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公子扶苏为什么会被赐死,扶苏如果继承又会怎么样?

公子扶苏为什么会被赐死,扶苏如果继承又会怎么样?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语文霸霸 访问量:2615 更新时间:2024/1/14 13:10:20

大秦帝国统一六国,结束了自东周以来数百年的分裂、战争不断的局面,使得中国文明的涓涓细流全面汇聚、重新融合,强力锻造而开创出波澜壮阔的文明正源,使中国文明达到了此后两千年无法企及的高峰。然而令人无法解释也无法接受的是如此强大的大秦帝国为什么仅仅两世就灭亡了?

在这里咱们就不得不说一说秦始皇的两个儿子了,扶苏胡亥,这二子首先在品性,军事,谋略,文学上都是扶苏更胜一筹,为何当时的大秦没有交到扶苏手上?扶苏为何不光没继承父亲的江山,后来还被赐死了。这就是咱们今天所探讨的事情。

扶苏之死

扶苏,嬴姓,赵氏,名扶苏,一称公子扶苏,秦始皇长子。是秦朝统治者中具有政治远见的人物。据说扶苏之母是郑国人,喜欢吟唱当地的流行情歌《山有扶苏》,秦始皇便将两人之子取名“扶苏”。“扶苏”是古人对树木枝叶茂盛的形容,出于诗经,香草佳木之意。秦始皇以此命名,显见对此子寄托着无限期望。

扶苏也很争气,没有令秦始皇失望,秦始皇也没有废立的意思。年少时期的扶苏机智聪颖,生具一副悲天悯人的慈悲心肠,他认为天下未定,百姓未安,反对实行“焚书坑儒”、“重法绳之臣”等政策,因此在政见上与暴虐的秦始皇背道而驰。始皇固执的认为这是扶苏性格软弱所致,始皇认为天下独尊的皇帝要有强硬的手段,因此下旨让扶苏协助大将军蒙恬修筑万里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表面上是惩罚,其实是想培养出一个刚毅果敢的扶苏。可秦始皇的这片良苦用心却直接害死了扶苏。

扶苏在蒙恬那里混的也是风生水起、几年的征战,使扶苏成长得与众不同,身先士卒、勇猛善战立下了赫赫战功,敏锐的洞察力与出色的指挥才能让众多的边防将领自叹弗如。他爱民如子、谦逊待人更深得广大百姓的爱戴与推崇。在军事方面果然是虎父无犬子。但扶苏的内心却没有变得“勇猛”,依然是一副慈悲心肠。这一切的一切都随着沙丘政变终止。秦始皇三十七年冬,始皇巡行天下,行至沙丘时病逝。秦始皇临终前曾以玺为遗诏,要扶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但中车府令赵高和丞相李斯等人阴谋让扶苏弟胡亥继位,篡改始皇遗诏,以胡亥即位;同时另书,将蒙恬和扶苏赐死,并“数以罪”。此事件史称“沙丘之变”。

胡亥的使者奉敕书到上郡,扶苏遂准备自杀。蒙恬曾经起疑心,力劝扶苏不要轻生,“请复请,复请而后死,未暮也。”但扶苏说:“父而赐子死,尚安复请!”扶苏旋即自杀于军中。就这样扶苏自杀而死

如果扶苏不死,大秦还会灭亡吗

如果单纯扶苏这个人上说,真的没有什么毛病,但是从一个国家层面上来说,那一个文武双全的好人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皇帝,好人很难做一个好皇帝,因为好皇帝都是杀人如麻、心狠手辣、无情无义、心中只有江山社稷的人才能做得到!扶苏能做到这些吗?很多人认为秦始皇就因为扶苏劝谏不要杀人太多,一怒之下把扶苏赶到边疆,其实大错特错!秦始皇连李斯等大臣的劝谏都能听进去,亲生儿子劝谏一句就发配边疆吗?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就让人怀疑扶苏是不是秦始皇亲儿子了。真实情况扶苏自小生长在深宫之中,爱好读书却没有参加过秦统一天下的战争,性格仁义柔弱,这点令秦始皇深深的担忧,为了让扶苏更好的成长,所以秦始皇让他去了大秦帝国最精锐的部队长城军团锻炼学习。

陈胜吴广起义时主要打的旗号是:“大楚兴,陈胜王”,起义口号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胜只是觉得扶苏死的可怜,想利用百姓的同情心,根本不存在陈胜吴广起义打着扶苏的口号的说法,也更不存在如果扶苏活着,陈胜吴广就没有起义的借口了。

长期以来大家存在一个误区,认为在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长城军团无动于衷,坐视大秦帝国灭亡,这与历史真相是相违背的,从情理上也根本说不通,秦二世和赵高虽然狼狈为奸人品不好,但是并不傻啊,起义大军都打到函谷关了,还不知道调拨大军吗?章邯虽然非常有才,但是他率领的只是有奴隶和罪犯临时拼凑的部队,怎么就如同清风扫落叶一般灭了陈胜吴广、项梁等起义大军?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王翦之孙王离作为长城军团的主将带领大部分长城军团迅速南下,和章邯一起合力打垮了众多的起义军。不幸的是起义大军越打越多,可以不断补充兵力,而长城军团却弹尽粮绝,最终王离在巨鹿之战中带领长城军团剩余的战士战死疆场,为大秦帝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从扶苏的个性品质能力来说,扶苏适合做的是一个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守成之君,而像大秦帝国刚刚创建完成百姓没有归心、天下没有安定,远不是扶苏可以解决的,所以即使扶苏继承皇位,也改变不了大秦帝国二世而亡的结果。

标签: 秦朝扶苏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三英战吕布有何目的?真的是实力的悬殊吗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汉朝,东汉,吕布

    东汉末年,群雄并立,诸侯割据。由于奸臣董卓把持着朝政,控制着年幼的汉献帝,为政暴虐。关东各路诸侯组成抗董联盟,其中,以袁绍为盟主的联军入主中原,发生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战役。联军先攻取董卓所在的洛阳中的必经之路---汜水关。此时的守关将领是华雄,随着关羽温酒斩华雄后,联军一路高歌猛进,直逼洛阳,一路攻进

  • 霍去病是怎么死的?他为何会英年早逝

    历史解密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汉朝,西汉,霍去病

    西汉卫青霍去病二位将军,是大汉抵御匈奴的长城,他们曾北击匈奴深入大漠,将匈奴赶至大漠深处再也无力进犯中原,开辟丝绸之路也是他们的直接功劳,可惜的是,千古名将霍去病竟然在二十四岁的时候英年因病去世。霍去病,一生数次指挥大军与匈奴会战,每一仗均是孤军奋战,每一仗均是以寡敌众,最终大胜而归!然而,这位集万

  • 汉朝统一经历的四战分别是哪四战,统一之战让中国强盛2000年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汉朝,西汉,汉朝统一战争

    很多人以为,自从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后,就没有任何诸侯再敢站出来挑战刘邦,天下归于一统,刘邦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大一统朝代汉朝。事实上,汉朝完全完成统一,还在半个多世纪后,刘邦的曾孙汉武帝时,汉朝完成了第四次统一战争,才真正统一了中国。第一场战争:楚汉战争楚汉战争只是汉朝统一的第一战,项羽的败亡

  • 汉景帝刘启与刘秀是什么关系,汉景帝做了什么为汉朝续命?

    历史解密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汉朝,西汉,东汉,汉景帝,刘秀

    历史上有很多重大事件都是源于一些不起眼的小事上,在新莽末年的时候,天下都是非常的乱,在这一片混乱中有一个叫刘秀的农家小伙子。打着要复高祖基业的旗号,在南阳起了兵,也就是短短的三年。在将士的拥戴下他就成了皇帝。开启了东汉的一个王朝,大家都知道这个朝代时间还是比较长的。刘秀为大汉续命了200多年,这个其

  • 张角到底会不会法术,历史上的他是怎样的人呢?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汉朝,东汉,张角

    张角在《三国演义》中可是会呼风唤雨、撒豆成兵的仙术。这肯定是演义的作者把张角神话了,凡人怎会仙术呢,而且学了仙术的张角最后怎么会病死。说什么病不自医的肯定站不住脚,仙术不是医术,而且会仙术的肯定脱离了人的范畴,又怎么会病死呢。所以在这里可以肯定的是张角不会法术。张角到底会不会法术那么问题来了,张角既

  • 李隆基是如何成为皇太子的?宫廷政变是怎样回事?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朝,唐玄宗

    我们今天一起来看看历史上的唐玄宗李隆基。唐玄宗之前的皇帝是武则天,武则天是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之一,当时武则天在位的时候,杀过的人数不胜数,只要自己不满意有威胁到自己权利的人统统杀掉,甚至不放过自己的儿女。当然了,武则天死后葬在了乾陵和唐高宗葬在了一起,武则天死后唐玄宗上位,我们今天一起来来看看

  • 李辅国只是个太监,为什么能权倾朝野当上宰相?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唐朝,李辅国

    说起太监这个中国历史非常具有特色的职业,相信大家肯定不会陌生,历史剧基本上都会见到他们的身影。而宦官这一特殊的政治群体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的影响力。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唐朝时期有名的太监,居然做到了宰相的位置,权倾朝野连皇帝见了他都要礼让三分。相信大家一定很好奇这位太监到底是谁,下面就和小编一起

  • 杨贵妃到底有多胖?唐玄宗是如何帮她消暑的?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唐朝,唐玄宗,杨贵妃

    都知道杨玉环是个美人,但她有点胖。她有多胖?此问题已记录在野外历史记录中。据说她身高约1.64米,体重至少68公斤。顾名思义,人都是珍珠。皇帝是如何帮助她冷静下来的?书中记载杨家有一个非常精致的避暑胜地。储存在里面的冰甚至可以被雕刻成一座山,让人们围着它转。过着不比现代人差的生活,即使在天公不作美的

  • 唐太宗去世后,儿子李治是如何处置他的后妃们的?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唐朝,李世民,李治

    古代皇帝最让男人羡慕的除了权力就是美人了。想一想,天下在手,美人在怀是多么一件开心的事情。很多人为了家族势力会往皇宫里送很多美女。而且皇帝想要哪个美女一般都能要到,这对男人来说,是最好的事情了。没有哪个男人不喜欢美女,唐太宗自然也不例外,而且他还有条件好色。他算是一位比较长寿的皇帝,在位的时间也比较

  • 南梁开国皇帝萧衍,他信佛信到了什么程度?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南北朝,南梁,萧衍

    佛教在我国已经拥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从汉朝就已经传入中原地区,到了南北朝时期,佛教达到鼎盛,根据北魏《洛阳迦蓝记》记载,仅仅是洛阳城中,寺庙最多时就达到1367所。长安和南京等地,寺庙也都多达数百座,到处都是佛教信徒,上至王公大臣,下到黎民百姓,很多人都笃信佛教,甚至连皇帝也信佛,南梁开国皇帝萧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