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亿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税(岁)入而强。”
意思就是:和珅的家产有二十亿还多,满清政府一年岁入不过七千万两,而和珅当了20年的阁臣,他的家产却比一国二十年岁入还多。就这样一个巨贪,为什么能够纵横满清官场数十年之久,看看他的“三不贪”原则,你就懂了。
和珅绝对不是电视剧上的那副丑角模样,相反,他具有相当的政治智慧。
三种钱,和珅绝对不会贪
和珅的三不贪指的是: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办不成不贪。为什么说这三不贪是说他颇具政治智慧呢?原因很简单,贪前两种钱,会触怒皇帝的底线,而办不成事也收钱,则会为自己白白树敌。
和珅不收科举钱,意思是如果有人给他送钱,让他在科举之中行方便,这种钱和珅是不贪的。原因很简单,这会触怒皇帝。科举是皇帝选拔人才唯一的方式,想要花钱通过科举,这种人多半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要是把这种人选拔上去,皇帝定然会不喜。
和珅很清楚,自己最大的靠山便是乾隆皇帝。只要抱紧了这根大腿,无论如何自己是不会有事的,为了一些微小的利润而去触怒自己的靠山,这就是砸挖自己的墙角,因此和珅不但不收科举钱,还在主持科考的时候尽可能的公正,尽力地为乾隆选拔人才,这让乾隆很是满意。
不贪赈灾钱,这也不是因为和珅有良心,而是因为贪赈灾钱也是在挖自己的墙角。要知道大部分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天灾之后吃不饱饭而造反的,要是贪了赈灾钱导致灾民起义,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绝对会震怒,到时候和珅不仅要把吃下去的吐出来,还要会降低在乾隆面前的印象分。
因此和珅绝对不会贪污赈灾款,不仅不贪污,还不让自己的手下的官吏贪污,为了不让人贪污,传说中他就往赈灾粮食之中掺沙子,因为这种粮食官吏不吃,而且掺了沙子的粮食也卖不出去价格,贪官污吏就看不上,这样粮食就能落到灾民手中。
最后一个,办不成的事不收钱,这才是和珅屹立朝堂多年不倒的真正秘诀,有人找他办事,他会问清楚目的,事情能办,他就收钱,要是办不成,不管你送多少钱和珅都不收,甚至要是收了你的钱,却没有办成事,收的钱如数奉还。
不办事不收钱,这样就不会树立敌人,要知道朝堂变化莫测,升降几乎全部取决于皇帝的想法,今天还是需要给你送钱办事的人,明天说不定就直接和你平起平坐了。到时候你收了人家的钱又不办事,那就是平白结仇了,就算是和珅深得圣眷,一但朝堂上树敌多了,那么就算是乾隆也保不住他。
朝堂蛀虫
靠着圣眷和绝不树敌的收钱方法,和珅得以纵横朝堂数十年而不倒,但是这绝非是国家之幸,和珅依靠乾隆贪来的巨额财富可都是民脂民膏。虽然满清有着土豆这种外来作物,因此即使是在人口大爆炸的情况下也很少发生饥荒,但是百姓依然是过得很是艰苦,营养不良是常事。
而且这些被和珅贪下来的民脂民膏,原本应该投入公共基础建设——比如水利等利民设施之中,但就因为进了和珅的私囊,居然让大清这个对外贸易国居然陷入了缺银的窘境,这才是和珅贪腐最大的弊端。
和珅此人也善于玩弄权术,乾隆后期,他既有钱也有权,把持朝堂,整个满清朝廷几乎成了他的一言堂,当时朝鲜国使者回国之后是这么评价和珅的:
“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贿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上自王公,下至舆珅,莫不侧目唾骂。”
在乾隆退位,嘉庆登基之后,和珅的权势达到了巅峰,当时乾隆虽然退位,但是依然控制着朝政,嘉庆不过是一个傀儡,但是很快乾隆就病种,说话含糊不清。为此乾隆直接将和珅叫到自己身边替自己传话,这时和珅便是整个大清朝廷事实上的摄政王,文武百官对于和珅是敢怒不敢言。
嘉庆四年,也就是公元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去世,正月十三日,嘉庆就下令抄了和珅的家,并且细数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显然嘉庆皇帝对于和珅这个一手遮天的权臣早已经不满。
抄和珅家所获得的财产惊呆了当时整个清朝上下,巨额财产直接让清朝的国库翻了数倍,因此民间甚至编出来了一条段子:“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赐了和珅三尺白绫,命令和珅自杀,于是和珅在吟诵了一首绝命诗之后,结束了他这权势熏天、富可敌国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