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程学启:李鸿章苏州杀降的真正主导者,献计不久后重伤不治

程学启:李鸿章苏州杀降的真正主导者,献计不久后重伤不治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1197 更新时间:2024/1/8 21:46:25

1896年,已经风烛残年的李鸿章开始了自己访问西方国家的旅途。在德国,他受到了隆重的欢迎,与铁血宰相俾斯麦相谈甚欢,然而,当谈起自己平定太平军和捻军的成就时,俾斯麦说他们不会以残害同胞为荣,更不会不会把杀害俘虏作为功劳。一句话中,嘲笑之意浓浓,直指李鸿章在苏州杀降一事。我们已经不得而知当时李鸿章是如何反应,有没有替自己辩解。

在中国历代观念中,“杀降不祥”,李鸿章是读着四书五经长大的人,难道他不懂吗?为什么他还是在苏州做出了杀降之事。当我们去寻找真相的时候,不难发现,程学才是苏州杀降的真正主导者,是他的游说让李鸿章同意杀掉在苏州投降的数万太平军。

程学启何人也?为什么要李鸿章除掉投降的太平军?

程学启,安徽人,太平军到安徽时他成了其中一员,凭借自己的能力一点一点的升官,一直做到“弼天豫”,很得“受天安”叶芸来的器重,叶芸来将自己妻妹高崇善嫁给程学启,不过程学启后来被清军要挟,率军投了曾国藩,之后更是成为李鸿章的心腹。

李鸿章率军进攻苏州,太平军中将领纳郜永宽等人为了自己的性命和前途杀了慕王谭绍光,开门投降,苏州落入李鸿章手中。纳王郜永宽等人投降是有条件的,负责谈条件的正是程学启。苏州投降之前,纳王郜永宽等人和程学启在洋枪队队长戈登的见证下达成一致:淮军保全投降太平军的生命,郜永宽可以得到二品总兵武职,其他降将给予副将官职。

苏州全城太平军投降后,纳王郜永宽等人找到程学启要求自己等人依旧留在苏州城中控制各个要塞,并且要求程学启兑现数日之前的许诺,“乞公(程学启)请于李公要总兵副将官,署其众为二十营,分屯阊、胥、盘、齐四门”。纳王郜永宽等人要求,令程学启非常厌恶,如果按他们的要求,无疑苏州城的控制权还是在这些降将手中,淮军真正控制的只有苏州的一小部分,于是程学启假意安抚众人,自己则是连夜去面见李鸿章,要求李鸿章将投降的太平军杀掉,以绝后患,“公阳许诺,语云官等:旦日出谒巡抚,遂还军密白李公,请诛八人者以定乱”。

当时淮军从上海出发,一路上夺下的城池并不多,与苏州相邻的常州、嘉兴等地均是太平军的势力范围,李鸿章认为杀降不祥,并且也不利于日后招降其他地方的太平军,“李公愕然曰:杀已降不祥,且令常嘉贼闻风死守,是自树敌,不可”,“鸿章谓杀降不祥,且坚他贼死拒心,未决”,程学启见李鸿章不听自己的意见,直接威胁李鸿章:你不听我的,我就不干了,回老家去。脱下官袍之后的程学启还是苦口婆心地进行了一番“劝谏”:城中有那么多太平军,我们淮军才多少人,他们一天会吃掉我们很多军粮,他们投降我们提了这么多要求,很明显就不是真心投降,日后反叛,杀我们士兵,那如何是好?他们如果李公一定要三思啊!

或许是程学启的劝谏起了作用,又或者是李鸿章不愿意失去程学启这个左膀右臂,李鸿章同意程学启的提议。当然,还有一种说法,程学启杀降一事完全就是瞒着李鸿章,自己一力主导的。

公(程学启)曰:“某极知杀降不祥,然不杀此八人者,苏城终不可得,虽得之不安。吾宁负贼,不负朝廷。”李公不得已许之……公(程学启)曰:苟见听,请依某指挥。

于是,程学启为李鸿章定下杀降的计策,李鸿章在淮军大营中设宴款待太平军的降将们,席间李鸿章让八名军士捧出八套官府和顶戴送给他们,而后起身离开,让程学启陪他们吃酒。李鸿章前脚离开,程学启一示意,藏在屏风后的伏兵冲出,纳王郜永宽等八人当即毙命。如果纳王郜永宽等人被杀的消息传入其他太平军耳中,必然会反抗,程学启干脆把其他投降的太平军也一并处置了,太平军被淮军收缴兵器,关进双塔寺后院而后被淮军屠杀。

根据一些资料显示,这一次苏州杀降足足死了两万多太平军将士。苏州投降之前,程学启与纳王郜永宽等八人达成协定时曾经发誓,如果违背誓约,必死于乱兵之中。很快,程学启的报应就来了。苏州杀降次年,淮军进攻嘉兴,程学启率军攻城时被打中头部,不久之后伤重不治而亡,“三年春,进规嘉兴……挥军肉薄而登,忽中枪贯脑……寻以创重卒於军”。

参考资料:《清史稿》、《程忠烈公神道碑》

更多文章

  • 甲午海战时,李鸿章为何严令北洋海军不得出战,与曾国藩遗言有关

    历史解密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鸿章谈曾国藩,甲午海战李鸿章,甲午海战失败李鸿章的责任

    在甲午海战发生之前,经过曾国藩、李鸿忠等洋务派大臣的苦心经营,清朝其实已经获得了好几年的发展,在军事装备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从光绪皇帝到众多大臣,都认为需要打一个胜仗来助长朝廷声威。帝师翁同龢便认为:“经过多年经营,以中对西或难胜算,如若以剿倭则胜券在握也!” 然而被朝廷上下寄以众望的北洋水师创

  • 甲午中日海战,清朝动用63万大军,死伤4万人,消灭多少日军?

    历史解密编辑:元气少女标签:中日甲午海战全纪实,甲午中日最大规模海战,甲午海战日本伤亡表

    自从近代以来,我国在鸦片战争中遭遇了惨败之后,在西方列强面前就很难再度抬起头来。但尽管如此,不论是我国还是西方列强都毫不怀疑中国是当时亚洲的第一强国,直到甲午中战争爆发后,世人们才认识到,这个曾经雄踞东方的强大国家,如今只剩下了一副巨大的躯壳。 正文 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并持续了将近一年的时间,

  • 珍妃被扔水井,真是因慈禧暴虐?看了她的所作所为,换你也忍不了

    历史解密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慈禧把珍妃扔下井视频,珍妃被慈禧扔下井后又下葬,珍妃娘娘被扔下井后慈禧报应

    珍妃是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也是光绪帝最宠爱的后妃,甚至可以说是唯一宠爱的后妃。清朝到光绪帝手中时已经走向日暮,宫中唯有一后二妃,隆裕皇后面容普通,又是慈禧的侄女,光绪对她只有敬没有爱。而珍妃在13岁时和姐姐瑾妃一起入宫,她容貌秀美,性格活泼,让光绪帝久违地感受到了皇宫中的一抹鲜活。 珍妃入宫后,

  • 父亲是天下第一清官,儿子却成一大贪官,康熙的处理方法让人称赞

    历史解密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康熙清官第一人,康熙时期的清官名单,康熙期间的清官都有谁

    赵申乔字伍松,是康熙九年(1670年)进士,时年26岁。他为人耿介,敢于仗义执言,在任时事无大小亲力亲为,廉洁爱民,很受康熙帝的喜爱与信任。康熙二十年任商丘知县,二十七年又升为刑部主事。 1701年,因为政绩卓著,又有直隶总督李光地的推荐,康熙帝越级擢升赵申乔于浙江布政使。赵申乔知道浙江上任布政使

  • 湖南施工队发现清朝古墓,挖到一半专家大喊:停下,这是我家祖坟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湖南考古专家挖自家祖坟,考古队挖出清朝古墓,湖南邵阳县古墓

    贾谊的这句话写出了人臣的职责本分,为了国家大事而舍弃家事,为了公事而放下自己的私事。其实这不仅仅是人臣该做到的,在新时代应该赋予它新的内涵,我们每一位公民都需要做到这句话。不过总是不乏一些贪图小利之人,做事只想着自己便利。像在这次全国防疫工作中,大家都可以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了自己和他人的安全待在家

  • 康熙最聪明的儿子:手握重兵却不参加夺嫡之争,78岁后善终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解密

    皇室之中的战斗常常是伴随着血雨腥风,有的人为了能够登上皇位,选择弑父弑兄,即使成为逆子,也要坐上九五之尊的宝座。皇位对于皇子来说极其诱人,登上皇位就可以掌管一国的江山,同时还能把天下苍生的生死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在古代,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很多人对于这个位置虎视眈眈。康熙最聪明的儿子,手握重兵却不

  • 清朝仅剩的一个藩属国,一直对中国不离不弃,至今依然交好

    历史解密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解密

    曾经有一个名叫坎巨提的小国家,备受邻国的侵扰,因此向清朝求助,而当时的清朝还比较的强大,因此也就答应了坎巨提的请求,在此后坎巨提就向清朝称藩了。后来清政府为了维持自己的封建统治地位,闭关锁国两百余年,导致整个国家的实力远远的落后于世界上其他的国家,后来西方列强更是用坚船利炮扣开了中国的国门,从此开启

  • 乾隆真实容貌被一外国画家画下,颠覆后人认知:乾隆原来长这样?

    历史解密编辑:女王范儿标签:乾隆最迷人的画作,乾隆最真实的一张画像,乾隆的绘画作品欣赏

    康熙刚登基时,因为清朝刚刚统一,在位61年,不仅要不断地抵御外来侵入者,还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康熙在位时期的清朝可以说无论是军事,还是经济各方面都丝毫不落后于西方国家;雍正虽然只在位了13年,但是在他统治期间,清朝国库从康熙晚年的数百两白银,到雍正晚年时已累积到了数千万两,给后来的乾隆皇帝留下了一个充

  • 孙中山曾预言,中国如果定都伊犁,便能称霸亚洲!只因两点原因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解密

    从时代背景来看,尽管推翻了腐朽无能的清政府,可西方列强却仍对中国虎视眈眈,随时都有可能对中国发动新的战争。我国的边疆地区非常混乱,经常遭到西方侵略者的攻打。1920年,孙中山先生在跟革命骨干商讨国家大事的时候,跟其他人说,如果想要兼顾边远地区,同时保证国内稳定的话,可以定都西安。如果想要称霸整个亚洲

  • 仅当了5年民国大总统,就收回近200万平方公里土地,他是何人?

    历史解密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民国14任总统列表,民国八大总统谁最强,讲述历届民国大总统

    这个曾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名叫徐世昌,他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大总统,他虽然在那个年代位高权重,但是其名字在现在却没有什么存在感,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个叫徐世昌的民国大总统,确实有着非常强的能力,当年袁世凯就是因为得到了他的帮助,才成了民国时期的最高领袖。徐世昌很早以前参与科举考试,而且还金榜题名,被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