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决定北伐,是因为他看清了魏蜀吴三国的整体局势。出于地势险要的原因,如果蜀汉不趁着现在曹魏还没能完全发展的时候打出去抢占先机,那等敌人发展完了以后地势必然成为一个牢房一样的存在,将整个国家囚在里面。
出发点是好的,诸葛亮想必也做过充分的准备,但究竟是什么导致这五次战斗都没能立下战功?又是什么导致诸葛亮死后的蜀国一路走下坡路,甚至走向灭亡呢?
这都是因为一个极受诸葛亮赏识的人,姜维。姜维是诸葛亮器重万分,一直当做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的,所以在诸葛亮死后姜维理所应当的接任他成为了军队统领。然而姜维甫一继任,就完全推翻了诸葛亮之前所作出的战事策略,开始建立自己的军事方向。
从出发点来看,诸葛亮之前所采取的战略,是联合东吴给曹魏压力,虽然失察马稷失街亭但也震慑了曹魏,彰显了蜀汉的国家气势,为蜀国提供了一时安慰。而姜维的北伐则是为了彰显自己的个人能力,他的北伐从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到国家长远利益。
姜维的战略看似合理,其实并没有考虑到很多现实因素。一方面哪怕魏军如他所想因粮草被断而后撤,但是步兵为主不善骑射的蜀军对上骑兵为主的魏军真的有把握获胜吗?不说军队人数,单说军队配备,行军速度就很难与之相比。
另一方面,姜维虽然设下了汉、乐两道防线,但诱敌深入这种战术本来就十分危险,万一魏军突破了防线汉中就会完全暴露。很容易陷入被人直捣黄龙的危险境地。
在制定军事战略时固然需要一些勇气,但战场上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蜀国国力本就无法与曹魏相比,如此倾巢出动的“掀家底”行为是十分危险的。后来的战争惨败和随之而来的蜀国的灭亡也证明了姜维的想法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对于姜维,傅玄有一句“维为人好立功名”的评价,可见这人的确好大喜功,更醉心于自己建功立业的目的而不是国家存亡。
虽然蜀国的灭亡是多种原因共同造成的,但是姜维的导向性失误显然直接造成了蜀国的灭亡。而这样一个人诸葛亮却认为他是可以有勇有谋的可造之材,甚至委以重任,最终断送了刘备辛苦建立起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