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八里桥之战,三万对阵三千,“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清为何全军覆没

八里桥之战,三万对阵三千,“天时地利人和”的大清为何全军覆没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116 更新时间:2024/1/19 11:34:13

后人说,这场战役是西方“船坚炮利”打开中国大门的另一典型案例,不过,如仔细剖析清军在这场战役中惨败的原因,除了武器落后,还涉及清廷做了一连串傻事。

1860年9月21日,八里桥之役爆发。清军以旗人名将僧格林沁为总指挥,率领由绿营兵与蒙古骑兵组成的三万人,面对英法联军约三千人。英法联军先进攻,僧格林沁令所有步兵均隐蔽在灌木林与战壕待机杀敌;骑兵率先联军左右翼作反冲锋。据了解,他们奋不顾身,齐声大呼杀敌,以长矛弓箭迎击,企图冲乱敌方战斗队形,有的更冲到敌军指挥部附近。不过,清军大刀长矛始终不敌洋枪洋炮,八里桥石栏板被炸至粉碎,桥面上亦堆满清军尸体。最终八里桥失守,三万将士全部殉国。

从英法联军的战斗力的角度来看,当年经历过拿破仑战争考验的英法联军,已累积了近代大型战争经验。由义务兵役制征得兵源,再加上职业军官团,装备有配备刺刀的火绳枪和滑膛炮,使用空心方阵和“三段击”战术,将火器威力发挥至极致;相对而言,清军武器显然落后。

据史家考证,1860年左右,清军火炮与英军相比,在样式及机制原理上大体相同,但差别在于制造工艺引起的质量问题。首先,中国制作铁质差劣,冶炼技术落后,令火炮粗糙,发炮时容易炸裂,伤及自军射手。清军为防止炮管炸裂,不断加厚大炮,令“巨炮”笨重,但威力不如西方小炮。

至于铸炮工艺方面,英国当时采用铁模等工艺,相反清朝仍使用泥模,铸件极粗糙,令炮弹弹道紊乱,射击准绳极差。西方当时已对火药燃烧、弹道、初速度等方面已有研究,这方面清军跟英军相形见绌。工艺落后,再加上清官偷工减料、中饱私囊,使得清军火器质量极差。

因此,我们看到,在两次鸦片战争的炮战中,清军岸炮对西方舰炮,硝烟过后,敌军无一艘战舰击沉,自己阵地却被打得千疮百孔。除了火炮,清军当时火枪也不行,他们用的火绳枪,枪管薄厚不均,枪膛宽窄不一,膛宽弹出无力,容易膛炸自伤射手,有清兵宁愿不用。在火器上先天不足之下,加上僧格林沁过于迷信蒙古骑兵的想当年横扫欧亚的威力,八里桥之战,最终成为蒙古骑兵一阙悲歌。

综观中国历史,由代大规模使用火器起,及至明朝,火器都大大发展。满清入关,即使康熙年间火器技术曾有较大进展,却只为皇室所用,没有大规模生产为军所用的概念。清代火器发展最高只达到欧洲十七世纪的水准,且逐渐退化。待到鸦片战争爆发,满清才如梦初醒。

然而,武器远非决定战争胜负的唯一因素,八里桥之战还有更多让人叹息之处,例如当时咸丰皇帝犹豫不决,又如当时清廷对英法联军借谈判来拖延的计谋,屡屡犯下低级错误。

在八里桥之役前,曾有1859年第二次大沽口之战。当时,英法舰队无视中国军队劝阻闯入大沽口防区。僧格林沁恨得咬牙切齿,“玩”了英法联军一把,让后者误以为大沽口不设防,清军趁英法联军登陆期间放炮,英法联军死伤颇重,狼狈退去。

清军这一仗赢得侥幸,但清廷上下却错判形势,摆出“天朝大国”的架子,与英法两国谈判代表磋商时,大清国坚持必须向皇帝行跪拜礼,否则谈判破裂。此外,僧格林沁更扣留英法39名谈判使节,送进刑部大狱。

史载,当时僧格林沁每骂一句,侍卫亲兵就重重敲一次英方代表巴夏礼脑袋;另一代表洛基则被清兵抓着头发和胡须,在僧格林沁面前不断磕头。押运途中,使节身上的金钮扣、金笔、怀表之物也被清兵没收......

清廷长期蔑视当时的国际规则,也经常做傻事。1900年,慈禧勇敢向世界多国宣战,有说是与裕禄关于天津大沽口战役的假捷报,受到鼓舞有关。当读到这段沉重的历史时,总令人感慨遗憾。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真实的甄嬛:虽不被雍正宠爱,但争气生了乾隆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上的甄嬛是怎样被雍正看上的,甄嬛在清朝是真实存在的吗,甄嬛在历史上活了多少岁

    小说内容自然是经过了艺术加工,那么在真实的历史上是否真的有熹贵妃这个人,她真的是雍正最爱的女人?实际上,历史上的确有熹贵妃钮祜禄氏这个人,但很遗憾的是她压根就不受雍正的宠爱,要不是生下乾隆皇帝,她在史书中估计就是寥寥几行字而已。当雍正还是四阿哥时,乌拉那拉氏就是他的嫡福晋,在雍正登基后,福晋也顺理成

  • 清朝正一品官相当于现在的什么级别?你知道吗?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清朝一品官相当今天的什么级别,清朝一品官什么级别,清朝正一品大员有几个人

    分封诸国而在秦朝结束战国之乱,一统天下之后,秦朝吸取了周朝的灭亡,认为分封诸侯国是在消弱中央的权力,为了达到中央集权,从而就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也就是最早的郡县制,在秦律中规定,每一个县的县令任期都不会超过五年,从而削弱了地方的权利,在这种制度之下,能够巩固大秦的中央权力。在经过朝代更替的过程中,每

  • 皇上后宫妃嫔众多,慈禧能获盛宠,是因为她的容貌吗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慈禧太后容貌3d复原图,慈禧的实际容貌,慈禧是被谁封为贵妃的

    咸丰贵为皇帝,但是后宫妃嫔却不一定都长得好看,很多嫔妃都是为了平衡各种势力关系的“关系户”,靠的是背景而不是长相。而且清朝近亲结婚很常见,所以大部分容貌都不怎么样,根本不像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所以姿色上佳的慈禧,自然就受到了额外的恩宠。但是慈禧受宠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姿色。首先,慈禧相对于后宫其他嫔

  • 皇太极第十妃,生下皇四子,哥哥是皇太极贴身侍卫,自愿殉葬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皇太极殉葬的妃子,皇太极的皇后有儿子吗,皇太极驾崩哪些妃子殉葬

    这位皇妃出身于满洲最古老的姓氏颜扎氏,源自于金代姓氏“颜盏”,金朝有一位非常有名的金吾卫上将军颜盏门都。因为颜扎氏家族世代居住在叶赫,所以又称为叶赫颜扎氏。天命十一年(1626),颜扎氏归顺了后金,当时皇太极见其长得姿容秀丽、明艳动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女子,于是便将其纳为了福晋,俗称小福晋。而事实证

  • 清朝唯一被废的皇后,怀着孩子赶出宫,再次嫁人幸福终圆满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清朝唯一被废皇后怀孕被赶出皇宫,皇后被废儿子还是嫡子吗,清朝被废的皇后是谁

    在大清朝乾隆年间,出现过以为历史上比较罕见的皇后,因为这个皇后在死后什么都没有得到,她没有谥号,也没有牌位,没有地宫,甚至也没有祭响,这在清朝年间相对还是比较少见的,当时弘历就曾经说过“朕现仍然存其名号格外优容”这句话,如果从这句话的意思上来分析的话,虽然她名号没有被废是存在的,但是实际来说这样子存

  • 这片领土乾隆坚决不要!比台湾大20倍,150年后清朝才后悔了

    历史解密编辑:冷默言语标签:乾隆时期的领土,乾隆占的领土有多大,乾隆都占领哪些土地

    在东南亚加里曼丹岛上建立国家的,是一位中国人,他叫罗芳伯。罗芳伯出生于广州的一个耕读家庭,自小志气冲天,性格豪爽。他素有学识,便想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报效祖国。哪想自己在考中秀才后,却屡次难以中举。心灰意冷间,他听闻南洋有大量的金山可供开采,于是便与亲戚朋友乘船前往南洋淘金。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终于到

  • 多尔衮掌握了皇帝之权,却没有皇帝之名,他为什么没有称帝?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多尔衮有没有当皇帝,多尔衮到底算不算皇帝,皇太极死后多尔衮为何不称帝

    明朝末年努尔哈赤建立的后金,正式起兵反抗明朝。多尔衮作为努尔哈赤的儿子,理应上前线作战,只不过他当时年纪还比较小,所以努尔哈赤时期他并没有过多的表现。一直到了努尔哈赤病逝,皇太极继位,这个时候的多尔衮已经16岁了,他开始跟着皇太极南征北战。? ? ?多尔衮是皇太极最信任的一位兄弟,他每次和明军作战都

  • 罕见洪秀全书法笔迹,是他科举落第的主要原因?考官都看不下去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洪秀全为什么会四次科举失败,洪秀全四次科举落榜,洪秀全参加过哪些科举

    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是古时候最为公平的一件举国大事了,有了这个制度,才使得“寒门出贵子”。然而,在这条路之中,书写可谓是第一关。远的不说,就说清朝时期的科举考试,我们都知道那时候的科举考试都是用小楷书法作答的,远方诗书阁也有在前边的文章之中谈到过清朝的科举考试。当时科举考试用的是“馆阁体”,也可以说

  • 临去世名分仍然是侍妾,乾隆并不爱她,但为何还想要与她合葬?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当乾隆还不是皇帝的时候,哲悯皇贵妃的出身别说是做福晋了,就连侧福晋都没有资格,所以出身是很卑微的,她是作为秀女被选入宫的,在一起,皇子在大婚之前是要先去一些秀女做侍妾的,其实就是给皇子侍寝的,让皇子知道男女之事是什么,所以那个这些秀女在年龄上都比皇子大一些,在哲悯皇贵妃进王府的时候,已经有很多个侍寝

  • 姑娘戴“指甲套”鉴宝,自称:慈禧后人,专家:赶快拿下来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慈禧指甲套鉴宝视频,女子带着慈禧的宝贝鉴宝,慈禧拿碗鉴宝全过程

    专家解释道,这个指甲套不是他那样带的。在古代,女子带指甲套的时间很长,一开始是黄金的,到了清朝开始流行起来,材质和颜色也开始多样化,预计的带帽的变得越来越好看。专家有说,清朝的贵族女子中,衣服,袖子都比较长,这样一来就遮住自己的手。为了提高美感,他们会带上长长的指甲套,但这也只有富裕家的女子才佩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