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解密>秦惠文王如果多活30年,会不会一统天下?

秦惠文王如果多活30年,会不会一统天下?

所属分类:历史解密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4550 更新时间:2024/1/3 0:41:46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秦惠文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

秦惠文王,于周显王三十二年,即公元前337年即位,初称公,十三年后改称为王。有赖商鞅变法,惠文王即位时秦国已经强盛。最重要的标志便是秦人在惠文王时代彻底夺取河西之地。此时列国形势也对秦国颇为有利,如战国初期的霸主魏国已经日薄西山,赵国还未进行胡服骑射,韩国饱受魏国摧残还未恢复,楚国正在进行对越战争,燕、齐两国不与秦国接壤。当然,为了阻隔秦国东出,东方六国还是面和心不和地联合了起来,是为合纵。不过,在魏国人张仪的帮助下,秦国见招拆招将其轻松破解,是为连横。在秦国不断东出的攻击下,魏赵韩三国岌岌可危。不过秦人并没有取得很好的战果,原因之一便是秦人有后顾之忧的牵扯,即西戎。说来也巧,在彻底解除后顾之忧的第10年,秦国便发动了决定天下归属的长平之战。

秦人大规模对战西戎的记载,可以追溯到秦穆公时。当时秦国东出扩张失利,不得不调转枪口向西发展。史载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以武力迫使“八戎来服”。对八戎,《匈奴列传》里如此解释,“秦穆公得由余,西戎八国服于秦,故自陇以西有绵诸、绲戎、翟、豲之戎;岐、梁山、泾、漆之北有义渠、大荔、乌氏、朐衍之戎。”

绵诸:活动于今甘肃天水。因为秦人的祖地秦邑(张家川)靠近天水,故而二者之间的争斗最久。所以秦国强大后,绵戎当为第一个目标。《吕氏春秋》记载了秦国如何用女色降服绵诸戎,“秦穆公时,戎强大,秦穆公遗之女乐二八与良宰焉,戎王大喜,以其故数饮食,日夜不休。左右有言秦寇至,因扞弓而射之。秦寇果至,戎王醉而卧于樽下,卒生缚而擒之。”当然,这仅仅是降服。戎人降服秦人一般是因为秦人强大,换言之秦人衰弱时,他们便会蠢蠢欲动。后来,秦国频繁发生夺位事件,绵诸再次骚扰秦人,二国重新交恶。秦惠公五年,即公元前395年,秦人彻底消灭绵诸。

绲戎:“居于泾渭之间,侵暴中国。”后来,秦人始终不能将其消灭,只能将其驱逐到河套匈奴之地。

朐衍之戎:位于今定边、盐池。先前,秦穆公讨伐西戎,朐衍之戎选择了归附。秦惠文王时,曾向其进献五足异兽。

翟戎:游牧陕北一带,周人祖先古公亶父即是受到此族的压迫南下迁徙到岐山的。秦穆公时臣服,秦献公时为了多会河西振兴秦国,他首先选择解除后患,发兵攻打翟戎,灭之。

豲之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其地在渭州襄武县东南三十七里。秦孝公元年,即公元前361年被灭。

乌氏戎:秦穆公时臣服,秦惠文王时被灭国。作为戎人,乌氏善于畜牧,为后来秦国征战提供了大量战马。

大荔戎:先居住于延安以及庆阳一带,后来迁徙到今大荔县。因为大荔戎位于秦晋两国边界之间,受到两国蚕食,估计在公元前330年秦国取得河西之战的全面胜利即被吞并。

义渠戎:大致疆域为平凉、庆阳、固原、吴中、延安、彬县、长武、旬邑等地。单看义渠戎立国的位置就可看出他对秦国的威胁十分严重。实际上,每当秦人发兵东出,与东方六国征战的时候,义渠就经常派兵偷袭秦人后方。所以,在义渠被消灭之前,秦人往往重复用兵:取得东方战场的胜利后,便调转枪口攻击西方的义渠。两国最惨烈的一次交战是在秦惠文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27年,秦人调集重兵终于逼降义渠,并将其设为县级政权。不过,义渠很快迎来了转机。公元前318年,三晋联合楚、燕攻秦。义渠趁秦人发兵东向,趁机再起,并击败秦军留守部队。后来,秦惠文王战胜五国联军,旋即再次发兵西进,一次性便攻占义渠二十五座城池。义渠戎国从此势力大衰,仅能苟延残喘。公元前310年,即秦惠文王病逝当年,秦人第四次发兵西进攻义渠,义渠再一次受到严重削弱。不过,义渠的转机又来了。

公元前306年,楚、齐、韩三国缔结军事同盟,准备对付秦国。一时间,秦人陷入东方与西方的夹击中,主少国疑的秦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大的危机。这时,秦昭襄王之母宣太后出手了。趁着义渠戎王朝拜之机,宣太后施展了一出“美人计”,利用自己风华绝代的美丽和丰满诱人的胴体,成功地俘获了年轻的义渠戎王,并将其牢牢地笼络在秦都咸阳。日日笙歌之下,义渠王放松了警惕,并和宣太后生了两个儿子。公元前272年,即秦国筹划长平系列大战前夕,宣太后获知义渠戎王准备逃离。在国家利益面前,宣太后抛下儿女私情,将义渠王诱杀于甘泉宫。随后,宣太后发兵将义渠国彻底剿灭,并在义渠故地设置了陇西、北地和上郡三郡。从此,秦国再无后顾之忧,终于全身心底地投入到了对东方六国的征战中。

标签: 秦惠文王战国历史解密

更多文章

  • 芈八子出身楚国,嫁到秦国后为什么攻打自己的娘家?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芈八子,战国,历史解密

    芈八子嫁到秦国后,生了好几个儿子,还是比较受宠的;儿子、丈夫都在秦国,自己也在秦国享受荣华富贵,自然要向着秦国;至于攻打楚国,完全是形势走到了那一步,不打不行!芈八子比较受宠芈月虽然只是八子,在秦国后宫地位比较低微,但还是很受宠的。首先,芈八子在秦国生了好几个孩子。倘若他被秦惠文王冷落,还会有孩子吗

  • 除了张飞外,三国还有哪些人能称得上“万人敌”呢?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三国,关羽,历史解密

    三国时期战火不休,群雄争霸,也造就了无数英才,历史上有“一吕二赵三典韦四关五马六张飞”的说法,但其实这些排名是不分先后的,可能只是按照人物出场顺序排列而已,今天我们来看下,三国中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万人敌的五位大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往下看。张飞第五位,张飞。张飞和关羽并称为“万人敌”。其实论

  • 司马炎篡位后善待曹家,刘裕篡位后为什么对司马家斩尽杀绝?

    历史解密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司马炎,晋朝,历史解密

    古代很多朝代更替都是篡位造成的,篡位最频繁的那段时间就是三国末期以及后来的晋朝、刘宋。司马炎凭借着司马家族三代人的努力偷去了曹家世代经营的魏国政权。之后司马炎直接称帝,建国号西晋。司马炎称帝后对魏国的亡国之君曹奂还算可以,并没有斩尽杀绝,还给了曹奂一块封地,让他好好享福。并且答应了曹奂,他在他的封地

  • 曹操在危险时刻,两次让张郃断后,何不让许褚断后?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三国,历史解密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中了周瑜的火攻之际,被孙刘联军击败,仓皇逃命,在曹操逃命期间,几次遇到了危险,达六次之多。在遇险之后,曹操两次都是让张郃断后,那么,曹操为何在最危险的时候,想到的是让张郃断后,而不是让许褚断后呢?其余几次,都是哪些猛将在断后呢?这里只讨论演义。曹操在赤壁战败,逃走途中,前四次遇险,

  • 柴荣收复关南地区,辽国为什么没有反击?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柴荣,五代十国,历史解密

    虽然到后周柴荣时期,中原地区的实力已经在逐步恢复和稳步上升,但对辽国仍然没有绝对优势。之所以柴荣能够给人以他有能力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印象,是因为他突然偷袭三关得手,迫使辽军放弃了这个地区。但只要稍微看一下燕云十六州的地图就能明白,柴荣收复的三观本来就是燕云地区的一个突出部,楔入了后周控制的地区,缓急之

  • 宋仁宗身世成谜,吕夷简有先见之明进言刘太后,最终保全刘氏?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朝,历史解密

    李宸妃是赵祯的老妈,仁宗诞生后,刘皇后把他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一直到李宸妃去世,仁宗没能知道她是自己的生母。李宸妃处于众多的嫔妃之中,没有享受过任何特殊的待遇。宋真宗赵恒死时,仁宗年纪尚小。刘皇后以皇太后的身份,与仁宗共同听朝,“帝位左,太后位右,垂帘决事。”李宸妃活到四十六岁时病故,刘太后决定按一

  • 为什么说鲁隐公是古代史上最窝囊的国君?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鲁隐公,春秋,历史解密

    鲁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其母声子。成年后,父惠公为其取于宋。然宋女至鲁后,父亲惠公见宋女美丽,于是自纳之并立为夫人,宋女是为仲子。不久仲子为惠公生下公子允,并被立为太子。按到惠公死时,因为允太幼小,鲁人共同让息代理国政,不叫作即位。周朝的传统礼法,立嫡以长,无嫡立长。惠公死时太子允(即鲁桓公)还太小

  • 汉高祖刘邦为何不杀张良,却要杀了韩信,张良能活到最后靠的是什么?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汉朝,历史解密

    刘邦出生于公元前256年时期。他本身就是普通的一介农民。刘邦是战国时期的楚国人,现在的话他是江苏省人。刘邦在家中排行第三,因此名字叫季,便是刘季。而且根据官方的载,刘邦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他的母亲有一次在河边休息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与神明结合,那个时候,突然变天,电闪雷鸣,他的父亲正好到哪里去找她母亲

  • 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的最后一年是怎么过的?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武则天,唐朝,历史解密

    公元705年,农历正月22日,张柬之等扶持李显发动神龙政变,除二张,逼武则天退位,长达15年的武周王朝寿终正寝,那么李显复位之后,武则天是怎样度过人生中的最后一年的?失去权力和男宠的武则天于正月26日迁至上阳宫,过起了半禁闭半隐居的生活。据《旧唐书》记载,李显每十日便会带上群臣去参拜武则天。李显曾经

  • 历史上的南宋为什么不怕重蹈北宋的覆辙?

    历史解密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南宋,历史解密

    在两宋这段历史中,有两件重大的历史事件,第一个是北宋时期的“海上之盟”,意为联合金国,共同征伐衰败的辽朝。而第二个则是南宋的“联盟灭金”的战略。可以说,历史上的这两个重大的战略决断,有着惊人的相似度。并且,有趣的是,不仅我们后世发现了相似的地方。当时,在南宋朝堂上,有诸多大臣也看出了这个“联蒙灭金”