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和珅如此贪腐,为何能纵横官场数十年不倒,看这三不贪你就明白了

和珅如此贪腐,为何能纵横官场数十年不倒,看这三不贪你就明白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轻描淡写 访问量:2719 更新时间:2023/12/16 20:41:41

“二十亿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税(岁)入而强。”

意思就是:和珅的家产有二十亿还多,满清政府一年岁入不过七千万两,而和珅当了20年的阁臣,他的家产却比一国二十年岁入还多。就这样一个巨贪,为什么能够纵横满清官场数十年之久,看看他的“三不贪”原则,你就懂了。

和珅绝对不是电视剧上的那副丑角模样,相反,他具有相当的政治智慧。

三种钱,和珅绝对不会贪

和珅的三不贪指的是:科举钱不贪、赈灾钱不贪、办不成不贪。为什么说这三不贪是说他颇具政治智慧呢?原因很简单,贪前两种钱,会触怒皇帝的底线,而办不成事也收钱,则会为自己白白树敌。

和珅不收科举钱,意思是如果有人给他送钱,让他在科举之中行方便,这种钱和珅是不贪的。原因很简单,这会触怒皇帝。科举是皇帝选拔人才唯一的方式,想要花钱通过科举,这种人多半是没有什么真才实学的,要是把这种人选拔上去,皇帝定然会不喜。

和珅很清楚,自己最大的靠山便是乾隆皇帝。只要抱紧了这根大腿,无论如自己是不会有事的,为了一些微小的利润而去触怒自己的靠山,这就是砸挖自己的墙角,因此和珅不但不收科举钱,还在主持科考的时候尽可能的公正,尽力地为乾隆选拔人才,这让乾隆很是满意。

不贪赈灾钱,这也不是因为和珅有良心,而是因为贪赈灾钱也是在挖自己的墙角。要知道大部分的农民起义都是因为天灾之后吃不饱饭而造反的,要是贪了赈灾钱导致灾民起义,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绝对会震怒,到时候和珅不仅要把吃下去的吐出来,还要会降低在乾隆面前的印象分。

因此和珅绝对不会贪污赈灾款,不仅不贪污,还不让自己的手下的官吏贪污,为了不让人贪污,传说中他就往赈灾粮食之中掺沙子,因为这种粮食官吏不吃,而且掺了沙子的粮食也卖不出去价格,贪官污吏就看不上,这样粮食就能落到灾民手中。

最后一个,办不成的事不收钱,这才是和珅屹立朝堂多年不倒的真正秘诀,有人找他办事,他会问清楚目的,事情能办,他就收钱,要是办不成,不管你送多少钱和珅都不收,甚至要是收了你的钱,却没有办成事,收的钱如数奉还。

不办事不收钱,这样就不会树立敌人,要知道朝堂变化莫测,升降几乎全部取决于皇帝的想法,今天还是需要给你送钱办事的人,明天说不定就直接和你平起平坐了。到时候你收了人家的钱又不办事,那就是平白结仇了,就算是和珅深得圣眷,一但朝堂上树敌多了,那么就算是乾隆也保不住他。

朝堂蛀虫

靠着圣眷和绝不树敌的收钱方法,和珅得以纵横朝堂数十年而不倒,但是这绝非是国家之幸,和珅依靠乾隆贪来的巨额财富可都是民脂民膏。虽然满清有着土豆这种外来作物,因此即使是在人口大爆炸的情况下也很少发生饥荒,但是百姓依然是过得很是艰苦,营养不良是事。

而且这些被和珅贪下来的民脂民膏,原本应该投入公共基础建设——比如水利等利民设施之中,但就因为进了和珅的私囊,居然让大清这个对外贸易国居然陷入了缺银的窘境,这才是和珅贪腐最大的弊端。

和珅此人也善于玩弄权术,乾隆后期,他既有钱也有权,把持朝堂,整个满清朝廷几乎成了他的一言堂,当时朝鲜国使者回国之后是这么评价和珅的:

“阁老和珅,用事将二十年,威福由己,贪黩日甚,内而公卿,外而藩阃,皆出其门。纳贿谄附者,多得清要;中立不倚者,如非抵罪,亦必潦倒。上自公,下至舆珅,莫不侧目唾骂。”

在乾隆退位,嘉庆登基之后,和珅的权势达到了巅峰,当时乾隆虽然退位,但是依然控制着朝政,嘉庆不过是一个傀儡,但是很快乾隆就病种,说话含糊不清。为此乾隆直接将和珅叫到自己身边替自己传话,这时和珅便是整个大清朝廷事实上的摄政王,武百官对于和珅是敢怒不敢言。

嘉庆四年,也就是公元1799年正月,乾隆皇帝去世,正月十三日,嘉庆就下令抄了和珅的家,并且细数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显然嘉庆皇帝对于和珅这个一手遮天的权臣早已经不满。

抄和珅家所获得的财产惊呆了当时整个清朝上下,巨额财产直接让清朝的国库翻了数倍,因此民间甚至编出来了一条段子:“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四年正月十八日,嘉庆赐了和珅三尺白绫,命令和珅自杀,于是和珅在吟诵了一首绝命诗之后,结束了他这权势熏天、富可敌国的一生。

更多文章

  • 清朝官职九门提督等于现代什么职务

    历史解密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清朝提督相当于什么,清朝湖广提督刘君辅,清朝提督的官职

    事实上,九门提督在清朝的职权包括但不限于京师治安这个领域。所谓的“九门提督”,事实上只是这个职务的简称,这个职务的全称叫做“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从这个比较拗口的官名,我们可以了解到,这个官职的职能范围。所谓的负责巡捕,相当于今天的公安局长的业务职能:主要内容包括京城的治安维持、可以人口盘查以

  • 高级段子手雍正都批阅过哪些气死大臣的朱批?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雍正朱批从哪里看,雍正如何写朱批,雍正给湖广总督的朱批

    说到这位为国家之事日夜操劳的皇帝,就少不了他曾经批阅过的奏章,据统计,这些朱批加起来足足有一千多万字。这个数字放在那些治国一般的皇帝面前,绝对是一个值得学习的榜样,当然,这些审批过的朱批风格也是千变万化的。一日,某大臣想要给这位皇帝送礼物,哪知雍正倒好,也不给人家一个台阶下,直接在朱批中写道:汝以朕

  • 红楼梦中三场暗恋故事,曹雪芹写尽暗恋的苦涩和人生的无常

    历史解密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曹雪芹在写红楼梦时发生了哪些事,红楼梦谁最偏爱曹雪芹,红楼梦中曹雪芹的故事

    第一、贾宝玉对秦可卿的暗恋贾宝玉从小在万花丛中长大,阅过无数美女。但对于女孩子他就是想结交漂亮的女子,可以说仅仅是看颜值,但是对她们并没有什么什么非分之想。在秦可卿的判词中写出了贾珍跟贾宝玉对秦可卿有企图,而贾珍是明目张胆的侵犯了秦可卿,贾宝玉对秦可卿的企图仅仅是暗恋跟意淫。书中有写到贾宝玉陪着贾母

  • 《雍正王朝》里谁最老谋深算?纵观全剧,非康熙也莫属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雍正王朝里谁最老谋深,康熙是雍正杀的吗,雍正王朝里隐藏得最深的人

    在《雍正王朝》中哪一个最老谋深算?现在可以很负责任的说,最老谋深算的就是康熙!首先《雍正王朝》是个很帮的剧,剔除把废太子胤礽写得太没用,以及邬思道很老练之外,其他差不多都合乎情理。可以说是清朝红楼梦了。在红楼梦中官场上的失利导致了贾府的衰亡,所以最终被人算计到废。而废太子的老师王掞也失败了。他身为“

  • 恭亲王:别超我哥哥的轿子,轿夫:是你哥哥,又不是我哥哥

    历史解密编辑:胖次标签:恭亲王哥哥,清朝广州轿夫,慈禧西逃坐轿累死轿夫全过程

    在满清时期,轿子是人们用来攀比身份的一种工具,但是轿夫却常常用“超轿”的方式来互相攀比。一次,恭亲王奕訢在出行时就差点别这帮蛮横的轿夫害惨了,当时他正安心地坐在自己轿子里,偶然看到自己哥哥惇亲王的轿子也在前面。本来这种相遇是一件很平常的事,如果恰好路过打个招呼就好,大家谁也不冒犯谁。就是这个时候,轿

  • 多尔衮十世孙身穿黄马褂,留大辫子,想要住进故宫,曾大闹火车站

    历史解密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多尔衮十世孙留辫子,多尔衮十世孙穿黄马褂留大辫子,多尔衮没有儿子哪来的十世孙

    在广州,就有一个这样的人,叫做爱新觉罗州迪,他自称是清朝皇室贵族的后裔,丝毫不顾及世人的眼光穿着黄色旗服,留着一头长辫。在街上偶尔就能看到他的身影,不知道的人恐怕要以为他是在拍戏,就连他的家里到处都是古代的装修,随处可见古玩字画以及供奉的清朝十二帝的画像。他还多次参加各地举办的祭祀清朝祖先的活动,可

  • 和珅一生最牛的事,不是贪污10亿,而是他连乾隆的女人都敢动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和珅一生有几不贪,和珅那么贪为什么皇帝还重用他,和珅是怎么成为第一大贪官的

    第一个要提到的就是他的结发妻子冯霁雯,冯氏出身于世家大族,她的祖父是当朝的宰相英廉。而和珅迎娶冯氏之前,只是一个破落的贵族,冯氏当初是下嫁给他,在加上冯氏为他生下了长子丰绅殷德,所以和珅对于自己的这位结发妻子非常的敬重和关爱。即使后来他权势滔天,对冯氏还是非常的尊敬,在她面前不敢肆无忌惮,所以和珅和

  • 和珅如此聪明识时务,为何乾隆驾崩之后他不逃跑呢?原因很简单

    历史解密编辑:等你回来标签:乾隆驾崩后和珅怎么反击,乾隆死后和珅为什么不能保住性命,和珅临死明白了乾隆的用意

    当初和珅非常受乾隆的诚信,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以和珅在朝中,可谓是一手遮天,权力非常的大。因此他也聚敛了万贯家财。而和珅的嚣张跋扈,自然让当时还是皇子的嘉庆非常的厌恶。虽然历史上关于和珅深受宠信的说法有很多。但是不论是哪种说法,都足以说明和珅是一位非常聪明的人。但是如此聪明的和珅肯定也料到在

  • 和珅奉行“三不贪”:赈灾款勿拿,科举钱勿动,最后一点更加睿智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和珅不贪赈灾的钱吗,和珅赈灾为啥往粥里放沙子,历史上和珅赈灾在粥里撒沙子

    和珅深受乾隆的重用,就说明此人还是有两把刷子,首先是有才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他和乾隆曾经喜欢的一位妃子,非常的相似,所以乾隆对他有移情。但是这也只是野史的一种说法了。其实和珅一直被乾隆重用,主要是因为他有三种钱从来不贪的。第一种就是科举的钱不拿。科举是统治者选拔人才的一个重要的方式,自然在

  • 古人交流也是用文言文吗?未必如此,看看雍正批阅的奏折

    历史解密编辑:笑红尘标签:雍正每天批阅多少奏折,雍正批阅奏折总字数,康熙雍正批阅奇葩奏折

    其实古代不是所有场合都使用文言文的,那时主要分口语和文言文两种,需要动笔写文章的时候就是文言文,日常交流就是口语了。但他们的口语也不是我们现在说的这种,所谓文言文是不会运用到口头上的,不然这种感觉就像有一天你突然遇到了一个自称博学多才的人一样,他时不时的用文人气的姿态和你交流,你只会觉得他文绉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