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不杀晁错的,只有吴王!

不杀晁错的,只有吴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756 更新时间:2024/2/5 19:59:47

[var1]

154年正月

01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

雄踞东南,已经暗中做了三十多年皇帝梦的吴王刘濞,终于按耐不住,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并联络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淄川国、济南国,起兵造反。

战事传来,汉景帝刘急令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领汉军主力东出函谷关,平定叛乱。

但窦婴却不紧不慢的跟刘启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有个人我给您领来了,您必须要先见一见。”

窦婴给景帝引见的是什么人呢?

就是之前的吴国国相,现如今无官一身轻的袁盎。

刘启刚好也想了解一点吴国内部的情况,他看见袁盎,就迫不及待地问:“你之前做过吴国国相,想必知道很多那边的情况,现在吴国叛乱,你觉得朝廷现在应该怎么办?”

袁盎答:“吴国的叛乱没什么大不了的,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这种好事?刘启满脸狐疑。

袁盎的主意是什么呢?

——全盘接受刘濞的要求,你不是说清君侧吗?

现在朝廷自己把晁错杀了自己清,而且不追究你们的责任,只要你们罢兵什么都好谈。

景帝君臣效率很快,几天之后,由丞相陶青领衔上奏皇帝,国家到了现在的局面,都是因为他错误的削藩的政策导致的,要求治晁错的罪。

而刘启默许了这份奏疏,让中尉把毫不知情的晁错骗到长安东市,腰斩弃市。

可怜晁错什么都不知道就稀里糊涂的丢了命。

那在这件悲剧里,吴王刘濞是杀死晁错的真正凶手吗?

汉景帝刘启为什么会同意杀了晁错呢?

[var1]

[var1]

02

晁错的直接死因是因为这样一件事:当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晁错给刘启上了一道奏疏,请刘启御驾亲征,而由自己在长安保障后援工作。

晁错的这个建议,表面上看,是以刘邦和萧何当年的分工自比刘启和自己。

因为当年刘邦在处理异姓诸侯王叛乱事件的时候,都是自己带头打冲锋,让萧何等人守家。

但是实际上却在掩盖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此时的朝廷内外,除了晁错自己在忙里忙外火急火燎的调兵救火,大部分的实权派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都在看晁错的笑话。

七国是怎么乱起来的?

晁错削出来的!

晁错和功臣集团(包括外戚)之间的矛盾太深了。

03

在刘恒和刘启两朝,功臣集团和下层文官之间互相斗的跟乌眼鸡一样。

刘恒刚刚即位的时候,左右丞相和大将军等实权人物都是刘邦时代遗留下来的从龙元臣,为首的就是绛侯周勃、曲逆侯陈平、颍阴侯灌婴三大巨头。

他们这些人曾经发动过“合法的”政变,诛除诸吕和少帝刘弘。

刘恒对他们,既感激,又对其高度防范,在近臣贾谊的建议下,刘恒采取了“列侯之国”的政策,也就是一面把以军功起家的功臣们陆续遣返回封国,一面引进大量文官掺沙子,以求逐渐取代功臣集团的地位。

也正是在这个人事大换血的过程中,贾谊受到了功臣集团的打压,刘恒被迫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而在自太子时代深受文官影响刘启登上帝位之后,对功臣集团的裁抑比他父亲刘恒更甚,在刘启的支持下,晁错的权力急剧膨胀。

刘启登基之初,晁错只是一个内史,却比三公更容易获得单独和皇帝见面的机会,而刘启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这就让丞相申屠嘉等人大为光火,申屠嘉这个丞相并不是文官的代表,相反他自刘邦时代开始就在军营里混,很励志的是,他从小兵开始,一步步的干到了丞相的位置上,所以他实际是功臣集团的代言人。

现在刘启碰到什么问题,不怎么找他商量,反而去找晁错,这不是把他架空了吗?

所以,当申屠嘉接到下面人的报告,说晁错为了每天从自己的官署里出入方便,就新开了两个小门,而他的官署紧靠着太上皇庙(供奉刘邦父亲的神主牌的地方),施工队有一天把太上皇庙的外墙打穿了!

申屠嘉抓住了晁错这条小辫子,也没有复核,就准备上奏弹劾晁错的大不敬罪名,要置晁错于死地。

而晁错预先得到消息,就抢在申屠嘉报告的前一天晚上跟刘启嚼了一通舌头。

等到申屠嘉跟刘启报告自己的“重大发现”的时候,刘启不以为然:“你年纪大了,想必是听错了。晁错打穿的并不是太上皇庙的外墙,而是自己官署里的矮墙吧?”

最终,申屠嘉被迫向刘启谢罪,并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

申屠嘉死后,晁错随即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御史大夫是后备丞相,晁错只差一步,就可以完成拜相。

因为在晁错之前的三任御史大夫:张苍、申屠嘉和陶青,都当上了丞相。

如果晁错也能完成这一华丽的转身,那他就是西汉第一位非功臣集团系统出身的丞相,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而晁错之所以削藩削的这么起劲,也是希望以削藩的功劳增加其拜相的筹码。

《汉书·袁盎晁错列传》载: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04

就当晁错孜孜以求准备更进一步换地方上班的时候,功臣集团抓住了最后的机会,对其发起了绝地反击。

但这个机会并不敞亮。

对晁错的削藩主张,功臣集团基本上是反对的态度。

因为他们认为这违背了刘邦和开国功臣们共同订立的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约定:

一、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

二、这是一张长期饭票,子子孙孙永保用。

在功臣集团看来,晁错的削藩政策是在夺别人的祖产,增加自己的资本。

虽然功臣集团自己也和刘姓诸王闹得不可开交,但是在削藩的问题上,功臣集团知道,晁错一旦削完了诸王,下一个遭殃的肯定就是自己这批人。

如果让晁错削藩成功,底层文官系统的一大堆人就一定会有样学样,摸着晁错的办法过河。

同姓诸王削得,功臣们削不削得?

真等到那天来临,功臣集团何以自处?

晁错,你断我们的活路,我们就断你的生路!

当晁错削藩政策在刘启的支持下有序进行的时候,功臣集团被迫边缘化。

现在削藩削出了七国之乱,东南半壁到处起火,晁错就不灵了,刘启就要靠枪杆子出来镇场子了。

可是大将军窦婴却派人告诉刘启说自己有病,让皇帝表哥另请高明。

刘启急了,冲窦婴嚷嚷:“我们是一家人!这事儿万分危急,你能冷眼旁观吗?!”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你让我上?

行吧。

但我有个条件。

于是窦婴带着袁盎见了皇帝,跟刘启盘了盘道儿。

要想免去这场兵灾,您先把晁错杀了!

袁盎是窦婴带来的,窦婴不可能不知道袁盎的计划。

而这两个人精也不可能不知道“诛晁错,清君侧”只是刘濞造反的借口。

晁错削藩策也就是一年前才开始着手开展的事,可刘濞已经处心积虑地准备自己造反事业准备了三十年。

但是窦婴和袁盎却仍然坚持要刘启杀了晁错,这就是在跟刘启谈条件:你现在的唯一出路就是杀了晁错,放弃选用底层文官系统上台,重新重用我们这班功臣外戚集团出身的人,就算以后刘濞还是不上道儿,他叛乱的事情我们也帮你平了!

[var1]

05

球踢回了刘启这边,他就要慎重的权衡利弊了

如果刘启还是选择一如既往的重用晁错,那就得接受晁错的意见御驾亲征。

只是这样一来,局势就很不妙了。

刘启立马就得面对两方面的敌人,一是野心勃勃的吴楚叛军,二是离心离德的功臣集团,腹背受敌,登时就是天下大乱。

到时候很难说诛除诸吕和少帝被废的事情不在刘启身上重演。

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刘启不放弃晁错,那就只能跟晁错抱着一起完蛋了!

所以面对袁盎的要求,刘启考虑再三,只能妥协:“我不会因为喜欢晁错而开罪天下人。”

也就是同意把晁错拉出来背锅垫背。

《史记·吴王濞列传》载:于是上嘿然良久:“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而就在刘启流露出妥协的意思之后,丞相陶青和廷尉张欧立刻联名上奏,要将晁错全家老小一个不留,全部腰斩弃市。

《汉书·袁盎晁错列传》载: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

我们看看这些人的底色吧。

丞相陶青是开国功臣、开封侯陶舍的儿子;

张欧是开国功臣、安丘侯张说的儿子;

至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最大功臣周亚夫,那是绛侯周勃的儿子,是功臣二代的领头羊。

不杀晁错,这些人是打死都不会出来的。

天下盼着晁错不死的:恐怕只有吴王刘濞了。毕竟晁错的父亲,都吓的自杀了。

更多文章

  • 大秦小人丞相——范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大秦范雎之后谁是宰相,秦国丞相范雎的下场,范雎入秦完整版

    [var1][var1][var1]先看一份简历范睢字叔男魏国人曾用名张禄职业门客【后为丞相】代表作厕所奇遇记周赧王三十二年,魏国使臣须贾出使齐国但是却并没有得到齐王的重视和礼遇。相反,齐王得知须贾的随从范睢很有口才便派人给他送去了很多黄金和美酒。须贾知道之后大为恼火,原本小肚鸡肠的他认定了是范睢出

  • 大秦赋:辛胜的出现,燕国被灭提前条件备足,只差樊於期的助攻了

    历史解密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樊于期个人资料,樊于期为什么反秦,大秦赋开启灭国大战

    [var1]因为荆轲刺秦王,直接导致燕国被灭,而这带兵的就是王翦和辛胜两人,原来《大秦赋》的剧组已经开始伏笔了吗?如果说之前樊於期放走燕丹不明原因的话,想必就是为了之后投奔燕国太子丹做准备,而促成荆轲刺秦王就需要樊於期的助攻了,毕竟荆轲是带着樊於期的人头去面见秦王的。[var1][var1]当然看到

  • 大秦赋:吕不韦的一个动作,暗示了他的结局,李斯乐不可支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大秦赋中李斯为什么抱羊见吕不韦,吕不韦评价李斯,大秦赋美化吕不韦了吗

    [var1]其实剧中最大的BUG就是吕不韦,所以他不可能不知道赵姬的秘密,然而这么多年下来,却没有任何的动作,其实就给自己的结局埋下了隐患,暂且不讨论剧中吕不韦和赵姬的那点破事,毕竟是没有任何一个画面表示他们有苟且之事,可是言语之间赵姬明显是有挑逗的意思。[var1]再回到历史,赵姬是吕不韦的姬妾,

  • 大秦赋:最受期待的角色,吕不韦死后才出现,李斯都是他手下败将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李斯大秦赋,吕不韦对大秦的贡献,大秦赋美化吕不韦了吗

    [var1]实在是看得闹心,也就不奇怪豆瓣开分8.9一路跌到了现在的8分,所以《大秦帝国》系列剧的口碑就要被《大秦赋》给毁了吗?好在是嬴政快要亲政了,想必届时的东出才会付诸于行动了吧,只不过那时的吕不韦也就应该要下线领盒饭去了,虽然是有些舍不德段奕宏的表演。[var1]但归根结底,吕不韦的结局是注定

  • 大秦赋:同样是和嬴政说话,李斯像极了权臣,别再错怪吕不韦了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嬴政李斯,李斯对嬴政的建议,嬴政跟李斯对话统一六国

    [var1]当然也可以理解为说话的艺术上的较量,当赵国太子过来当质子这件事情上,对于质子的处理问题上,2人在和秦王说话的态度上,吕不韦真就要自吧不如了,当然有一定的原因是两人身份悬殊上导致的,毕竟吕不韦此时可是秦王嬴政的仲父,或许才会有:不行,这件事情不能由着你的性子来的态度。[var1]因此秦王嬴

  • 大秦赋:嬴政摊牌了,吕不韦也心知肚明,嫪毐结局令人心痛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嫪毐找到的假嬴政最后怎么样了,嬴政什么时候知道嫪毐,正史中嬴政怎么除掉嫪毐

    [var1]其实对于嫪毐的事情,吕不韦也是心知肚明,剧中也是有意站队宗族,有灭嫪毐的意思,这样的话他就能把自己撇干净,可为何迟迟不动手?嬴政也是一样的,他可以在冲动之下把立功的甘罗给杀了,难道就不能解决了嫪毐了?就算是有赵姬的庇护,可是被发现的他们已经是砧板上的肉了。[var1][var1]然而吕不

  • 战国奇才孙膑,曲折的际遇,却拥有了非凡的人生!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孙膑十大经典故事,孙膑的人生启示,著名的历史人物孙膑

    [var1]孙膑,孙膑是孙武的后代,是战国时期的的军事家,效力于齐国,说起来,孙膑去齐国还有个故事。孙膑和庞涓是同窗,庞涓在效力于魏国,他觉得自己和孙膑比还差了点,便让人请孙膑来魏国,实际上是为了监视孙膑,孙膑去了魏国以后,庞涓就立刻马不停蹄地陷害孙膑,孙膑被治罪,遭到了膑刑和黥刑,把他双腿砍断不说

  • 大秦赋:嫪毐自取灭亡,李斯下了手好棋,吕不韦居然没看懂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李斯与嫪毐是怎么相识的,李斯和嫪毐什么关系,大秦赋嫪毐

    [var1]所以赵姬想给嫪毐加封的事情上,鲜有表现的李斯选择了站队,只不过这件事情,嬴政和李斯是心知肚明,所以在嚣张的这条路上,嫪毐是一去不复返,这只不过是李斯下得一手好棋,嫪毐也只不过是自取灭亡,但是就是这么简单的阳谋,吕不韦居然是没有看懂人,确实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var1]或许是受限于赵

  • 大秦赋:庞涓在魏国混不下去了,来到秦国做王翦,导演诚不欺我啊

    历史解密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庞涓在魏国是什么职位,魏国的庞涓死在了哪里,庞涓是春秋时的魏国吗

    [var1]只不过看到这个演王翦的演员,甚是觉得熟悉,总感觉是在《大秦赋》中看到过这个演员,但又说不上名号,通过查阅演员表,终于明白这是庞涓在魏国混不下去了,来到秦国做了王翦了,因为这位演员参演了第一部《大秦帝国之裂变》里的庞涓,那可是10年前的事情了,看上去现在的王翦确实还我更老一些。[var1]

  • 孔子是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独创了整套信仰体系

    历史解密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孔子的思想经典,孔子的主要信仰,孔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及影响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var1]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