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自相残杀?

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为什么没有自相残杀?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1289 更新时间:2024/1/26 4:08:41

三国时期有一对非常有名的兄弟,哥哥继承父亲衣钵,弟弟接过哥哥的班子,这对兄弟就是司马师司马昭司马懿的两个儿子,司马懿这个活跃在曹魏的能臣,共有四个老婆,九个儿子,两个女儿。

但是在这些妻妾子女中,出名的只有张春华,和与张春华的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

正是这两个儿子巩固了司马家的地位,为后来的晋代魏禅起到了重要作用。司马师和司马昭虽然没当成皇帝,但后来都被晋朝追尊为皇帝。

俗话说一入侯门深似海,皇家难容骨肉情,自古以来因为争权夺势而成为死敌的兄弟很多,远的不说,就说那个年代,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就因为争位而失和。

那么,同样优秀的司马兄弟,在司马懿故去之后有因为权势和地位而互相攻击吗?

答案是没有。

在司马懿病逝后,兄弟俩挑起了司马家的大梁,这对能力都相当卓越的兄弟,但并没有因为一山不容二虎而起内讧。他们不仅和睦相处,司马师死的时候,还很大方把权力交给了弟弟司马昭,而没有交给自己的儿子。

司马家,一个活跃于三国时期的庞大家族。登上历史舞台的第一人,便是司马师与司马昭的父亲,司马懿。这位曹操手下的卓越军事家、权谋家,曾因"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而入了曹操的眼。

作为一个儒学的推崇者,司马懿对长子司马师和次子司马昭的教育,远比我们所想象的要好。虽然司马懿作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而被后世熟知,司马昭更是因为曹髦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成为千百年来奸臣的代名词。但司马家的做人水准,在司马懿的领导下,其实远比很多家庭要高得多。

建安十三年(208),升任宰相的曹操强行征辟司马懿为文学掾。一开始,司马懿只是侍奉在太子身边,不过很快,曹操就按捺不住,将司马懿正式招到自己麾下。

司马懿是个聪明人,也是个有骨气的读书人。他看到自己在曹操手下可以建功立业,也看到曹操对待贤才的真心,便开始专心侍奉于曹操。司马懿曾对曹操说:"汉运垂终,殿下十分天下而有其九,以服事之。权之称臣,天人之意也。、夏、殷、周不以谦让者,畏天知命也。"

从中,我们其实可以看到,司马懿所持的其实是尊王的态度。但他又并不死板,不认为无所作为的帝王也应该受到群臣的拥护。这可以被视作是司马家族后来夺权的一种"预兆",但其实也是司马懿对儒家大义的理解

在曹魏建立以后,司马懿继续得到曹家人的重视。这时司马懿权力大吗?"(太和)四年,迁大将军,加大都督、假黄钺"的他当然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权臣。但是这时候的他,依旧表现得勤勤恳恳、兢兢业业。

《晋书》评价,"(司马懿)用人如在己,求贤若不及;情深阻而莫测,性宽绰而能容,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戢鳞潜翼,思属风云。饰忠于已诈之心,延安于将危之命。"

虎父无犬子,如此的司马懿能培养出怎样的司马师和司马昭呢?就《晋书》的记载来看,司马氏的"道行",是要在司马昭之上的。拿司马懿打算诛杀曹爽一事来举例,事发前,司马懿只与长子司马师密谋,而司马昭并不知情。

在司马家准备动手的时候,事情被人告发。此时司马昭担心得夜不能寐,而司马师却神色如常,恍若无事。从这个细节就可以看出,司马师更受司马懿欣赏,更得司马懿真传,也比司马昭更耐得住性子。

司马师掌权后,司马昭成了二把手,按理说,兄弟二人应该各怀鬼胎,

司马师会想让谁来继承他的位置呢?肯定是他的儿子,在这种情况下,司马师肯定得防着司马昭,而司马昭,就算不着争夺哥哥的位置,也得想办法自保,如此一来,也就有了矛盾。

然而司马师没有儿子,只有5个女儿,这么一来兄弟俩也就没什么矛盾,司马昭还将自己的一个儿子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延续香火,司马师除了让司马昭继承位置其实也没啥多余的选择,从司马家的角度说,他的选择是对的。司马昭和他的长子司马炎最终将曹魏取代,建立了晋朝,没有辜负司马懿,司马师的希望。

而对于司马昭,人们大概太熟悉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大家总以为他是个把"篡位"写在脸上的,不善长耍手段的政治家。但如同父亲和哥哥一样,这位在政治大染缸里浸染长大的曹魏权臣,其实也是个狠角色。

这样的角色也不会真的与司马师产生矛盾。

从司马懿辞世到司马师辞世中间只经过短短四年,当时司马家的地位并不是特别稳定,曹魏存在复辟的可能,司马家可以走向飞黄腾达,也有可能迈向万丈深渊,如果发生内耗,怕是迈向万丈深渊的概率更大,司马家聪明人多,不会让两代人的经营毁于一旦,团结是那时候必须做的事。

当然,假如司马师有儿子,兄弟俩还会不会这么团结,司马家内部还会不会这么稳定,那就不好说了。假如司马师传位给儿子,即使司马师疼爱弟弟不提防不铲除,他的儿子也未必能容得下能力卓越的叔叔,司马昭也不会任由侄子猜忌而无行动,历史还将改写。

标签: 司马懿三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的曹操袁绍对阵,以官渡为限之后的袁绍还有翻盘的可能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因为历史过分夸大了官渡之战的价值,所以人们常常有一种错觉,那就是官渡之战后,袁绍就败局已定了。其实呢?如果人们不知道后来的历史,只看官渡之战后的基本事实,谁也不敢说袁绍一定会失败的。第一、官渡之战后,曹操、袁绍占据的地盘,并没有什么真正的改变。就整体实力而言,还是袁绍略占优势。总的来说,胜败兵家事不

  • 清朝旗人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的?可以不干活,光领钱吗?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旗人,明朝,历史解密

    在良多人印象中,清朝时代的八旗旗人似乎日常糊口就是品茗、遛鸟,不消处置任何工作,每月固按时辰还可以从有关局部领取一笔数额不菲的银子。现实果真如斯吗?实际上,清朝时代旗人能不能不干活,光领钱,得看他的身世来抉择。能享受到这一不凡福利报答的主若是皇族后代。这个其实很好理解。中国历来有“鸡犬升天,鸡犬升天

  • 西夏王陵简介 陵墓位于什么地方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西夏,帝王陵园,历史解密

    西夏王陵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帝王陵以及皇家陵墓。王陵位于宁夏银川市西,西傍贺兰山,东临银川平原,海拔1130米至1200米之间,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地面遗址最完整的帝王陵园之一,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一处西夏文化遗址。西夏王陵营建年代约自11世纪初至13世纪初。西夏王陵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

  • 楚王桓玄废晋安帝建立的政权:桓楚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桓楚,东晋,历史解密

    桓楚(公元403年-公元410年),东晋末年由楚王桓玄废晋安帝而建立。晋安帝元兴二年(403)2月,桓玄受封为大将军,9月又自称相国、封楚王、加九锡、领十郡。晋安帝元兴二年(403年),控制东晋中央政府的楚王桓玄篡夺政权。十一月二十一日(阳历为403年12月20日),晋安帝献上国玺,禅位于桓玄。十二

  • 出了名的假太监和皇帝密切,最后却亲手杀了皇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唐朝,历史解密

    古人的寿命比今天短。因此,他们的结婚年龄提高了很多。一般来说,12岁或13岁是谈论婚姻的年龄。李湛出生时,他的父亲李洛只有14岁。当他看到这个小生命,李洛很高兴。对他来说,这不仅是身份的改变,也是成长的转变。从这一刻起,他不仅是一个父亲,也是一个男人,谁有资格经营江山。他第一次告诉父亲,唐显宗知道后

  • 道教的无为而治到底是叫有所作为,还是无所作为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无为而治,道家,历史解密

    在中国古代百家争鸣的出现是在礼乐崩坏的时候,人们企图重新寻找如何对待传统的结果。这个时候的人们非常的迷茫,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各种思想的代表家都宣传自己所发扬的思想。有的学派是认为要应该回归古代的传统。也有的认为应该抛弃传统。来建立新的你有的认为应该不需要在乎传统。而不需要在乎传统,那便是,道家了。无

  • 世界历史:带你了解丝绸之路上的萨珊王朝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萨珊王朝,波斯,历史解密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社会是个角逐场,不前行,就会被滞后。不挣扎,就会沉底。没有人会为你的懒惰买单,越努力,越幸运!机遇永远属于奔跑在路上的人!让我们一同欣赏在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替洗礼中产生的萨珊艺术,回味那曾经的辉煌文明。萨珊镀银马首阿胡拉·马兹达对阿尔达希尔一世的授权仪式绝大多数浮

  • 古代最后一个工匠是怎么离开机关重重的皇陵的 看看孙殿英怎么说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古代,皇帝,历史解密

    皇帝下葬是的工匠是怎么逃出来的,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古代的皇帝地位很高,他们享受着天底下最优渥的资源,别说是衣食住行,就算是死后的待遇也不知道比普通人高出了多少个等级。关于皇陵,现在的人们已经了解的很多了,很多时候皇帝在自己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选地

  • 窃符救赵的关键人物竟是一名女子,她和信陵君到底是什么关系?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春秋战国,历史解密

    窃符救赵战国时代群雄逐鹿,风云迭起,各国为了争霸与扩张土地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同时乱世也是英雄辈出的时代,千百年后,那些名人贤士的风姿仍受到后人的敬仰与膜拜。其中的战国四君子在当时就是偶像式的人物,信陵君魏无忌窃符救赵的故事大家一定都熟知,固然信陵君的智慧与胆量让人欣赏,可是在这个事件中起关键作用

  • 历史上要考个状元容易吗?难度有多大

    历史解密编辑:晴天标签:状元,宋朝,历史解密

    “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一去马如飞。”金榜题名,高中状元,可以说是古代封建社会下所有学子的最终梦想。古代科举考试名列第一者方为"元",而殿试第一名才能称为"状元",能够在皇上面前得到第一名,那么就相当于得到了皇帝的认可,这在封建社会无疑是最高的荣耀。状元一直都是所有读书人追寻的目标。随着时代变迁,科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