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诸葛亮的幼稚之举:明明已走投无路,却还在异想天开

诸葛亮的幼稚之举:明明已走投无路,却还在异想天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204 更新时间:2024/2/28 23:34:12

却说玄德至江夏,与孔明、刘琦共议良策。孔明曰:“曹操势大,急难抵敌,不如往投东吴孙权,以为应援。使南北相持,吾等于中取利,有何不可?”玄德曰:“江东人物极多,必有远谋,安肯相容耶?”孔明笑曰:“今操引百万之众,虎踞江汉,江东安得不使人来探听虚实?若有人到此,亮借一帆风,直至江东,凭三寸不烂之舌,说南北两军互相吞并。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玄德曰:“此论甚高。但如何得江东人到?”

正说间,人报江东孙权差鲁肃来吊丧,船已傍岸。孔明笑曰::大事济矣!”遂问刘琦曰:“往日孙策亡时,襄阳曾遣人去吊丧否?”琦曰:“江东与我家有杀父之仇,安得通庆吊之礼!”孔明曰:“然则鲁肃之来,非为吊丧,乃来探听军情也。”遂谓玄德曰:“鲁肃至,若问曹操动静,主公只推不知,再三问时,主公只说可问诸葛亮。”计会已定,使人迎接鲁肃。肃入城吊丧;收过礼物,刘琦请肃与玄德相见。礼毕,邀入后堂饮酒。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刘备在当阳一带遭曹军袭击,被迫退到刘琦镇守的江夏。诸葛亮提出,应该尽快投靠东吴,争取与孙权联手抗击曹操。刘备对东吴能否接纳自己表示怀疑,诸葛亮表示自己愿意前往江东说服孙权。正在此时,有人来报,东吴使者鲁肃前来吊丧。诸葛亮大喜,认定鲁肃此行名为吊丧,实则是来探听军情。此后,刘备与鲁肃之间进行了一番言语试探,终于了解了彼此的真正意图,诸葛亮与鲁肃一起前往江东,最终说服孙权,建立了孙刘联盟,并在赤壁之战中打败曹操。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诸葛亮口中的“三寸不烂之舌”,形容能说会道,善于辞令的口才。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史记》中的“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

小说中提到的刘备与鲁肃的会面,是真实的历史事件,但地点并不在江夏。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载:“孙权遣鲁肃吊刘表二子,并令与备相结。肃未至而曹公已济汉津。肃故进前,与备相遇于当阳。因宣权旨,论天下事势,致殷勤之意。”这不但意味着鲁肃与刘备见面的地点是在战火纷飞的当阳,同时也意味着鲁肃亲眼目睹了刘备在曹军面前的不堪一击。

至于小说中提到的刘备与鲁肃之间的一番言语试探,则是真实的历史事件。据《三国志•先主传》注引《江表传》载:“(鲁肃)且问备曰:‘豫州今欲何至?’备曰:‘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肃曰:‘孙讨虏聪明仁惠,敬贤礼士,江表英豪,咸归附之,已据有六郡,兵精粮多,足以立事。今为君计,莫若遣腹心使自结于东,崇连和之好,共济世业,而云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备大喜,进住鄂县,即遣诸葛亮随肃诣孙权,结同盟誓。”

从当时荆州的局势来看,尽管刘备有刘琦这位盟友镇守江夏,但显然不是曹操的对手。尽管刘备口中的投靠苍梧太守吴巨是一句托词,但却表现出刘备对前景的巨大担忧。而江东与荆州又是世仇,刘备也没有任何的把握与孙权组建同盟来共同对抗曹操。因此,鲁肃的出现无疑让处于绝境中的刘备看到了希望,之后才有了他派诸葛亮出使江东之事。

不过,小说作者在进行情节设计时却罔顾了这一段史实。在该回中,诸葛亮居然说出了“若南军胜,共诛曹操以取荆州之地;若北军胜,则我乘势以取江南可也”之语。这番言论荒唐,而且完全是异想天开。。以当时刘备的实力而言,唯有联合东吴共同抗曹才是保证自身生存的唯一可行之策。一旦失败,刘备也将面临灭顶之灾,哪里还有余力来“取江南”呢?小说作者一味想突出诸葛亮的智慧,却没有考虑到情节的合理性,因此才会出现这个巨大的漏洞。如果历史上的诸葛亮真的提出过这样的主张,那也未免太天真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

更多文章

  • 诸葛亮的“空城计”,让4人在门前扫地?有何“玄机”

    历史解密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空城计成功的两个因素,诸葛亮为什么大摆空城计,诸葛亮用空城计的两个原因是什么

    但幸运的是,此时诸葛亮坐在战场上。诸葛亮用火打败了曹军和博望坡之战。这是著名的博望坡战役。然后,诸葛亮摆上“空城计”,为什么让四个人在门前扫地?有一个隐藏的“秘密”。就是这样。曹操亲自率领军队攻打刘备,但由于兵力不足,诸葛亮只能提出加入吴国抗战的战略。后来,他联合吴国打败了曹操和赤壁。经过两年的纠葛

  • 诸葛亮最不光彩的一场,派遣五位大将,只为生擒一女子

    历史解密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诸葛亮真正欣赏的大将,诸葛亮最不该杀的大将是谁,诸葛亮最惨烈的一败

    祝融夫人但是诸葛亮并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物,他的计谋也有落败的时候。他也曾遇到过在智谋上能与他抗衡的人物。他曾经和《三国演义》中唯一的女将军进行过抗争,而这次战役被认为是诸葛亮人生中最不光彩的一场战役。这位女将军就是祝融夫人,是孟获的妻子,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的事情是十分出名的。表面上是诸葛亮和孟获之

  • 诸葛亮病逝五丈原的时候,司马懿有很多机会,为何却一直不伐蜀

    历史解密编辑:心作祟标签:诸葛亮死后为什么司马懿不伐蜀,诸葛亮死时给司马懿留下什么信,五丈原司马懿

    诸葛亮有多聪明呢?这一点我们从《三国演义》中的众多故事中就可以略见一二,无论是草船借箭还是舌战群儒或者是空城计,这些故事都体现出诸葛亮智谋之高计策之妙。周瑜甚至说过“既生瑜,何生亮。”这种话,可以见得诸葛亮的智谋确实是在当时的其他谋臣之上的。但是,三国时期还有这样的一个人,无论是智谋还是策略方面,他

  • 诸葛亮病逝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皇帝,他真是“扶不起的阿斗”吗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诸葛亮死后刘禅怎么做了40年皇帝,诸葛亮死后刘禅有权吗,诸葛亮死后刘禅还能做皇帝吗

    刘禅这个人绝非大家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个傻样,不说有多聪明,最起码刘禅是个正常人,诸葛亮也多次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称赞刘禅,这可不是说要巴结刘禅,诸葛亮完全没有必要刻意的去讨好刘禅。举个简单的例子,诸葛亮要北伐,刘禅还在规劝他不要那样做,因为太过劳民伤财还没有结果,等于是空耗国力,在诸葛亮执意要北伐的时

  • 诸葛亮生前最心仪的接班人!他若不死,蜀汉有可能会一统三国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的一生历史,诸葛亮在三国中的身份地位,诸葛亮死后蜀汉还能坚持几年

    而向宠,后人对他的印象也更多地只停留在是蜀汉的将军,不是什么特别重要的存在,因为他一生没有立功,所以没有被后人更好地记住,但是他拥有着谦和的性格,对于军事更是熟练的游刃有余,所以解释了他一生默默无闻却被诸葛亮在出师表中高度赞扬这一事实。向宠仅有一次的历史记录是失败的经历,而在这次经历中,他却是大有作

  • 诸葛亮本身才能卓越,却甘愿一生辅佐刘备,他为什么自己不打天下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诸葛亮为什么会选择辅佐刘备,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正确的选择吗,诸葛亮为什么用尽一生也没成功

    诸葛亮在历史上是很有名的,他料事如神,对许多事都有自己的见解,他用自己的智慧想法辅佐刘备。他为人谦逊,心胸宽广,很多老百姓对他也夸赞有加。诸葛亮才能卓越,为什么甘愿辅佐刘备,不自己打天下呢?诸葛亮是一位读书人,传统的儒家教育使他不可能举兵造反,诸葛亮是一个人才,但他不是一位枭雄,他没有那种称霸天下的

  • 诸葛亮提出三分天下眼光长远,如若不是这两件事,天下归刘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诸葛亮三分天下是真正的历史吗,诸葛亮三分天下的原文,诸葛亮为什么会有三分天下的本事

    其实不然,诸葛亮此言论其实已是必然,北方曹操雄踞中原,东吴孙权拥有东吴六郡,而此时的刘备只有兵三千,上将唯有关张赵,领地不过新野小城,诸葛亮为何还敢提出三分天下的结论那?其一,荆州刘表已年老命不久矣,大公子刘琦性格软弱无能,二公子刘琮年龄还小,不值得托付,唯有刘备可托荆州九郡,刘备十数年南征北战,雄

  • 诸葛亮把军权交给杨仪,魏延被斩,杨仪自杀,其实是个大阴谋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解密

    毫无疑问,诸葛亮是个权臣,但他也是个品德高尚的权臣,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没有一件是为了个人私利,包括利用亲征南蛮夺取李严兵权。诸葛亮执政时期,文有杨仪,武有魏延。杨仪在刘备在世时就是重臣,颇受刘备信重,后来因与尚书令刘巴不和被贬斥。诸葛亮执掌大权后,再次启用杨仪,无论南征北讨,他都紧随诸葛亮左

  • 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为何被人质疑不懂一个军事常识?

    历史解密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诸葛亮在蜀汉的权力到底有多大,诸葛亮为蜀汉做过哪些实质贡献,诸葛亮和蜀汉什么关系

    为了完成刘备在世时“成霸业、兴汉室”的遗愿,诸葛亮在其执掌蜀汉军政大权期间,曾多次发动针对曹魏政权的北伐战争。在魏强蜀弱“众寡不作”的情况下,蜀汉只可采取战略防御,绝不可采取战略进攻。从三国时期全中国的大势来说,无论蜀汉还是吴国,都是难以跟魏国单独抗衡的,更难与魏单独决战取胜,只有蜀吴联合起来,方可

  • 诸葛亮平生唯一的对手,与他的三次较量竟全部失败,毫无胜算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诸葛亮最著名的几场战,诸葛亮最惨烈的一败,诸葛亮经历过哪几场大战

    第一场较量:出仕较量。 同为谋士,司马懿和诸葛亮是主公们想要得到的人才,但他们出仕的方式完全不同。 诸葛亮隐居在卧龙岗。 在水镜先生和徐庶的举荐下,刘备知道了他的名字。 这样才前来邀请。 刘备愿意三次前往茅庐的原因,这与他在路上听到的有关。 每次刘备去茅庐,他都会听到有人盛赞诸葛亮,从而让刘备更加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