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宗棠是清末“中兴名臣”之一,因为率军收复新疆而名垂青史。其1876年调任陕甘总督后,在西北大地辗转征战14载,不仅在军事上功勋彪炳,对西北的交通、农业甚至生态环境方面也都卓有建树。
为了加强西北尤其是新疆地区与内地的联系,左宗棠亲自筹划,修建了一条东自潼关,西至新疆,横贯西北的陕甘新大道,并下令在沿途栽下了一二百万株树木,为西北留下了大片的绿色,留下了“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的佳句。
种树困难重重
在“水卤原高,多不宜树”西北地区搞绿化,可谓前无古人的创举,存在的方方面面的困难。首先要解决的便是树苗问题。据记载“惟时,搜采枝干,越山度壑,负运艰苦”,可知树苗必由外省经远途调入,很有可能是在南方取种,在随西征的湘军长途跋涉、运入陕甘、新疆等地。
其次,西北地区干旱少雨,黄土土质疏松,缺乏水分,树木成活率较低。当地百姓“栖身无地,糊口无资,焉有余力种树”。即便官府军队不遗余力栽下一些树木,但由于当地百姓没有种树、护树的习惯,导致新树“每为游民窃拔,牲畜践履”,最后功亏一篑。
为此,?左宗棠不惜动用陕甘总督的大权,首先要求各地官府把治理西北当做建设自己的家园一样来做,“严令以种树为急务,乃敕所部士兵栽种官树以为士民劝。”不过,想在西北广植榆柳,仅仅有决心是不够的,左宗棠深厚的农学研究、楚军丰富的务农经验以及精心的组织、保护才是成功的关键。
精心选择树苗
左宗棠依据西北各省的自然条件,主张多种杨、柳、榆三种树。杨树、榆树性耐寒,耐旱,生长快,适应性强,且能耐恶劣的土壤,是作防护林的好树种;柳树耐湿,根深,易成活,中性土壤,适合作防护堤林。他还提出,河西寒冷,宜多种杨树;陇南、陇东较为温和,宜多种柳树。除了根据土壤气候确定树种外,左宗棠还强调人的作用和后期管护,“倘竭心力缔构于前,后人罔知爱惜,其不致于摧折也几何?”“噫万物本乾坤钟毓,而成之在人。”
严禁官民毁坏树木
左宗棠在更定的《楚军营制》中规定:“长夫人等不得在外砍柴……,倘有不遵,一经查出,重者即行正法,轻者从重惩办。并仰营官、哨官随时教戒。”又“马夫宜看守马匹,切不可践食百姓生芽。如践百姓生芽,无论何营人见,即将马匹牵至该营禀报。该营营官即将马夫口粮钱文拿出四百,立赏送马之人。再查明践食若干,值钱若干,亦拿马夫之钱赔偿。如下次再犯,将马夫重责二百,加倍处罚。营官亦宜随时告诚;不徒马夫有过也。”其规定之周密、处罚之严厉,无不反映左宗棠护树之心切。
广泛宣传护树
左宗棠为了让当地百姓知道植树造林的好处,亲自书写教谕,并将植树的好处编印成册,在各地百姓之间广为宣传。后来,左宗棠奉旨即将离开西北的时候,仍不忘写信给继任陕甘总督的杨昌浚,嘱咐其继承护树之责,言之:“兰州东路所种之树,密如木城,行列整齐。栽活之树,皆在山坡高阜,须浇过三伏天,乃免枯槁,又不能杂用苦水,用水更勤。”又“过长武,则别有天地。种树开渠各节,并未遑议及,殊为惜之。值州县与防营来迎,即加指示”。
今天,我们广泛开展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一系列措施,其实就是在继续完成左宗棠的遗愿,以绿化来造福西北、造福全国。时至今日,我们新栽杨柳岂止三千里,引得春风何止度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