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历史上两国之间最有名的外交互动就是唐三藏西游取经。不巧的是,玄奘大师到达印度时,印度处于战国时代,各地诸侯并起,没有一个公认的老大。诸侯中势力最强大的是北方的戒日王朝。
摩诃婆罗多记载的古印度传奇
戒日王朝是印度历史上非常短命的一个时代,只存在了41年时间,公元641年,就在王朝灭亡前6年,玄奘大师见到了戒日王“曷利沙·伐弹那”,中国的史书称他为“尸罗逸多”。此时的玄奘大师已经完成了在那烂陀寺的苦修,经历了多场与印度高僧的辩论,在印度声名鹊起。
戒日王盛情款待了玄奘,并且在曲女城为玄奘举行了盛大佛会,玄奘再次以精深的佛学修为令印度僧俗信服。事后,玄奘即启程归国。可以说,玄奘西行不仅带回了佛经,还为唐王朝取得了不错的外交成果。
唐僧引吭高歌
回国之后,玄奘向唐太宗李世民汇报了西行见闻,顺便报告了他在印度受到的礼遇。与此同时,戒日王也派出使节出使唐朝。李世民很高兴,当即安排朝散大夫卫尉丞上护军李义表带领融州黄水(今广西融水)县令王玄策出使印度。
到了公元647年,王玄策再度出使印度。很不幸,戒日王在王玄策到来之前去世。戒日王纵横印度40多年,最终没能逃过自然规律的约束。更不幸的是,戒日王一死,北印度就陷入分裂。
戒日王是伊斯兰势力入侵南亚次大陆以前,印度最后一位伟大的军事统帅。然而,就像古代军神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马其顿王国分崩离析一样,戒日王一死,戒日王朝同样陷入分裂的宿命。
戒日王朝王宫遗址
国王以军功立国,而国王的后裔却没有足够的权威统帅全国,国家必然陷入混乱。中国封建王朝往往在开国君主去世后,都有一段混乱期。运气好的朝代,比如唐朝、明朝、清朝等,都能在短暂的混乱后恢复秩序,运气不好的朝代,比如秦朝、西晋、隋朝等,往往一乱到底,直至灭亡。
戒日王朝显然没有好运气,于是戒日王死后,王位交接出了问题,权臣阿罗那顺趁机窃取王位。而王朝各地刀兵四起,各部落再也不听国王命令,相互攻伐,原本欣欣向荣的戒日王朝岌岌可危。
王玄策一行到达北印度之后,阿罗那顺不知出于什么目的,竟然派人袭击了这个唐朝使团,将王玄策等人所带的各国贡品财物洗劫一空,使团30人悉数被擒。王玄策趁着夜里看管不严,逃出监狱,一路直奔吐蕃,也就是今天的西藏。
戒日王朝势力范围(绿色部分)
此时吐蕃的老大还是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刚在7年前嫁给他,吐蕃和唐朝关系还处于蜜月期。王玄策到达吐蕃以后,就向松赞干布送去书信,请求他发兵帮忙。松赞干布听说自己老丈人被人欺负,当即派遣1200名吐蕃军和7000名尼婆罗军随王玄策前往印度。
尼婆罗就是今天的尼泊尔,公元641年,松赞干布曾率军出征尼婆罗,尼婆罗被迫臣服。因此松赞干布的命令,尼婆罗人不敢不听。于是王玄策率领8000多大军到达北印度。
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像
其实战争过程不值一提,阿罗那顺的军队根本就无法与王玄策抗衡,战斗只持续了三天,阿罗那顺就兵败被俘,连同家属一道被王玄策押解回长安。王玄策根本没有动用唐朝本国的军队,就收拾了北印度。
网络上一直用“一人灭一国”来形容王玄策这次传奇经历。实际上,戒日王朝从来没有占领过印度全境,势力最强盛的时候也仅仅能占据印度中北部的一块地盘。而戒日王去世之后,王朝已经分崩离析,阿罗那顺的势力顶多算一个部落,根本称不上是一个国。
戒日王朝发行的硬币
而当时的唐王朝确实也并不重视与印度的关系,毕竟关山远隔,又有吐蕃作为战略屏障,印度的局势,唐太宗根本不关心,因此才派王玄策这个县令作为使臣出访天竺。而王玄策立了这么大的功劳,得到的封赏也并不高,仅仅被提拔为朝散大夫,从五品下的低级官阶。
不过王玄策的奇袭确实让印度各地为之臣服,从此以后再不敢轻举妄动。唐王朝也没有对印度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双方到此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