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154年正月
01
汉景帝前元三年(公元前154年)。
雄踞东南,已经暗中做了三十多年皇帝梦的吴王刘濞,终于按耐不住,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并联络楚国、赵国、胶西国、胶东国、淄川国、济南国,起兵造反。
战事传来,汉景帝刘启急令太尉周亚夫和大将军窦婴率领汉军主力东出函谷关,平定叛乱。
但窦婴却不紧不慢的跟刘启说起了另外一件事:“有个人我给您领来了,您必须要先见一见。”
窦婴给景帝引见的是什么人呢?
就是之前的吴国国相,现如今无官一身轻的袁盎。
刘启刚好也想了解一点吴国内部的情况,他看见袁盎,就迫不及待地问:“你之前做过吴国国相,想必知道很多那边的情况,现在吴国叛乱,你觉得朝廷现在应该怎么办?”
袁盎答:“吴国的叛乱没什么大不了的,臣有一个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还有这种好事?刘启满脸狐疑。
袁盎的主意是什么呢?
——全盘接受刘濞的要求,你不是说清君侧吗?
现在朝廷自己把晁错杀了自己清,而且不追究你们的责任,只要你们罢兵什么都好谈。
景帝君臣效率很快,几天之后,由丞相陶青领衔上奏皇帝,国家到了现在的局面,都是因为他错误的削藩的政策导致的,要求治晁错的罪。
而刘启默许了这份奏疏,让中尉把毫不知情的晁错骗到长安东市,腰斩弃市。
可怜晁错什么都不知道就稀里糊涂的丢了命。
那在这件悲剧里,吴王刘濞是杀死晁错的真正凶手吗?
汉景帝刘启为什么会同意杀了晁错呢?
[var1]
[var1]
02
晁错的直接死因是因为这样一件事:当吴楚七国之乱发生的消息传到长安的时候,晁错给刘启上了一道奏疏,请刘启御驾亲征,而由自己在长安保障后援工作。
晁错的这个建议,表面上看,是以刘邦和萧何当年的分工自比刘启和自己。
因为当年刘邦在处理异姓诸侯王叛乱事件的时候,都是自己带头打冲锋,让萧何等人守家。
但是实际上却在掩盖一个尴尬的事实,那就是——此时的朝廷内外,除了晁错自己在忙里忙外火急火燎的调兵救火,大部分的实权派都是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都在看晁错的笑话。
七国是怎么乱起来的?
晁错削出来的!
晁错和功臣集团(包括外戚)之间的矛盾太深了。
03
在刘恒和刘启两朝,功臣集团和下层文官之间互相斗的跟乌眼鸡一样。
刘恒刚刚即位的时候,左右丞相和大将军等实权人物都是刘邦时代遗留下来的从龙元臣,为首的就是绛侯周勃、曲逆侯陈平、颍阴侯灌婴三大巨头。
他们这些人曾经发动过“合法的”政变,诛除诸吕和少帝刘弘。
刘恒对他们,既感激,又对其高度防范,在近臣贾谊的建议下,刘恒采取了“列侯之国”的政策,也就是一面把以军功起家的功臣们陆续遣返回封国,一面引进大量文官掺沙子,以求逐渐取代功臣集团的地位。
也正是在这个人事大换血的过程中,贾谊受到了功臣集团的打压,刘恒被迫把贾谊贬为长沙王太傅。
而在自太子时代深受文官影响刘启登上帝位之后,对功臣集团的裁抑比他父亲刘恒更甚,在刘启的支持下,晁错的权力急剧膨胀。
刘启登基之初,晁错只是一个内史,却比三公更容易获得单独和皇帝见面的机会,而刘启对他也是言听计从。
这就让丞相申屠嘉等人大为光火,申屠嘉这个丞相并不是文官的代表,相反他自刘邦时代开始就在军营里混,很励志的是,他从小兵开始,一步步的干到了丞相的位置上,所以他实际是功臣集团的代言人。
现在刘启碰到什么问题,不怎么找他商量,反而去找晁错,这不是把他架空了吗?
所以,当申屠嘉接到下面人的报告,说晁错为了每天从自己的官署里出入方便,就新开了两个小门,而他的官署紧靠着太上皇庙(供奉刘邦父亲的神主牌的地方),施工队有一天把太上皇庙的外墙打穿了!
申屠嘉抓住了晁错这条小辫子,也没有复核,就准备上奏弹劾晁错的大不敬罪名,要置晁错于死地。
而晁错预先得到消息,就抢在申屠嘉报告的前一天晚上跟刘启嚼了一通舌头。
等到申屠嘉跟刘启报告自己的“重大发现”的时候,刘启不以为然:“你年纪大了,想必是听错了。晁错打穿的并不是太上皇庙的外墙,而是自己官署里的矮墙吧?”
最终,申屠嘉被迫向刘启谢罪,并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
申屠嘉死后,晁错随即被任命为御史大夫,位列三公。
御史大夫是后备丞相,晁错只差一步,就可以完成拜相。
因为在晁错之前的三任御史大夫:张苍、申屠嘉和陶青,都当上了丞相。
如果晁错也能完成这一华丽的转身,那他就是西汉第一位非功臣集团系统出身的丞相,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而晁错之所以削藩削的这么起劲,也是希望以削藩的功劳增加其拜相的筹码。
《汉书·袁盎晁错列传》载:景帝即位,以错为内史。错数请间言事,辄听,幸倾九卿,法令多所更定。丞相申屠嘉心弗便,力未有以伤。内史府居太上庙堧中,门东出,不便,错乃穿门南出,凿庙堧垣。丞相大怒,欲因此过为奏请诛错。错闻之,即请间为上言之。丞相奏事,因言错擅凿庙垣为门,请下廷尉诛。上曰:“此非庙垣,乃堧中垣,不致于法。”丞相谢。罢朝,因怒谓长史曰:“吾当先斩以闻,乃先请,固误。”丞相遂发病死。错以此愈贵。
04
就当晁错孜孜以求准备更进一步换地方上班的时候,功臣集团抓住了最后的机会,对其发起了绝地反击。
但这个机会并不敞亮。
对晁错的削藩主张,功臣集团基本上是反对的态度。
因为他们认为这违背了刘邦和开国功臣们共同订立的白马之盟。
白马之盟约定:
一、非刘姓不得封王,非军功不得封侯;
二、这是一张长期饭票,子子孙孙永保用。
在功臣集团看来,晁错的削藩政策是在夺别人的祖产,增加自己的资本。
虽然功臣集团自己也和刘姓诸王闹得不可开交,但是在削藩的问题上,功臣集团知道,晁错一旦削完了诸王,下一个遭殃的肯定就是自己这批人。
如果让晁错削藩成功,底层文官系统的一大堆人就一定会有样学样,摸着晁错的办法过河。
同姓诸王削得,功臣们削不削得?
真等到那天来临,功臣集团何以自处?
晁错,你断我们的活路,我们就断你的生路!
当晁错削藩政策在刘启的支持下有序进行的时候,功臣集团被迫边缘化。
现在削藩削出了七国之乱,东南半壁到处起火,晁错就不灵了,刘启就要靠枪杆子出来镇场子了。
可是大将军窦婴却派人告诉刘启说自己有病,让皇帝表哥另请高明。
刘启急了,冲窦婴嚷嚷:“我们是一家人!这事儿万分危急,你能冷眼旁观吗?!”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载:孝景三年,吴、楚反。上察宗室诸窦毋如窦婴贤,乃召婴。婴入见,固辞谢病不足任。太后亦惭。于是上曰:“天下方有急,王孙宁可让邪?”乃拜婴为大将军,赐金千斤。窦婴乃言袁盎、栾布诸名将贤士在家者进之。
你让我上?
行吧。
但我有个条件。
于是窦婴带着袁盎见了皇帝,跟刘启盘了盘道儿。
要想免去这场兵灾,您先把晁错杀了!
袁盎是窦婴带来的,窦婴不可能不知道袁盎的计划。
而这两个人精也不可能不知道“诛晁错,清君侧”只是刘濞造反的借口。
晁错削藩策也就是一年前才开始着手开展的事,可刘濞已经处心积虑地准备自己造反事业准备了三十年。
但是窦婴和袁盎却仍然坚持要刘启杀了晁错,这就是在跟刘启谈条件:你现在的唯一出路就是杀了晁错,放弃选用底层文官系统上台,重新重用我们这班功臣外戚集团出身的人,就算以后刘濞还是不上道儿,他叛乱的事情我们也帮你平了!
[var1]
05
球踢回了刘启这边,他就要慎重的权衡利弊了
如果刘启还是选择一如既往的重用晁错,那就得接受晁错的意见御驾亲征。
只是这样一来,局势就很不妙了。
刘启立马就得面对两方面的敌人,一是野心勃勃的吴楚叛军,二是离心离德的功臣集团,腹背受敌,登时就是天下大乱。
到时候很难说诛除诸吕和少帝被废的事情不在刘启身上重演。
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刘启不放弃晁错,那就只能跟晁错抱着一起完蛋了!
所以面对袁盎的要求,刘启考虑再三,只能妥协:“我不会因为喜欢晁错而开罪天下人。”
也就是同意把晁错拉出来背锅垫背。
《史记·吴王濞列传》载:于是上嘿然良久:“顾诚何如,吾不爱一人以谢天下!”
而就在刘启流露出妥协的意思之后,丞相陶青和廷尉张欧立刻联名上奏,要将晁错全家老小一个不留,全部腰斩弃市。
《汉书·袁盎晁错列传》载:丞相青翟、中尉嘉、廷尉欧劾奏错曰:“吴王反逆亡道,欲危宗庙,天下所当共诛。今御史大夫错议曰:‘兵数百万,独属群臣,不可信,陛下不如自出临兵,使错居守。徐、僮之旁吴所未下者可以予吴。’错不称陛下德信,欲疏群臣百姓,又欲以城邑予吴,亡臣子礼,大逆无道。错当要斩,父母妻子同产无少长皆弃市。臣请论如法。”制曰:“可。”
我们看看这些人的底色吧。
丞相陶青是开国功臣、开封侯陶舍的儿子;
张欧是开国功臣、安丘侯张说的儿子;
至于平定吴楚七国之乱的最大功臣周亚夫,那是绛侯周勃的儿子,是功臣二代的领头羊。
不杀晁错,这些人是打死都不会出来的。
天下盼着晁错不死的:恐怕只有吴王刘濞了。毕竟晁错的父亲,都吓的自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