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在政治层面上,他们做到了稳定内政、减轻刑罚。经过了汉初黄老之术里的休养生息政策后,汉文帝和汉景帝开始了全面发展的进程,面对地方诸侯权力过大的问题,他们积极削弱诸侯的权力,将在中央的列侯分派到地方,再度册封新一轮的诸侯,由此让他们相互牵制,保障了中央集权。
七国之乱后,汉景帝大幅削藩,让诸侯国拆分开来,郡地数量也进一步削减,地方官员的任免权收归中央,中央管辖的区域进一步增多,由此来削弱地方权力,进而加强中央权力,这样的举措极大地稳定了内部统治。
除了削弱诸侯权力外,两位皇帝还减轻了刑罚。他们将先前的株连刑罚废除掉,很多残害身体的刑罚也一并摒弃,取而代之的是苔刑和杖刑。在刑法上,两位皇帝都秉持着严谨和公正的原则,对过去的错误和遗漏都一一修正和补充。宽松的刑罚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随后,“过关用传”这种效率低下的制度也被废除,百姓流动性加快,经济流动性也加快。
其次在经济层面上,他们做到了轻徭薄赋、鼓励生产。两位皇帝执政时期,“除田租税之半”的思想都是他们提出并施行的,这样的税赋让百姓的压力大幅降低,减轻了百姓负担,社会稳定性进一步加强。徭役上,他们以法律手段来规范兵役问题,这让百姓更能兼顾农业生产和服兵役之间的问题。
除此之外,为了让百姓度过短暂的经济危机,他们还废除盗铸钱令,允许民间进行私铸。弛山泽之禁也得以解除,开山拓地也得到了统治者的支持,由此,百姓们无论开矿还是制盐都得到了更大的自由度,让他们的经济收入进一步提升。
在经济上,文景二人还施行了允许百姓迁徙的政策。
在过去,为了稳定生产,统治者实际上是不允许百姓迁徙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和稳定性决定了这种政策,然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稳定性的模式俨然无法满足需求,因此,这时候需要更多的土地来耕种。百姓想要更多的土地只能迁徙到其他地方,开拓荒地,由此,文景二人解决了这个问题。
为了遏制商人恶意屯粮、压高价钱的行为,官府在规范商人的同时还施行一些鼓励政策,诸如允许他们将粮食售卖至边境地区,按要求来还能借此得到爵位册封。在这种制度之下,既极高了商人的积极性,也规范了商业市场。
除此之外,文景二人还以身作则,自身生活提倡节俭,衣着服饰都无比简朴,这位广大百姓提供了良好的榜样。在两位皇帝的经济政策和思想之下,汉代进入了一段非常稳定且快速发展的时期,百姓真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安居乐业。
最后在军事层面上,他们做到了稳定边疆。
文景两位皇帝执政期间,由于将主方向放在了恢复民生上,军事领域的建设力度稍显不足,当时大汉受到了匈奴的威胁还比较大,为了不让百姓在战乱中度过,他们都选择了较为保守的忍让和妥协的态度,和亲政策为当时的主要政策。
当然,妥协只是暂时的,暗地里文景二帝在不断地改变策略,“改良马政”便是其中的一种举措。两位皇帝在大汉北方很快加大了马苑的建设规模,由于中央政策的支持,边防的马匹需求进一步扩大,后来逐渐地发展为战马,这位边防的军事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储备条件。
“募民实边”的政策施行,让北方的边境地区人口进一步扩大,官府鼓励中原地带的居民前往这些地方居住,以充实这些地方的人口,来到这些地方的人口将得到农具、食物和粮食等诸多补贴,这让边境地区的实力在短时间内得到增强,他们在农作的同时还进行军事训练,由此来应付匈奴的威胁。
除了应付北方的匈奴外,文景二帝还对南越的地方进行了妥善的处置。当时的南越正处于赵佗的管辖期间,赵佗原本是汉高祖册封的南越王,但因后续皇帝对该地进行经济封锁而自称为王,等到了文、景帝时期,他们对该地施行了安抚政策,还不断地该当地诸如农具和铁具等补贴。赵佗最终大为感动便悬崖勒马,南越就此重返大汉的统治。
结束语:汉文帝和汉景帝是大汉时期的两大贤君,面对着朝内外的诸多问题,基本都采取了极度合理的做法。政治上,他们很好地处理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问题,对于事关社会稳定的刑罚领域也大幅改良;经济上,他们在人口增长的前提下,经济鼓励百姓迁徙、开拓荒地,还鼓励了商人的合法行为,为大汉的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军事上,无论是北方的匈奴还是南方的南越,他们都采取了更稳健的做法。在一系列的举措之下,大汉进入了“文景之治”的盛世时代。
参考资料:
《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