厉行节俭。然而,顺治十八年(1661年),正当顺治帝风华正茂,年轻有为之时,在他的宠妃董鄂妃死后不到半年,他就从清宫里消失了。根据民间

  • 慈禧最宠爱的四格格,却因为她导致了婚姻不幸

    历史解密编辑:黑姑娘标签:清朝,慈禧,四格格

    慈禧在历史上很有名,她是清朝掌握过实权的唯一女性。她的趣闻轶事也成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我们看到过一些慈禧的老照片,有一些是她和众人的合影,除了太监之外,还经常有其他女性的身影,其中出场最多的,就是所谓的慈禧最宠爱的四格格。看称谓,这个四格格应该也是皇族了,对,她是庆亲王奕劻第四女,说到这个奕劻,他

  • 此人抗清 两个月内杀敌七万五 全城只剩下53人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清朝,阎应元

    大明王朝风光了百年,一朝之间大厦将颓,老百姓们都想不通怎么忽然就改天换日了。其实老百姓并不在乎谁当皇帝,毕竟只要上面的那位是明君,他们的日子能过就好了,可是,这一次改朝换代和前面都不一样,这一次,他们需要习惯很多新的规矩,属于满清的新规矩。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逆来顺受的投降了,男人们剪了头发梳起了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