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多方割据的势力,朱元璋肯定要在战前做一做动员,鼓舞士气,来使军队有更强的战斗力,所以朱元璋颁布了一个命令就是:每征服一座城池,对于那些抵死顽抗,不投降的城池,那么大家攻入城中之后,可以烧杀抢掠,谁抢到是谁的;而对于那些主动投降的地方,就要秋毫不犯,丝毫不取。由于这个诏令,所以朱元璋的军队非常的勇猛,士兵的积极性都很高涨。
但是当时朱元璋下这道命令时,主要针对的是元军和那些随元军抵抗的百姓。后来朱元璋势力越来越大,这道命令已经不再适用,但是怎么废止,倒是个难题。所以军师李善长出主意说“杀一儆百,以儆效尤”。那拿谁来开刀呢?常遇春肯定不行,常遇春这个人脾气太过暴躁,而且没有什么城府,如果绑的是他,他非得闹得天翻地覆,反而会会坏事。所以算来算去,只有徐达最合适。徐达此人是朱元璋的发小兼救命恩人,一直深受朱的重用。而且徐达这个人为人谨慎,而且善于谋略,其实在这时朱元璋也有一点儿试探徐达之意。
所以,他们选定了徐达。所以在阵前,朱元璋将所有将士聚集起来,然后二话不说就将徐达绑了起来,然后命人宣布徐达的罪状,例如不听调遣,纵容手下烧杀抢掠,引起民怨等等。然后就要将徐达斩首示众。此时徐达看到朱元璋要杀自己,但是丝毫也不为自己辩解求饶。这一情况把其他将领都吓懵了,一时之间军营里无人敢言。
之后,李善长出来求情,他阐明徐达这些年立下的卓著功勋,说到痛哭失声。这些引得众将也是感同身受,纷纷出来为徐达求情。朱元璋看目的达到了,赦免了徐达的死罪,但是活罪难逃,让徐达戴罪立功。之后颁布法令:大家同时出身于平民,众将攻城之后,不得滥杀无辜,不得抢杀掠夺,如有违者,斩立决。
朱元璋与李善长密谋,杀了徐达以儆效尤,徐达也是积极配合,让军队再也不能随意烧杀掠夺。没选常遇春,理由很简单,不然以常遇春那个暴脾气,反而坏事。在今天看来,朱元璋、李善长和徐达是演了一出好戏,看来皇帝也是需要有杠杠的演技,都是套路啊!朱元璋在壮大自己实力的同时,保持着一颗清醒的头脑,这也为他最后能顺利成为帝王提供了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