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明朝采取四正六隅方针,为什么失败了?

明朝采取四正六隅方针,为什么失败了?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长街听风 访问量:4060 更新时间:2023/12/25 12:00:05

明朝末年,大明王朝呈现出了无可挽回的乱局。内有各地农民起义军层出不穷,外有后金虎视眈眈,对大明朝产生了极大地威胁。一帮大臣又忙于党争,互相扯皮不干事。就在这种乱局之中,就有人提出了一个四正六隅的方针,来打击农民起义军。实施这个方针以后,起初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可是之后却还是惨遭失败。这一整个过程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来给大家说道说道。

首先来给大家分析一下,实施这个措施的国内局势背景是怎么样的。

局势背景

最开始的时候,努尔哈赤在东北起兵,建立了后金以来。在这以后他多次领兵进入山海关以内骚扰明朝军民,带来了很恶劣的影响。公元1636年,这支在东北割据的地方政权在皇太极的带领下建立了清朝。凭借新兴政权强大的军事力量,他们实际上成为了明王朝最大的祸患。

皇太极也曾多次带人入关,四处抢劫。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力量再次壮大,甚至已经具备了推翻明朝的力量。

这个时候,明朝内部也遭遇着另外一个乱象——农民起义不断。

这些起义军中以李自成张献忠最具有代表性,实力也最为强大。在他们的四处征讨下,大明朝乱成了一锅粥,很多地方都被他们占领。最令明朝皇帝气愤的是,他们在凤阳的祖坟都被农民起义军给烧了。

在清军和农民起义军的双重夹击之下,明朝显示出了一种大厦将倾的姿态,它急需要一个拯救者来把它拯救。但是明朝孱弱的国力和军事力量却不足以支撑它两线同时作战,只能一线主动出击,另外一线被动防守。怎么选择,成为了摆在明朝君臣面前最大的难题。

当崇祯十年,杨嗣昌被任命为兵部尚书以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清军虽强,但是却在边境之外。农民起义军却在国家的心脏位置,随时能威胁到统治。所以他提出了一个非常有名的征讨方略:“必先安内,然后才能攘外”。

这个方略提出以后,得到了崇祯的首肯。从此明朝把军事重心暂时放在了内部的农民起义军身上。

四正六隅十面网

经过详细规划,杨嗣昌提出了一个军事计划:四正六隅十面网。

那么什么叫做四正六隅十面网呢?“四正”包括陕西、河南、湖广、江北等地区,在这些地方安排四位巡抚大臣,他们的任务是“分剿而专防”,统筹兼顾。

“六隅”包括延绥、山西、山东、江南、江西、四川,同样派六位巡抚大臣,他们的任务是“分防而协剿”。

四正加上六隅以后,就成了四正六隅十面网。

之后熊文灿在杨嗣昌的推荐下担任兵部尚书,又任命了总督、总理,负责监视农民起义军的活动范围,然后联系各部,进行统一的指挥。

成效初显

这个计划实施以后,熊文灿在湖广地区,一边对张献忠等人进行安抚,一边命令洪承畴孙传庭二人大力追击拦截陕西地区的农民起义军。

经过这种安排,农民起义军的支援能力相当于被明朝军队给牢牢控制住,他们的行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崇祯十一年四月,熊文灿招抚张献忠成功。张献忠的投诚意味着四正六隅方针成效初显,明军终于可以稍微的缓口气了。

战略出现失误

由于明军把有限的兵力主要放在了关内,北方防线不可避免的就出现了疏漏。多尔衮就借着这个机会率军入关,在京畿、河北、山东等地进行了长达半年之久的烧杀抢夺。这让崇祯帝非常的气愤,自己的眼皮子下面出现了这种事,是他不能容忍的。

同时他认为内地已经取得了一些战略上的胜利,是时候把兵力派回来打击一下这些狂妄的家伙了。于是洪承畴和孙传庭二人就被授命阻截多尔衮。

这么一来虽然多尔衮的行动受阻,但是内地战场却因为主力部队的离开而出现了敌我力量对比不平衡的状态,十网也出现了漏洞。

最终功亏一篑

正所谓屋漏偏逢阴雨天,原来之前李自成的偃旗息鼓和张献忠的归降,都是为了迷惑明军,让他们做出错误的战略部署,然后再给予他们沉痛一击。

在洪承畴与孙传庭率兵北上之际,张献忠再次反水,李自成也率军进攻河南。农民起义军再次愈演愈烈。

张献忠反叛以后,熊文灿就成为了背锅侠,被恼怒的崇祯直接给杀掉。杨嗣昌再次代替熊文灿南下监军。

但是关外的局势也没有好到哪里,洪承畴被牵制在山海关,孙传庭也因为党争被下狱。只留下了杨嗣昌一个人在内地挣扎,最后他也因为巨大的压力畏罪自杀。

四正六隅十网方针宣告破裂,一切又好像回到了新的起点。在死了一些人以后,好像发生了什么变化,又好像什么都没变。

结语

其实如果崇祯能够坚持四正六隅的方针,肯定会取得进一步的成功。但是崇祯帝面对复杂的形势却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导致错误不断发生。最终也令几位将领苦心孤诣制定的方针宣告失败,把明朝拖入了更深的深渊。

标签: 明朝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徐州之战经过如何?刘备为什么要帮助陶谦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曹操,历史解密

    很多人可能对徐州之战没什么印象,但是!常山赵子龙,你们应该有印象了吧,为什么会牵扯到赵子龙呢?我们也顺着徐州之战来跟你们讲一讲我的想法,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引起徐州之战的苗头,是来自于曹操的父亲曹嵩,曹嵩在路过陶谦的地界的时候,由于被陶谦的手下给诛杀,导致了这一个火苗引发的开始,杀父

  • 崇祯帝死的冤枉吗?看他做的这三件事,明白了真相!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历史解密

    敌人进攻到了城下,崇祯帝为了保全脸面,选择在煤山歪脖子树上吊死。不过崇祯帝死的真的冤枉吗?看看他做的三件事,岂有不亡的道理!第一,崇祯当上皇帝后,不管朝廷内部的反对声音,执意要吏治改革,利用宦官势力与锦衣卫开始清洗。都知道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是为了监视朝廷大臣,加强黄权同志,但是其废掉了丞相,大兴文字

  • 古代皇帝是如何保证侍卫们的忠心 他们又是怎么做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锦衣卫,历史解密

    影视剧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皇帝身边有武功高强的贴身侍卫,他们尽心尽力保护皇帝的安全,是皇帝身边最后一道防线,帮助皇帝脱离困境。但有的时候也会发生贴身侍卫被收买,反过来成为限制皇帝的危险武器,贴身侍卫的反水不只发生在影视剧中,在历史上也有很多侍卫被收买的情况,皇帝们是如何保证侍卫们的忠心,避免被他们伤害

  • 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慈宁宫的历史沿革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慈宁宫,清朝,历史解密

    慈宁宫,始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年),明朝慈宁宫为前代皇贵妃所居。清朝的前期和中期是慈宁宫的兴盛时期,当时的孝庄文皇后、孝圣宪皇后都先后在这里居住过。顺治、康熙、乾隆三帝以孝出名,慈宁宫经常举行太后庆寿大典。慈宁宫门前有一东西向狭长的广场,两端分别是永康左门、永康右门,南侧为长信门。明朝慈宁宫为

  • 在古代为何会允许三妻四妾制度的存在?原因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妻四妾,清朝,历史解密

    我们看一些古装电影电视剧,常见古代男人娶三妻四妾的画面。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华夏文明上下五千年,从原始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近代社会,历朝历代对男女联姻的规定大同小异。但古代与近现代最大的区别是,封建社会是允许一夫多妻的,换句话说,中国古代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都说爱情是自私的,那么,对于这种“一夫

  • 古代宫女要被派去守陵 宫女们是如何伺候死去的皇帝的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古代,宫女,历史解密

    还不了解:古代宫女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古代宫女要去守陵,宫女是怎么伺候逝去的皇帝?“人死灯火灭”,再怎么炫耀生前的地位,再怎么富裕,死后,最后变成一把土。有些人不甘心,想要拿走自己的东西,典型的是许多古代帝王。许多帝王即位不久,就开始计划陵墓,盖的时间少了几十年。一统

  • 阿拉伯人为什么叫“大食”?令人啼笑皆非的误会!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我国历史上的唐朝是当时世界上一个非常强大的王朝,可以说是最强大的。这种强大不仅仅是在屋里与人口上,而却还包括了文化等多个方面,对在周围的国家有着深远的影响。在唐朝的同一时期,欧洲最强的便是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帝国的形成是有着特殊历史背景的。早在6世界后半页开始,由于埃及的混乱再加上拜占庭与波斯之间的常

  • 马超和赵云都是猛将,为何刘备却很少重用他们呢?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三国,刘备,历史解密

    我们都知道,刘备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但是一些非常有能力的人并没有被他重用。在刘备的带领下,有两位非常强大的将军,一个可以与吕布抗衡,另一个可以说关羽不是他的对手。但是,他们都被刘备忽略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赵云虽然具有很好的武功和机智的头脑,但很少见赵云领兵打仗,不能像关羽和张飞那

  • 武则天追随唐太宗12年都没杯孕,跟李治后却儿女诸多,是什么缘故?

    历史解密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而武则天,也是我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正统历史所承认的女皇帝,而更难能可贵的是,当了皇帝之后,武则天的政治表现也十分的出众,我国历史学家还称赞武则天的统治有“贞观遗风”。武则天身为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生平自然也是非常受人关注的,而稍微有点历史常识的人就知道,其实武则天原本并不是李治的妃子,在最初

  • 康熙留给雍正八百万,雍正留了多少给乾隆呢?

    历史解密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乾隆,清朝,历史解密

    我们国家最后一个朝代是清代,在这个朝代最有名的皇帝就是康熙、雍正、乾隆因为这三个皇帝开创了盛世,但是虽然是鼎盛时期,但是还是有不足的地方。这三个皇帝最有钱的毋庸置疑是雍正帝,因为他留下来的财产最多,而康熙留给雍正八百万,雍正攒了六千万给乾隆,乾隆给嘉庆留多少呢?康熙时盛世的起点,康熙在治理国家方面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